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雪一直是文人墨客情之所钟、笔尖所向。雪浅浅的低吟声,飘飘洒洒的倩影,弥漫宇宙,穿越时空,引起多少古人的怜惜,激发了多少文人的诗意,又寄托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1924年12月北京的一场大雪,引起了鲁迅先生美好的回忆和遐想。先生的《雪》看似描写江南和北国不同的雪景,实则以雪为载体,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情感,读来意蕴丰富,情义绵长。
在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难怪那“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也耐不住寂寞,崭露出头角,散放出芬芳,缤纷出色彩。更有趣的是还能在这片雪地里塑雪罗汉,可见这里还是一派太平盛世。读到这些文字,怎不让人享受如沐春风的舒适,如见故友的欢快?于是使人情不自禁地唱起那些柔婉、温和、甜蜜的歌曲。“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所以说,江南的雪是柔美的,带给万物的也是似水的柔情。雪中不仅使我们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可见,多情的江南即使有雪,也到处有生命存在。然而“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所以说,江南的雪美则美矣,转瞬即逝,未免让人心生遗憾和惋惜之情;但岂能只是一味地漠视,不能光是怅然若失呀。我们要捍卫江南雪的洁白,保护江南雪的容颜,不让江南的雪流着泪离开。于是,北方的雪凌空而来,愤慨而飞,带着雪耻的决心,摆出一副复仇的架势,横空出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天地广阔,多出帝王英雄,他们往往独立不羁,所向披靡,让人心生敬佩赞美之情。北国的雪亦然,他们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虽然是孤独的,却犹如孤独的觉醒者,犹如孤独的鲁迅。他冰冷,坚硬,孤傲,执着,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在日光下灿灿地生光,弥漫太空。他以磅礴的生命,孤独地迎接着明天的太阳,恰似独战的骑士,给人以战斗的豪情,反抗黑暗的勇气。所以说,北国的雪象征着北方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他们包藏着火焰,在太空里旋转,升腾,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让我们在无形中读出棱角分明的形体,在无生命中体味出大义凛然的正气。
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怎不让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于是,想放歌高亢:“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先生的一篇文章,两幅雪景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血脉相通。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雪景中,贯穿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篇《雪》写于1925 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日;而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清醒地意识到人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欣赏美、寻找美,更需要的是怎样创造美。他极力呼吁世人去呵护如江南美女般的雪景,不要让这种美再消逝;他呼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与黑暗做斗争,做像北方雪一样的英雄豪杰,义無反顾。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说了也做了,他用犀利的文字顽强地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鲁迅先生的《雪》,让我们既欣赏到了南国那滋润美艳如温婉恬静的江南女子的优美雪景,也看到了如粉如沙粗犷豪放如北国男儿般的壮美气势,更体察到了先生那永不屈服坚强独立的斗争精神。所以,本文表面在写雪,实则在抒情,景中看似无人,实则含沙射影。
(选自2015年第5期《语文教学之友》,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这篇文章评析的角度关乎《雪》的思想情感。作者先从文学作品中“雪”的一般形象意义入笔,引出鲁迅作品中“雪”的内涵,可谓开宗明义。
在具体评析时,作者依照散文诗《雪》的写作思路,先解析了江南的雪的内涵,以比喻和类比形象地表达对江南的雪的阅读感受,指出描写江南的雪体现了鲁迅先生热烈地期待春天的心声。语言概括准确,表达精练。
概括北国的雪的内涵时,作者由人及物,再由物及人,使北国的雪的精神与鲁迅的战斗精神联系在一起。这一评价切中了原文的思想精髓。
分析了南方的雪与北国的雪的精神之后,作者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为自己的评论观点提供了更有力的论据。结尾是全篇内容的收束之处,至此,作者的观点得以进一步明确,题目也得以点明。
读有所思
1.作者两次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行文要结束时交待了鲁迅写作《雪》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1924年12月北京的一场大雪,引起了鲁迅先生美好的回忆和遐想。先生的《雪》看似描写江南和北国不同的雪景,实则以雪为载体,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情感,读来意蕴丰富,情义绵长。
在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难怪那“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也耐不住寂寞,崭露出头角,散放出芬芳,缤纷出色彩。更有趣的是还能在这片雪地里塑雪罗汉,可见这里还是一派太平盛世。读到这些文字,怎不让人享受如沐春风的舒适,如见故友的欢快?于是使人情不自禁地唱起那些柔婉、温和、甜蜜的歌曲。“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所以说,江南的雪是柔美的,带给万物的也是似水的柔情。雪中不仅使我们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可见,多情的江南即使有雪,也到处有生命存在。然而“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所以说,江南的雪美则美矣,转瞬即逝,未免让人心生遗憾和惋惜之情;但岂能只是一味地漠视,不能光是怅然若失呀。我们要捍卫江南雪的洁白,保护江南雪的容颜,不让江南的雪流着泪离开。于是,北方的雪凌空而来,愤慨而飞,带着雪耻的决心,摆出一副复仇的架势,横空出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天地广阔,多出帝王英雄,他们往往独立不羁,所向披靡,让人心生敬佩赞美之情。北国的雪亦然,他们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虽然是孤独的,却犹如孤独的觉醒者,犹如孤独的鲁迅。他冰冷,坚硬,孤傲,执着,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在日光下灿灿地生光,弥漫太空。他以磅礴的生命,孤独地迎接着明天的太阳,恰似独战的骑士,给人以战斗的豪情,反抗黑暗的勇气。所以说,北国的雪象征着北方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他们包藏着火焰,在太空里旋转,升腾,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让我们在无形中读出棱角分明的形体,在无生命中体味出大义凛然的正气。
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怎不让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于是,想放歌高亢:“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先生的一篇文章,两幅雪景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血脉相通。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雪景中,贯穿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篇《雪》写于1925 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日;而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清醒地意识到人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欣赏美、寻找美,更需要的是怎样创造美。他极力呼吁世人去呵护如江南美女般的雪景,不要让这种美再消逝;他呼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与黑暗做斗争,做像北方雪一样的英雄豪杰,义無反顾。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说了也做了,他用犀利的文字顽强地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鲁迅先生的《雪》,让我们既欣赏到了南国那滋润美艳如温婉恬静的江南女子的优美雪景,也看到了如粉如沙粗犷豪放如北国男儿般的壮美气势,更体察到了先生那永不屈服坚强独立的斗争精神。所以,本文表面在写雪,实则在抒情,景中看似无人,实则含沙射影。
(选自2015年第5期《语文教学之友》,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这篇文章评析的角度关乎《雪》的思想情感。作者先从文学作品中“雪”的一般形象意义入笔,引出鲁迅作品中“雪”的内涵,可谓开宗明义。
在具体评析时,作者依照散文诗《雪》的写作思路,先解析了江南的雪的内涵,以比喻和类比形象地表达对江南的雪的阅读感受,指出描写江南的雪体现了鲁迅先生热烈地期待春天的心声。语言概括准确,表达精练。
概括北国的雪的内涵时,作者由人及物,再由物及人,使北国的雪的精神与鲁迅的战斗精神联系在一起。这一评价切中了原文的思想精髓。
分析了南方的雪与北国的雪的精神之后,作者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为自己的评论观点提供了更有力的论据。结尾是全篇内容的收束之处,至此,作者的观点得以进一步明确,题目也得以点明。
读有所思
1.作者两次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行文要结束时交待了鲁迅写作《雪》的背景,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