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节转换,一次次冷热交替中,宝宝容易感冒、咳嗽、流鼻涕。5岁的优优最近就一直咳嗽流涕。优优妈妈是一家外企的白领,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她去医院,觉得不是大毛病,就赶紧翻出现存的头孢氨苄胶囊,连续让优优服用了一个星期,可是,优优的症状不见减轻,反而出现了拉肚子现象。这下可吓坏了优优妈妈,赶忙将孩子送到医院,经过一番检查后,医生确诊后说拉肚子的原因和孩子服用的头孢氨苄有关,属于药源性腹泻。
什么是药源性腹泻?
药源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它指在药物作用下引起的大便次数异常增多或性状发生改变。临床上,多见于易损伤胃肠道黏膜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其中,抗生素药物引起的腹泻较多见。
药源性腹泻在婴幼儿和老年人中较常见,因为他们的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差,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某些药品也具有胃肠道刺激作用,引起胃肠蠕动增快,影响肠道对水、电解质的吸收。优优年龄较小,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加之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导致胃粘膜损伤和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
对此,优优妈妈觉得很内疚,终于吸取教训,之后询问医生,才把孩子调理过来。其实,这不仅仅是优优母亲的困惑,而是现今社会普遍现象——儿童用药的安全。
难以察觉的不良反应
我们知道,任何药品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
而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由于肝药酶的不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都不完善,特别是肝肾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都有显著差异。对还不会言语的小孩来说,发生腹泻、恶心、呕吐等外显的症状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还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知的,在服药前就被告知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但是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短期里是不易被人们发现,隐藏危害严重,医生和家长们应该更加严格密切关注,而以下两点对于此类问题的防范至关重要:
(1)遵医嘱用药
药品说明书的不明晰是儿童用药的隐患之一,也就是说多大的孩子药品究竟该怎么服用?用量多少?这些在很多药物上并没有量化的明确说明。
一些非处方药物没有标注儿童用药说明。即使用标明了“酌情用药”,但对于不懂专业药物知识的家长来说也很难把握用药的剂量。当出现“见效缓慢”的时候会随意的给孩子增加剂量,这很容易引发患儿的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在对患儿用药时应当询问专业医师,确保孩子的用药安全。
而有些药物的使用即使询问了医师,也并不是完全无后顾之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的给药,是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用药,并无完善的临床实验指导。口服中成药说明书中用法用量标示为“儿童酌减、遵医嘱”等不明确字样的药品层出不穷,药品标示的最小服用剂量小于最小包装剂量,不匹配率较高。西药说明书中“儿童酌减、遵医嘱”等不明确字样的情况好一些,但是很多专业用药,如小儿心内、神内、肾内及血液、肿瘤等专业药品因为没有进行过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大多数无儿童用法用量。所以,目前优秀的临床医师只能是靠专业机构出具的指南、参考书或者临床经验使用药品。
儿科医师承担法律风险,患儿可能承担用药风险。这也揭示了当前儿童专用药物缺乏是全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专用药品及有儿童用药信息的品种少、儿童适宜的剂型少、儿童适宜的规格少几个方面。该问题自然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慎重用药乃是首要原则。
(2)儿童用药与成人的区别
鉴于临床上关于儿童药物实验限制,与成人相比,儿童专用药物屈指可数,专门生产儿童药品的制药企业凤毛麟角,80%以上的上市药品没有儿童使用标识,90%的药物没有适宜儿童的剂型和规格。虽然近几年儿童适宜规格及剂型的药品虽有所增加,但儿童专用药品缺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一些大型儿童医院中,常用的儿童药大约有上千种,但其中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专属儿童药只有几十种左右。
在一些儿童医院的住院药房里,每天有几名医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药品进行“二次加工”:药品磨成粉或掰成几瓣,才能给病娃娃们服下合适的剂量。成人药品的剂型主要是片剂和胶囊。有时儿童的用药只有成人用药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十七分之一,药师就要把药片磨成粉,然后再称重;或者把胶囊里面的药倒出来,再按照重量分。有些药是缓释片、有些是肠溶片,把药片磨碎或者把胶囊拆开,就会降低药效。但是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医生只能这样用药。
有些药物据说是针对孩子设计的,这是真的吗?是如何设计的?
其实市面上很多所谓“针对孩子设计”的药物不过是将按计量折算。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合理的。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很多人觉得小孩就是小大人,就是体量小一点而已,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发育中的个体和小个体是两个概念,因为小孩和大人区别不是在于体量小,而是是否在发育。所以很多时候拿体重折算用药量是不合理的,会造成很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处在不断发育过程中,他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敏感性也会由此不断变化。故而药物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影响的。
什么是药源性腹泻?
药源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它指在药物作用下引起的大便次数异常增多或性状发生改变。临床上,多见于易损伤胃肠道黏膜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其中,抗生素药物引起的腹泻较多见。
药源性腹泻在婴幼儿和老年人中较常见,因为他们的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差,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某些药品也具有胃肠道刺激作用,引起胃肠蠕动增快,影响肠道对水、电解质的吸收。优优年龄较小,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加之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导致胃粘膜损伤和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
对此,优优妈妈觉得很内疚,终于吸取教训,之后询问医生,才把孩子调理过来。其实,这不仅仅是优优母亲的困惑,而是现今社会普遍现象——儿童用药的安全。
难以察觉的不良反应
我们知道,任何药品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
而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由于肝药酶的不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都不完善,特别是肝肾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都有显著差异。对还不会言语的小孩来说,发生腹泻、恶心、呕吐等外显的症状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还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知的,在服药前就被告知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但是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短期里是不易被人们发现,隐藏危害严重,医生和家长们应该更加严格密切关注,而以下两点对于此类问题的防范至关重要:
(1)遵医嘱用药
药品说明书的不明晰是儿童用药的隐患之一,也就是说多大的孩子药品究竟该怎么服用?用量多少?这些在很多药物上并没有量化的明确说明。
一些非处方药物没有标注儿童用药说明。即使用标明了“酌情用药”,但对于不懂专业药物知识的家长来说也很难把握用药的剂量。当出现“见效缓慢”的时候会随意的给孩子增加剂量,这很容易引发患儿的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在对患儿用药时应当询问专业医师,确保孩子的用药安全。
而有些药物的使用即使询问了医师,也并不是完全无后顾之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的给药,是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用药,并无完善的临床实验指导。口服中成药说明书中用法用量标示为“儿童酌减、遵医嘱”等不明确字样的药品层出不穷,药品标示的最小服用剂量小于最小包装剂量,不匹配率较高。西药说明书中“儿童酌减、遵医嘱”等不明确字样的情况好一些,但是很多专业用药,如小儿心内、神内、肾内及血液、肿瘤等专业药品因为没有进行过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大多数无儿童用法用量。所以,目前优秀的临床医师只能是靠专业机构出具的指南、参考书或者临床经验使用药品。
儿科医师承担法律风险,患儿可能承担用药风险。这也揭示了当前儿童专用药物缺乏是全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专用药品及有儿童用药信息的品种少、儿童适宜的剂型少、儿童适宜的规格少几个方面。该问题自然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慎重用药乃是首要原则。
(2)儿童用药与成人的区别
鉴于临床上关于儿童药物实验限制,与成人相比,儿童专用药物屈指可数,专门生产儿童药品的制药企业凤毛麟角,80%以上的上市药品没有儿童使用标识,90%的药物没有适宜儿童的剂型和规格。虽然近几年儿童适宜规格及剂型的药品虽有所增加,但儿童专用药品缺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一些大型儿童医院中,常用的儿童药大约有上千种,但其中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专属儿童药只有几十种左右。
在一些儿童医院的住院药房里,每天有几名医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药品进行“二次加工”:药品磨成粉或掰成几瓣,才能给病娃娃们服下合适的剂量。成人药品的剂型主要是片剂和胶囊。有时儿童的用药只有成人用药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十七分之一,药师就要把药片磨成粉,然后再称重;或者把胶囊里面的药倒出来,再按照重量分。有些药是缓释片、有些是肠溶片,把药片磨碎或者把胶囊拆开,就会降低药效。但是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医生只能这样用药。
有些药物据说是针对孩子设计的,这是真的吗?是如何设计的?
其实市面上很多所谓“针对孩子设计”的药物不过是将按计量折算。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合理的。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很多人觉得小孩就是小大人,就是体量小一点而已,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发育中的个体和小个体是两个概念,因为小孩和大人区别不是在于体量小,而是是否在发育。所以很多时候拿体重折算用药量是不合理的,会造成很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处在不断发育过程中,他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敏感性也会由此不断变化。故而药物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