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专业学生就业大调查

来源 :网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网球场比作一个世界的话,在那个由几条直线纵横相交、一网相隔的世界里,天赋与实力决定一个人成为王子还是贫儿。挥舞着球拍伴着充满力量的奔跑,与蹦跳的小球翩舞而非绝望地追逐,用一记回球让全场观众起立鼓掌 这是博格的青春回忆,是桑普拉斯与阿加西的辉煌年代,是费德勒和纳达尔的春风得意。只有少数人能得到上帝的垂青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成就自己一生的名誉与财富。而更多的人,只能徘徊在这个世界之外——或者说在另一个名为现实的世界中,为自己未来的生活颇费思量,无奈地让理想成为现实的附属——即使他们十分热爱网球。
  在中国,对于很多参与到网球运动中的人来说,网球只是生活的调味剂,他们从网球中获得快乐与健康,网球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果实而已。但对于在体育院校以网球作为专业的学生来说,网球是他们职业生涯的起点,要靠网球来铺展开自己的人生。现在我们聚焦北京体育大学的网球专业,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对学生及老师进行采访。
  
  体育大学网球专业教师采访
  
  林雅鸣老师(前国家队球员,现任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课教师)关于网球专业的基本情况:
  在体育大学,网球专业每个年级有12-14名学生,固定参与网球课程的学生主要分专项和副项两种,还有一些学生选修网球课程,大概有16人左右。
  关于本科网球专业的课程设置:
  体育大学在本科划分上分为很多不同的专项,参与网球训练的主要有两个专业的学生,教育学院体育系的学生和竞技体育学院运动系的学生。两个系的学生都有网球专项课,持续5-6个学期。运动系每周有5次专项课,体育系则每周有3次。在文化课程上,由于运动系的学生很多都是以前地方专业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运动系的学生在文化课上的内容相对体育系的学生要简单。而体育系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统招进入大学的,大学期间选择网球作为专项,在文化课程上成绩会更好一些。
  关于网球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未来:
  网球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比较多元化的。有的学生会选择去专业队做教练,毕竟在学校学习的这些年他们还是有比较坚实的网球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有的则会选择去做老师,这基本上是学生们毕业后最向往的工作,因为在网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有很明显的优势。有的也会去一些企业工作,这也同样可以发挥他们在网球方面的特长,例如在工会就职组织员工活动时,网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做一个职业陪练,每天去一些网球馆教球,以教练费保证自己的收入。也有少数学生毕业后会去省队、国家队当教练。总体来讲,出路还是多种多样的。
  
  体育大学网球专业本科生采访
  
  王丹(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学生)关于未来从事职业:我希望能够进入一个公司,或者企事业单位,有稳定的工作。关于未来职业待遇:能够有3000-6000元的月薪我就很满足了,不过还希望有一个月的年假。
  关于自己的网球专业:我对网球专业并没有太多的激情,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很乏味。小雪《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学生)关于未来从事职业:我希望能够做一个体育记者,在电视台、报纸、杂志社都可以,因为体育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
  


  关于未来职业待遇:月薪3000-6000元吧,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关于自己的网球专业:我对网球充满热爱,这是一项关于智慧与技巧的运动,因此对能够进入这个专业也感到很幸运。
  郭婧(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学生)关于未来从事职业:做一个公司职员吧,我认为工作稳定是很重要的。
  关于未来职业待遇:4000、5000元就好吧,只要可以养活自己。
  关于自已的网球专业:十分喜欢。就读网球专业可以让我离网球更近。
  李锐(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学生)关于未来从事职业:自行经营自主创业吧,不一定与网球有关,但希望自己闯一闯。
  关于未来职业待遇:没有具体数字上的要求,越高越好吧,让自己的生活质量高一些。关于自己的网球专业:热爱,不管是网球这项运动还是网球专业。
  刘敏(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学生)关于未来从事职业:当一个网球教师吧,大学、高中都行。
  关于未来职业待遇:3000元左右就足够。
  关于自己的网球专业:在就业上,我们网球专业的出路基本上可以算是全校最好的,我也很喜欢网球这项运动。
  于兆顺(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学生)关于未来从事职业:我想自己创业,开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球俱乐部。
  关于未来职业待遇:最开始肯定会辛苦点,不过希望自己能够有好的收入。关于自己的网球专业:光从个人提升上来讲,学校的课程作用并不明显。但另一方面,至少在网球理论水平上我们可以有优势,还可以积累一些人脉,因此还是对我们的就业很有作用的。
  
  体育大学网球专业研究采访
  
  林建健、张小娥、宋洁(北京体育大学网球专业研究生)
  如何看待网球这项运动:林建健:我希望网球可以成为一个模式化的东西,能够形成一个产业链,推出各种各样的网球产品以服务大众,将网球打造成一种产品,进而将网球运动推广开来。
  张小娥:我希望网球能够成为一个普通的、民众的健身手段,平常能够有比较多的社区或者高校范围内的比赛,营造出很好的网球氛围。
  宋洁:网球可以更加简单化、平民化,成为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成为全民健身内容的一部分。
  自己的就业愿望:
  林建健:网球是一项高雅、时尚的运动,参加工作后,可以将网球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事业的发展。我希望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也能够在工作时更加有激情。
  张小娥:我希望有稳定的工作,首选还是高校,可以从事网球或者体育方面的教育。当然,能够成为一个公务员,将网球作为一个特长,也是十分不错的。
  宋洁:作为网球专业的研究生,在发展的方向上主要针对教育系统,因此对我来说,进入高校是比较满意的工作。
其他文献
网球发展应该感谢那些退役在队员,他们成为教练或陪练后,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当年内心与网球的那个约定。今天、这个圈子能越来越大,这项运动能这么入人心,他们功不可没。但是,他们却很少听到赞扬。石晓健张扬、自信,网球的领域里他不服任何人,如果当初教练慧眼识才,或许就没有了今天北京网坛的大腕“石教练”。是他身体力行,让无数普通人成为了网球人。也许他并不耐心,但相信不久你就会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对于网球,他直言
期刊
20多年前,第一次接触网球,我就被迷住了,后来我成了业余球手、网球教师和网球裁判。现在,对于我,网球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使命,让其他人也能体会到这个黄绿色小球的魅力。2008年的最后一天,我领着记者’慢慢逛完全校室内、室外37片网球场后,突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早在三十年前,整个学校没有一块像样的网球场地,而今,每一片网球场都印有我训练、教学的足迹。最老的那片场地,也将近三十岁了吧。    用钓鱼
期刊
从1985年读大学一年级时第一次拿起网球拍,到2009年春节前夕在上海卢湾网球中心的办公室里筹划新一轮的网球推广计划,24年间,李耀完成了从—个普通的网球爱好者到网球运动推广人的人生角色转变。    有钱难上网球场    我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从小就在运动氛围中长大。小时候,我家对面就住着上海网球队的教练。但以前我专攻篮球,真正喜欢上网球还是在上了大学以后。  有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约是二十
期刊
网球专卖店开的开,关的关,当年差不多和我一起开店的,如今只剩下四家了。我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让人欣喜的是,作为全北京第一家私营网球专卖店,目前仍在运营中,老板还是我。    穿弦激发开店灵感    我在海军大院长大,楼下有四片网球场地。14岁那年,父母买了一副航空牌的木头拍,他们打了一次觉得没意思,就把拍子丢在家里不玩了。周末,哥哥总是约一大帮同学到院里打求。我玩过一次就上瘾了,甚至逃课回家打球。高
期刊
一见钟情    1989年,张德培夺得法国公开赛冠军,我还在大学校园。那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是70元:为了购买第一把网球拍,我花费了99元巨资。有了球拍之后,上球场打球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时候,我会先到学校露天舞台对墙打上几次,在觉得自己取得明显进步之后,才会约上在我影响下也开始打网球的几位同学,到学校的网球场上实践一下练球的成果。  我当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校园分为南园和北园北园是教学区南园
期刊
从零做起    年轻时,我喜欢打羽毛球,服兵役时我在航海学校做教官,一个星期只教十个小时课程,所以有很多时间打羽毛球,每天至少打球两三个小时。  1983年我退伍之后做回老本行——船员,虽然我很喜欢航海但是考虑到家庭因素,在半年多后舍弃航海这个高薪资的行业,经同学介绍去一家做网球拍的工厂——波力公司做事,从最基层的仓库管理员做起,做到业务员,不到一年做到业务经理,再升任仓管经理,最后到产销经理。虽
期刊
在万物枯萎的冬季,那片绿油油的网球场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在绿色幸福中的是莘格中学的学生们。网球正在向孩子们蔓延……    幸福角的蔓延    你一定知道上海有一个美丽的莘庄,你有可能还知道那儿有一个莘格中学,但你也许不知道在这所普通的中学里还有一片绿油油的网球场。而正是这片人工草地的网球场,让这所中学与全国不计其数的中学格外不同。挥舞网球拍的不再只是白领、老总,而是稚气未脱的高中生,球场边回荡着朗朗
期刊
掐指一算,我担任央视网球节目主持和解说足有16个年头了。2006年和它挥手告别时,依依不舍中带着些许满足。不舍,是与网球解说的深厚情感;满足,源自16年的点滴积累,看着网球在中国发展壮大,如同看着自家小婴儿长成俏姑娘或帅小伙,感慨良多。    法网找上门    故事得从1989年说起。那年,中央电视台买下了199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决赛的转播权。当时中国大陆很少有人知道网球是怎么回事,也几乎没有
期刊
随着中国网球人口的迅猛增长,业余网球赛事就成了很多商家企业推广的最佳载体。这次,TCM会客厅将—起聊聊中国网球业余赛事的现状。  许旸:赛事组织者代表(“中国业余网球大师杯”赛事筹划人,天行网球会员制俱乐部&永丰天行网球乡村俱乐部总经理)  石晓健:球员代表(原北京网球队队员,京城著名网球教头)  张楠:赞助商代表(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体育市场部助理经理)  TOM:从主办方的角度,如何评判一
期刊
来自不同的中学,初中生李天哲、高中生马天行在学校外同一片球场相遇,他们结伴而行。  约在星巴克采访的李天哲还没能从下午考试的紧张状态中回过神来,一个劲儿地跟妈妈杨立洁说,有一道题实在太粗心了,扣掉的4分好可惜。见到记者时,他显得有些亢奋,妈妈说这是他第一次接受采访。当把网球的话题打开时,14岁孩子的纯真天性马上显露出来,考试的炳恼立即抛到脑后了。    “哪怕只有一两片”    别看李天哲戴着眼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