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中学生不仅关注问题,也想说说校园爱情,“白衣胜雪,心无城府⋯⋯遇到一份也许暧昧不明、也许清晰明了的感情”。
不知有多少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办一份刊物或报纸,但那似乎是五·四运动前后的年轻人,所以第一次看到关于深圳中学学生创办《涅周刊》的新闻,给予我极大的惊奇。
在《涅周刊》之前,深圳中学就有了一份《深中日报》,和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学生报刊杂志的想像差不多,这份报刊由深中8单元的江老师扶持学生创办,非常“主流”。然而在深圳中学的学生看来,《深中日报》要么是将8单元的事情推上头版头条,要么就是将江老师的活动和发言视为重要新闻,“俨然一副8单元机关报”。
《涅周刊》的不一般,恰是从创刊就显现了出来。
“这不是学生想要的,我们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故事,得找个地儿说说。” 杂志的创始人兼第一任主编罗亦龙和几位好友从一开始就对传统中学生杂志的内容和定位不认同,更不觉得那种风格是理所当然,他们说:“我们要负责报道深中的一切。”正是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了《涅周刊》的主创人员。
因为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并且也有表达的勇气和能力,2009年9月,《涅周刊》,这份没有任何老师或者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参与、完全由学生自发自办的刊物在深圳中学诞生了。那一年,罗亦龙16岁。谈及创办《涅周刊》最初的想法,这位如今已在美国Hampshire学院学习电影、以及东亚历史与政治的大学生说:不是为了逞威风,而是想表达。
这和深中的学生自治气氛相合,在这所解放学生能力和提倡学生自治的学校里,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学生们健谈,敢于分享经验,并勇于谈论各自的观点和思想。
《涅周刊》最终固定设置了四大板块:聚焦、人物、文化和观点,后来又增加了“灵感”。
聚焦:挖掘出那些藏于黑暗的背后故事,探索那些被遗忘和模糊的边缘文化。
人物:突出的是“人”的平等与某些方面的特长、差异⋯⋯
文化: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审慎思辨而又富有时代责任感的文化氛围。
观点: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多方面原因而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需要有人来表达,来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带动一辈辈中学生来关注社会,观点版因此存在。
惟独刊登学生视觉艺术作品的“灵感“版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敢投,我们就敢登。
到第六期,《涅周刊》变为收费杂志,每期三元——价格标准亦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两个星期的读者调查得来——但同时需要拉到两版广告,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这或许是任何一份中国主流媒体都不能企及的:在有3000余名学生的深圳中学,《涅周刊》的发行量只有500份,但这全部是订阅读者,他们固定地为每期杂志付费。
《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Ian Johnson到深中采访,新闻小子们借机向这位2001年普利策奖获得者取经。Ian Johnson建议他们:最重要的是本地化,多写校园新闻,而对于国内的其它新闻,则要保护个人观点的独立化,用学生的全新视角来看待和解读。
去年出版的第四期《涅周刊》刊登了《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大陆》的专题报道,以学生的视角分析了这件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陕西某女生在体育中考中猝死,《涅周刊》便讨论“谁谋杀了体育中考”。
他们还想说说校园爱情:“白衣胜雪、心无城府,活得潇洒坦荡的年纪,遇到一份也许暧昧不明、也许清晰明了的感情,体味年少轻狂时的敢爱敢恨,是种莫大的幸福吧。”
如今,《涅周刊》已经历了三任主编,并固定了用黑色图片作为封面的风格。编辑部保持了平均三十余人的规模。它有版权页,有卷首语,有勘误、广告、“信访办”,甚至还标明:稿件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杂志立场。
《涅周刊》的存在。这是王占宝校长的气度,也是深圳中学的气度。
不知有多少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办一份刊物或报纸,但那似乎是五·四运动前后的年轻人,所以第一次看到关于深圳中学学生创办《涅周刊》的新闻,给予我极大的惊奇。
在《涅周刊》之前,深圳中学就有了一份《深中日报》,和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学生报刊杂志的想像差不多,这份报刊由深中8单元的江老师扶持学生创办,非常“主流”。然而在深圳中学的学生看来,《深中日报》要么是将8单元的事情推上头版头条,要么就是将江老师的活动和发言视为重要新闻,“俨然一副8单元机关报”。
《涅周刊》的不一般,恰是从创刊就显现了出来。
“这不是学生想要的,我们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故事,得找个地儿说说。” 杂志的创始人兼第一任主编罗亦龙和几位好友从一开始就对传统中学生杂志的内容和定位不认同,更不觉得那种风格是理所当然,他们说:“我们要负责报道深中的一切。”正是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了《涅周刊》的主创人员。
因为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并且也有表达的勇气和能力,2009年9月,《涅周刊》,这份没有任何老师或者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参与、完全由学生自发自办的刊物在深圳中学诞生了。那一年,罗亦龙16岁。谈及创办《涅周刊》最初的想法,这位如今已在美国Hampshire学院学习电影、以及东亚历史与政治的大学生说:不是为了逞威风,而是想表达。
这和深中的学生自治气氛相合,在这所解放学生能力和提倡学生自治的学校里,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学生们健谈,敢于分享经验,并勇于谈论各自的观点和思想。
《涅周刊》最终固定设置了四大板块:聚焦、人物、文化和观点,后来又增加了“灵感”。
聚焦:挖掘出那些藏于黑暗的背后故事,探索那些被遗忘和模糊的边缘文化。
人物:突出的是“人”的平等与某些方面的特长、差异⋯⋯
文化: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审慎思辨而又富有时代责任感的文化氛围。
观点: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多方面原因而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需要有人来表达,来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带动一辈辈中学生来关注社会,观点版因此存在。
惟独刊登学生视觉艺术作品的“灵感“版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敢投,我们就敢登。
到第六期,《涅周刊》变为收费杂志,每期三元——价格标准亦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两个星期的读者调查得来——但同时需要拉到两版广告,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这或许是任何一份中国主流媒体都不能企及的:在有3000余名学生的深圳中学,《涅周刊》的发行量只有500份,但这全部是订阅读者,他们固定地为每期杂志付费。
《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Ian Johnson到深中采访,新闻小子们借机向这位2001年普利策奖获得者取经。Ian Johnson建议他们:最重要的是本地化,多写校园新闻,而对于国内的其它新闻,则要保护个人观点的独立化,用学生的全新视角来看待和解读。
去年出版的第四期《涅周刊》刊登了《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大陆》的专题报道,以学生的视角分析了这件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陕西某女生在体育中考中猝死,《涅周刊》便讨论“谁谋杀了体育中考”。
他们还想说说校园爱情:“白衣胜雪、心无城府,活得潇洒坦荡的年纪,遇到一份也许暧昧不明、也许清晰明了的感情,体味年少轻狂时的敢爱敢恨,是种莫大的幸福吧。”
如今,《涅周刊》已经历了三任主编,并固定了用黑色图片作为封面的风格。编辑部保持了平均三十余人的规模。它有版权页,有卷首语,有勘误、广告、“信访办”,甚至还标明:稿件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杂志立场。
《涅周刊》的存在。这是王占宝校长的气度,也是深圳中学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