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解读中探求写作资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很多文本都蕴含着丰富鲜明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发现,抓住其中两三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让文本发挥好写作例篇的功能。
  《植树的牧羊人》是个虚构的故事,却寄托了作者内心美好的愿望。学完本篇,学生除了文本意义上的解读领悟外,更有探求写作资源方面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尝试组织学生进行改写再创造。
  自我投射,关注独特体验。文体改写的出发点是对原文做进一步深挖掘,特别是挖掘主人公品质内涵,将自己投射进入故事本身,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植树的牧羊人》透露出的文外之意很丰富,特别是主人公的个体形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领悟通透。
  荒芜干旱的高原上,一个孤苦的牧羊人,独自植树,这本身就有苦行僧的意味。是什么让他在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扎根?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易被忽视的细节。他失去了独子,紧接着又失去了妻子,于是他被動地孤独生活。他需要精神上的寄托,种树就是一种选择。这并不是个很好的选择,却又为何要选择于此呢?这就透露出他的可贵之处,他正是在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传递一种生活理念——赋予荒芜之地生命的同时,让自己荒芜的心灵重新焕发生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大概就是本文带给人的哲学思考。
  这样的解读不是空中楼阁,是将自我投射入文本后自然而然,感同身受的感悟。没有代入感,学生就没有独特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改写的基础性工作即在此——自我投射,以期得到独特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将为行文的感情基调,写作倾向,内涵深品打下厚重底色。
  章法调整,突出写作重心。文本改写路径是将原有叙事章法进行调整,学会剪裁,学会运用插叙,调整叙事焦点,凸显写作重心。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徐徐写来,这种四平八稳的写作章法能不能在改写中转变一下路径,获得另一种耳目一新的编排形式呢?
  学生作文几百字的篇幅决定了要取舍,要有侧重点。如何凸显侧重点,可以尝试转变叙述的顺序。
  牧羊人“利在千秋”的成就是在“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时。山岗长满高大乔木,荒原重新拥有了流水,所有人都感激这位默默付出的老人。如果将此处改写到文章开头,会有意想不到之妙:这个老人的谜团亟待解开。然后再合理安排插叙,压缩介绍第一次、第二次见到老人的情形,交代老人植树的来龙去脉。
  文章在倒叙与插叙的选择中,自然进行了裁剪,突出了成就,简化了过程描绘,反而留足想象空间,凸现了言而不尽的艰辛历程。
  生动描写,强化表情达意。文本改写的侧重点是利用对文中描写性语句的再感悟,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本文描写之中总是透出情味,透出独有的意味。关注本文意味深长描写之处,并合理加以改造利用,在改写过程中强化语言表达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探求借鉴点。
  语言是写作的血肉,血肉丰满才能让文章更有张力。牧羊人一个人生活,却活得具有仪式感。让我们看看这些语言——“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里细致生动的描写就是他认真对待生活的明证。
  描写生动不在于语言华丽与否,在于进入现场的心灵投射。言行与感触相辅相成,在贴近内心的描绘下一一展现,表情达意就水到渠成了。
  自我投射,凸显的是文之魂魄的问题;章法调整,解决的是文之骨架的问题;生动描写,发掘的是文之血肉的问题。这种衍生其实正是对文本解读的再开发,以这种意识去解读其他文本,定会有一篇一得的美妙体验。
其他文献
诗歌用词凝练,往往以空白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这种空白的艺术一般通过视觉空白、听觉空白、意境空白三种方式呈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文本的空白艺术,能放飞学生的思想,使诗歌文本焕发出新意。  一、视觉空白  诗歌视觉上的空白首先表现在“白”“空”“素”“皓”“气”等虚淡、色浅的字词使用上。教学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类词展开想象和联想,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以
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学校课程一般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方面构成。三个方面中,校本课程是最灵活、最具活力的课程。它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破解唯分数论弊端具有重要作用,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考验管理水平与教师素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武汉市江汉区卫星
好的课程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基础。课程包括多个方面,笔者简要谈谈综合课程和游戏课程。  综合课程。幼儿课程包括五大领域课程(主体课程)、园本课程、生成课程三部分。三类课程既相互独立,又能统一。如时令季节、乡土人情、民风民俗等既是领域课程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园本课程进行挖掘和开发,同时也可生成新的课程。鲜活的生物个体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等皆是教育资源;生活中的幼儿、家长、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或主动参与讨论,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的教学方式。本文以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情景、设置议题、活动教学、方法指导、学习评价等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剖析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学会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等方法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深度学习。  笔者通过一个具体案例,阐述议题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议
课堂教学节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从语言、内容、环节、评价、详略等方面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美妙。笔者结合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谈谈如何从把握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调控教学节奏。  一、整体内容:目标地位不动摇  教学预案是教学行为的蓝本,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精细预设与教学现场的不一致,往往会让教师陷于两难境地
将鲜活的活动资源恰到好处地整合到品德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能起到推动作用。然而,泛化式的整合却无处不在,如为了呈现课堂的精彩,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性活动;为了促使目标的达成,课中开展诸多的实践性活动;为了体现教学的延伸,课后布置众多的拓展性活动。泛化式的整合让学生始终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让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应有的育人价值。笔者认为,品德课活动资源的整合不在多而
5年前,大冶市灵乡镇中学(以下简称“灵乡中学”)“闻名”全市:市教育局、镇政府、中心学校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时,对学生上课成片睡觉的现象屡次提出批评,并下了最后通牒——想方设法,解决学生上课睡觉问题。  5年后的今天,灵乡中学又在全市声名鹊起:学校一跃成为大冶市教改名校,全市各学校纷纷派代表前来学习课改经验。  变化源于学校推行的“135”快乐课堂教学改革——  面对学生厌学、教学质量萎靡不振的困境
实施项目化学习,需要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将原本的知识传授转换成真实问题情境下的项目式学习。笔者结合初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项目化学习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一、项目化学习的动机源于真实的问题  “真实问题”是指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凭借文章内容,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语文教学中,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课堂提问的方式通常有四种:一是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二是叙述性提问,如“是什么”“怎么样”;三是述理性提问,如“
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一直以来,学校坚持静心育人,形成了独有的“水滴文化”,开发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水滴文化”校本课程,致力于让“每一颗水滴都折射太阳的光辉,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笃学、志远、雅趣”的优秀品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