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取得了治水的最终胜利。班级管理“堵”必须与“疏”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前提。
【关键词】堵 疏 班级管理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更知道大禹改“堵”为“疏”取得治水的最终胜利。而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常常采取“堵”的方式,就是一律要求学生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确采取“堵”的方式,能够减少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机会和可能性,甚至有时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班级管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特别是在中学生逆反心理逐渐加重的前提下,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有三点弊端: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的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违背“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堵”和“疏”,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堵必有疏,有疏必有堵,不能单一堵,不可单一疏,堵后必须疏,疏前必须堵,堵为有条件的堵,疏为有讲究的疏,堵为达疏之目的,疏乃求堵之效果。因此,“堵”必须与“疏”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前提。通过引导,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不仅明白不能做什么,更要明确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笔者以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一、不能单一的堵,也不可单一的疏
上古时期,大禹之父亲鲧,治水只用堵的方法,闹了个大水不治反害,天下水害更重。这就是教训。今天管理一个班级,设若只有禁令却没有奖彰,只告之“这不可”“那不可”却不告之“哪些可”“如何可”,岂不是与鲧同出一辙,害生害己?
二、堵后必须疏,疏前必须堵
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导水至海,这是“疏”的典型。但他亦必是坚固了那河之两岸大堤,堵了大堤上可能漏水的各处泉眼,择定了疏导河流的方向。否则,四处导之,则必定四处皆为汪洋,天下尽为泽国。今时的班级管理,也有这么一个道理在其中。制出了禁令之后,一定得有相应的奖彰措施;告之“这不可”“那不可”之后,一定得告之“哪些可”“如何可”。
三、堵为有条件的堵,疏为有讲究的疏
班级管理中,“堵”是有条件的,要讲个合法、合情、合理;“疏”是有讲究的,要讲个尊重、理解、帮助。不管是“堵”还是“疏”,所要记住的都是这么一个基本原则:“学生是有人格的学生,学生是有尊严的学生,教师无权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只有讲究了这些,这“堵”和“疏”才是人性化的,这样的班级管理才叫科学管理。
四、关于“堵”与“疏”的一些例子
在我们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一些关于“堵”与“疏”的实际例子,可供我们反思。
(1)关于BP机、手机的使用
在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规定》中,都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在校内燃放烟花爆竹,施放火种。不准玩弹子、弹弓、扑克、麻将、台球、电子游戏机、电子庞物。不准带BP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入学校。违者除收缴器具外,经教育不改者,可处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
这是一个典型的“堵”式规定,其出台原因是因为学生持有和使用BP机、手机等会影响学业。
管理者的良苦用心是好的,但其中的“不准带BP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入学校。违者除收缴器具外,经教育不改者,可处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则很不合法,很不合情,很不合理。为什么这么说?从法律的角度说,BP机、手机是学生的个人私有财产,教师无权因其“带入学校”就予以收缴。从情理上说,现代社会是通讯业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BP机、手机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个方便之物,教师都可以持有和使用,学生为何不可持有和使用?如果BP机、手机能更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学生持有和使用又有何不妥?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对BP机、手机的使用进行管理了呢?办法当然有。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学生不得在课堂上使用BP机、手机,更不得因此而影响他人的学习。否则,教师可以临时代管BP机、手机,并责令BP机、手机持有者向受影响者赔礼道歉。”这是“堵”方式。其次,我们告之BP机、手机的持有者:“你可以在课余时间、在教室外面使用BP机、手机。”这是“疏”的方式。二者结合,相信会有更好的管理效果。
(2)关于过洋节。
现在的中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十分热衷,尤其是“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到来之际,他们大都有一些活动愿望或行动。对此,不少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忧心忡忡,焦虑万分,且大都是禁止学生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其实,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热衷,是有可理解之处的。首先,现在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了,西方国家的不少节日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市场,学生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自然会受到一些熏陶和影响。再进一步说,学生们热衷但并不一定沉迷,喜爱但并不一定越轨,即使是有人想利用“情人节”向某某人表达一下自己内心的情感,也没有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呀!如果教师老是想要将固有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们头上,必然会激起他们的对立与反抗,其结果可能是正好把学生推向了教育的反面。那么怎样做呢?笔者以为,逆之者不如顺之者,顺之者不如导之者。借这些西方节日到来之际,相应地搞点活动,顺时而动,因势利导,效果会比简单地“堵”好得多。比如利用“情人节”,结合中外文学作品之情感问题,搞点正确对待情感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的“爱”的观念;利用“母亲节”引导学生了解母亲,记住母亲,热爱祖国母亲;利用“圣诞节”,书写贺卡等,互致问候,祝福新年,能让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都不失为合理、合情、有效的方式。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堵”与“疏”是正反两种教育手段,班主任应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辩证地运用这两种手段,做到以“疏”为主,辅之以“堵”,“疏”、“堵”结合,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联通:441400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关键词】堵 疏 班级管理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更知道大禹改“堵”为“疏”取得治水的最终胜利。而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常常采取“堵”的方式,就是一律要求学生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确采取“堵”的方式,能够减少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机会和可能性,甚至有时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班级管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特别是在中学生逆反心理逐渐加重的前提下,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有三点弊端: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的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违背“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堵”和“疏”,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堵必有疏,有疏必有堵,不能单一堵,不可单一疏,堵后必须疏,疏前必须堵,堵为有条件的堵,疏为有讲究的疏,堵为达疏之目的,疏乃求堵之效果。因此,“堵”必须与“疏”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前提。通过引导,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不仅明白不能做什么,更要明确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笔者以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一、不能单一的堵,也不可单一的疏
上古时期,大禹之父亲鲧,治水只用堵的方法,闹了个大水不治反害,天下水害更重。这就是教训。今天管理一个班级,设若只有禁令却没有奖彰,只告之“这不可”“那不可”却不告之“哪些可”“如何可”,岂不是与鲧同出一辙,害生害己?
二、堵后必须疏,疏前必须堵
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导水至海,这是“疏”的典型。但他亦必是坚固了那河之两岸大堤,堵了大堤上可能漏水的各处泉眼,择定了疏导河流的方向。否则,四处导之,则必定四处皆为汪洋,天下尽为泽国。今时的班级管理,也有这么一个道理在其中。制出了禁令之后,一定得有相应的奖彰措施;告之“这不可”“那不可”之后,一定得告之“哪些可”“如何可”。
三、堵为有条件的堵,疏为有讲究的疏
班级管理中,“堵”是有条件的,要讲个合法、合情、合理;“疏”是有讲究的,要讲个尊重、理解、帮助。不管是“堵”还是“疏”,所要记住的都是这么一个基本原则:“学生是有人格的学生,学生是有尊严的学生,教师无权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只有讲究了这些,这“堵”和“疏”才是人性化的,这样的班级管理才叫科学管理。
四、关于“堵”与“疏”的一些例子
在我们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一些关于“堵”与“疏”的实际例子,可供我们反思。
(1)关于BP机、手机的使用
在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规定》中,都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在校内燃放烟花爆竹,施放火种。不准玩弹子、弹弓、扑克、麻将、台球、电子游戏机、电子庞物。不准带BP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入学校。违者除收缴器具外,经教育不改者,可处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
这是一个典型的“堵”式规定,其出台原因是因为学生持有和使用BP机、手机等会影响学业。
管理者的良苦用心是好的,但其中的“不准带BP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入学校。违者除收缴器具外,经教育不改者,可处予严重警告以下处分”,则很不合法,很不合情,很不合理。为什么这么说?从法律的角度说,BP机、手机是学生的个人私有财产,教师无权因其“带入学校”就予以收缴。从情理上说,现代社会是通讯业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BP机、手机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个方便之物,教师都可以持有和使用,学生为何不可持有和使用?如果BP机、手机能更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学生持有和使用又有何不妥?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对BP机、手机的使用进行管理了呢?办法当然有。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学生不得在课堂上使用BP机、手机,更不得因此而影响他人的学习。否则,教师可以临时代管BP机、手机,并责令BP机、手机持有者向受影响者赔礼道歉。”这是“堵”方式。其次,我们告之BP机、手机的持有者:“你可以在课余时间、在教室外面使用BP机、手机。”这是“疏”的方式。二者结合,相信会有更好的管理效果。
(2)关于过洋节。
现在的中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十分热衷,尤其是“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到来之际,他们大都有一些活动愿望或行动。对此,不少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忧心忡忡,焦虑万分,且大都是禁止学生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其实,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热衷,是有可理解之处的。首先,现在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了,西方国家的不少节日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市场,学生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自然会受到一些熏陶和影响。再进一步说,学生们热衷但并不一定沉迷,喜爱但并不一定越轨,即使是有人想利用“情人节”向某某人表达一下自己内心的情感,也没有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呀!如果教师老是想要将固有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们头上,必然会激起他们的对立与反抗,其结果可能是正好把学生推向了教育的反面。那么怎样做呢?笔者以为,逆之者不如顺之者,顺之者不如导之者。借这些西方节日到来之际,相应地搞点活动,顺时而动,因势利导,效果会比简单地“堵”好得多。比如利用“情人节”,结合中外文学作品之情感问题,搞点正确对待情感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的“爱”的观念;利用“母亲节”引导学生了解母亲,记住母亲,热爱祖国母亲;利用“圣诞节”,书写贺卡等,互致问候,祝福新年,能让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都不失为合理、合情、有效的方式。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堵”与“疏”是正反两种教育手段,班主任应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辩证地运用这两种手段,做到以“疏”为主,辅之以“堵”,“疏”、“堵”结合,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联通:441400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