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5年读大学一年级时第一次拿起网球拍,到2009年春节前夕在上海卢湾网球中心的办公室里筹划新一轮的网球推广计划,24年间,李耀完成了从—个普通的网球爱好者到网球运动推广人的人生角色转变。
有钱难上网球场
我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从小就在运动氛围中长大。小时候,我家对面就住着上海网球队的教练。但以前我专攻篮球,真正喜欢上网球还是在上了大学以后。
有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约是二十年前,有一次我背着网球拍走在马路上,别人过来问我:“你学的是什么乐器啊?”可见当时大家对网球多么不了解。现在不会了,路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网球爱好者。过去,在媒体上“网球”这个词一年也不会出现几次,如今,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每天都能看到与网球相关的东西。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打网球的只有区区几百人。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沪上的网球人口已经超过50万。
从一个普通的网球爱好者,到网球运动的推广者,我有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过去十年,是上海网球发展的第一波高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98年开始喜力公开赛的举办,以及后来的上海大师杯。这些重大赛事的运营,对网球运动的推广起着决定-生的作用。当职业球星引领起一股潮流后,我和我的团队才有巨大空间去做推广。否则的话,光去球场推广,一个球场最多只能同时容纳四个人打球,推广的对象非常有限,效果也可想而之。随着职业赛事的引进,有很多人开始关心网球。不管会不会打,打了多少年,水平怎么样,总之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运动。
事实上,还有一点巨大的变化,就是场地也由少变多。上海作为中国洋派城市的代表,在解放前有很多片奢华的网球场,其中以外国总会兴建的居多。但是随着国情的变化,网球运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列为资产阶级情调浓厚的消遗活动,发展势头受到遏制,大量球场被拆除改造为它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只有几十片网球场。当时网球还算是奢侈运动,要打球你得有钱。但最大的问题是,球场的数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参与者的寡众,就算你有钱也不见得能打上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地产业在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惊人地成倍扩张。可以说,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地产行业的蓬勃向上,为网球运动在中国的第一个春天奠定了坚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小区开始把网球场纳入设计图纸,网球运动逐渐成为一种生活符号的象征。这让网球推广成为一种可能。
我觉得,相比于国外俱乐部制的网球消费模式,中国的网球运动发展远没有那么成熟。不仅表现在服务提供者能力的欠缺,也体现为消费者自身不够个性化。起初,爱好打球的大多是散兵游勇,各自为营。我生性热情,自然而然地成为各类网球活动的积极份子。
大概1998、1999年的时候,上海出现了一批体育运动推广的先锋人物,他们已经在运作各种各样群众参与的业余比赛,其中就包括网球比赛。但是当时我作为一个网球爱好者,包括我网球圈子里的朋友,都觉得这些业余网球赛事运作不符合我们的需求——不够有趣,不够个性。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喜欢网球的人不能自己来做这个事情呢?
其实当时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不安现状,想改变一下,让大家感觉打网球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是一件能体现自我的事,然后就投入到这个行业里。起初只是简单地组织一些活动,慢慢地,在运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迅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自我的满足、自我的进步随之而来,让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后来干脆把这个当事业来做!
渐渐地,当积累的资源足够丰富时,我开始尝试着做系统的推广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2003年,由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负责运作的上海网球123推广计划隆重登场。我们从社会网球、高校网球和青少年网球三个方面着手,展开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几年下来,上海网球123推广计划硕果累累,上海的网球人口数量、网球氛围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仅在2008年,以网球123推广计划为名义发起的网球推广活动就多达68项。
但是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做网球推广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思路。如何把我们的想法、计划,变成一个可实际操作和实施的手段,让我们的投资人,或者是活动参与者,能真切地体会到,一直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幸运的是,我认为上海网球123推广计划在赞助商和普通网球爱好者两方面形成了双赢。资助企业和我们一同见证了整个网球市场的发展。有人资助,有人参与,参与的人越多,资助的企业也就越乐意赞助,这是一个艮性循环。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作为网球推广人,当然也有生存的压力。目前上海123网球推广管理有限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靠广告销售。我和我的团队,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把每一次活动办得有新意。通过活动,让网球爱好者形成交流,让赞助商与消费者建立一座桥梁。
目前,我们承担着上海10个区、28所高校、103个青少年俱乐部的网球运动项目推广工作。虽然工作量不小,但我却乐在其中。因为在做网球推广之前,作为一个网球爱好者,我就认识了很多帮助我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所有的压力可以在网球场上得到释放。在从事网球推广之后,我在人生的需求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认识了更多朋友,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被他们认可和接收,又影响了更多人。作为运动参与者,喜悦的是自己,而作为推广者来说,我让更多人快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有两件事情形成的对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坐在2008年上海大师杯的看台上,看到上万名观众制造人浪,作为一名网球运动的推广者,见证着这样的一种氛围,着实让我感动。而你能想象吗?1995年上海的一场表演赛,云集了夏嘉平、张九华、潘冰、麦肯罗、张德培等中外名将,却只卖出去两张门票。可见这十几年来,网球运动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多么急速。现代网球运动在国外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球大跃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所以我认为中国网I求人是很可爱的一群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分化了别人一百多年所做的事情。但是在网球的文化进程里面,我们还需要很多来补充。毋庸置疑,未来是光明的。就拿大师杯来说,当大家愿意花很多时间在路上,到一个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去欣赏球星,体验网球文化,我觉得中国网球的第二个春天来了。
前十年我们已经跑得相当快了,喜力、上海大师杯的成功举办,郑洁/晏紫、李婷/孙甜甜、李娜、彭帅纷纷取得好成绩就是计时点。下一个十年,以ATP1000赛落户上海,ATP500赛和WTA皇冠赛落户北京为起点,届时会有更多的网球迷、服务机构投入到这个运动里来,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网球运动推广人最大的欣慰。
有钱难上网球场
我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从小就在运动氛围中长大。小时候,我家对面就住着上海网球队的教练。但以前我专攻篮球,真正喜欢上网球还是在上了大学以后。
有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约是二十年前,有一次我背着网球拍走在马路上,别人过来问我:“你学的是什么乐器啊?”可见当时大家对网球多么不了解。现在不会了,路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网球爱好者。过去,在媒体上“网球”这个词一年也不会出现几次,如今,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每天都能看到与网球相关的东西。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打网球的只有区区几百人。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沪上的网球人口已经超过50万。
从一个普通的网球爱好者,到网球运动的推广者,我有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过去十年,是上海网球发展的第一波高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98年开始喜力公开赛的举办,以及后来的上海大师杯。这些重大赛事的运营,对网球运动的推广起着决定-生的作用。当职业球星引领起一股潮流后,我和我的团队才有巨大空间去做推广。否则的话,光去球场推广,一个球场最多只能同时容纳四个人打球,推广的对象非常有限,效果也可想而之。随着职业赛事的引进,有很多人开始关心网球。不管会不会打,打了多少年,水平怎么样,总之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运动。
事实上,还有一点巨大的变化,就是场地也由少变多。上海作为中国洋派城市的代表,在解放前有很多片奢华的网球场,其中以外国总会兴建的居多。但是随着国情的变化,网球运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列为资产阶级情调浓厚的消遗活动,发展势头受到遏制,大量球场被拆除改造为它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只有几十片网球场。当时网球还算是奢侈运动,要打球你得有钱。但最大的问题是,球场的数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参与者的寡众,就算你有钱也不见得能打上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地产业在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惊人地成倍扩张。可以说,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地产行业的蓬勃向上,为网球运动在中国的第一个春天奠定了坚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小区开始把网球场纳入设计图纸,网球运动逐渐成为一种生活符号的象征。这让网球推广成为一种可能。
我觉得,相比于国外俱乐部制的网球消费模式,中国的网球运动发展远没有那么成熟。不仅表现在服务提供者能力的欠缺,也体现为消费者自身不够个性化。起初,爱好打球的大多是散兵游勇,各自为营。我生性热情,自然而然地成为各类网球活动的积极份子。
大概1998、1999年的时候,上海出现了一批体育运动推广的先锋人物,他们已经在运作各种各样群众参与的业余比赛,其中就包括网球比赛。但是当时我作为一个网球爱好者,包括我网球圈子里的朋友,都觉得这些业余网球赛事运作不符合我们的需求——不够有趣,不够个性。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喜欢网球的人不能自己来做这个事情呢?
其实当时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不安现状,想改变一下,让大家感觉打网球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是一件能体现自我的事,然后就投入到这个行业里。起初只是简单地组织一些活动,慢慢地,在运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迅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自我的满足、自我的进步随之而来,让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后来干脆把这个当事业来做!
渐渐地,当积累的资源足够丰富时,我开始尝试着做系统的推广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2003年,由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负责运作的上海网球123推广计划隆重登场。我们从社会网球、高校网球和青少年网球三个方面着手,展开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几年下来,上海网球123推广计划硕果累累,上海的网球人口数量、网球氛围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仅在2008年,以网球123推广计划为名义发起的网球推广活动就多达68项。
但是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做网球推广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思路。如何把我们的想法、计划,变成一个可实际操作和实施的手段,让我们的投资人,或者是活动参与者,能真切地体会到,一直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幸运的是,我认为上海网球123推广计划在赞助商和普通网球爱好者两方面形成了双赢。资助企业和我们一同见证了整个网球市场的发展。有人资助,有人参与,参与的人越多,资助的企业也就越乐意赞助,这是一个艮性循环。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作为网球推广人,当然也有生存的压力。目前上海123网球推广管理有限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靠广告销售。我和我的团队,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把每一次活动办得有新意。通过活动,让网球爱好者形成交流,让赞助商与消费者建立一座桥梁。
目前,我们承担着上海10个区、28所高校、103个青少年俱乐部的网球运动项目推广工作。虽然工作量不小,但我却乐在其中。因为在做网球推广之前,作为一个网球爱好者,我就认识了很多帮助我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所有的压力可以在网球场上得到释放。在从事网球推广之后,我在人生的需求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认识了更多朋友,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被他们认可和接收,又影响了更多人。作为运动参与者,喜悦的是自己,而作为推广者来说,我让更多人快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有两件事情形成的对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坐在2008年上海大师杯的看台上,看到上万名观众制造人浪,作为一名网球运动的推广者,见证着这样的一种氛围,着实让我感动。而你能想象吗?1995年上海的一场表演赛,云集了夏嘉平、张九华、潘冰、麦肯罗、张德培等中外名将,却只卖出去两张门票。可见这十几年来,网球运动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多么急速。现代网球运动在国外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球大跃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所以我认为中国网I求人是很可爱的一群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分化了别人一百多年所做的事情。但是在网球的文化进程里面,我们还需要很多来补充。毋庸置疑,未来是光明的。就拿大师杯来说,当大家愿意花很多时间在路上,到一个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去欣赏球星,体验网球文化,我觉得中国网球的第二个春天来了。
前十年我们已经跑得相当快了,喜力、上海大师杯的成功举办,郑洁/晏紫、李婷/孙甜甜、李娜、彭帅纷纷取得好成绩就是计时点。下一个十年,以ATP1000赛落户上海,ATP500赛和WTA皇冠赛落户北京为起点,届时会有更多的网球迷、服务机构投入到这个运动里来,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网球运动推广人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