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曲,该筝曲创作于1989年。王建民先生将西方的作曲原则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音乐素材(民歌、舞蹈、打击乐等)相结合,民族色彩浓厚,而又极具现代性。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转调技术的运用使得音乐丰富多彩。《幻想曲》被创作出以来,一直作为各大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音乐机构古筝考级曲目的经典之作。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两方面,对该曲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古筝曲《幻想曲》介绍
(一)王建民简介
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自幼喜欢音乐,最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专科,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事创作以来,谱写出大量优秀的极具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集中在古筝和二胡两方面。主要作品有《幻想曲》、《戏韵》、《莲花谣》等筝曲,《天山风情》、《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二胡作品。王建民先生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会副主席。他曾多次赴奥地利、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王建民先生还是金钟奖、文华奖等各类比赛的评委。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作曲领域的先行者,奠基人。
(二)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王建民先生音乐造诣极高,创作手法高超。曾创作出多首古筝作品,幻想曲便是他在二十世纪的代表曲目。该曲主题明确,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收放自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音乐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作曲家们积极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们大多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调式定弦,加入了极具个人魅力特点的人工调式,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
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的独奏曲《幻想曲》便是这一时期古筝新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他采用了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大胆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作曲家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二、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
(一)完整的曲式结构
《幻想曲》全曲可分为散板、如歌的慢板、活泼的快板、激动地广板、尾声五个部分,调性分别由D宫、d羽、降B宫、D宫、三次转调完成,“在过去的筝曲中,乐曲的转调都需要依靠挪动筝码的位置来完成,但是这首乐曲的多次转调都没有移动筝码,而是乐曲一开始定弦中的变化音为后来乐曲的转调埋下了深厚的伏笔”1,使得虽然多次转调,但音程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整首作品由于定弦的加入,使乐曲在调式、调性以及旋律发展与和弦形态的构成上有了新的契机,从而突破了在民族调式方面单一的问题和在西洋调式方面的局限形式,使该乐曲变得更加色彩鲜明、旋律丰富,并且通过多次的转调来推动音乐作品的发展。
(二)地方性的旋律
古筝曲《幻想曲》全曲巧妙的运用了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尤为突出了苗族民间音乐浓厚的地方特色,该筝乐作品以“幻想”为主题,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优美画卷:在苗族的大山深处,隐约传来少女悦耳的歌声,沁人心脾而又润人心田。随着歌声的逐渐接近,音乐也变得愈发清晰,动人。筝曲将苗族儿女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全曲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广板、以及尾声五个部分。
乐曲的引子部分主要由两组琶音构成,琶音的结束音采用轮指技法进行弹奏,力度要求为由弱渐强再渐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慢起渐快部分,左手的mi、sol、降la为柱式和弦,也可根据个人演奏爱好按照琶音技法弹奏。最后一个小节结束在宫音D上,给人稳定感和休止感。同时宫音的自由弹奏也为引出如歌的慢板部分埋下了伏笔。整个散板部分旋律性不强,但其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苗族女子的歌声从远处传来,给人若隐若现之感。
(三)独特的节奏
整首筝乐作品中,节奏是音乐的核心材料,引子部分为散板,演奏较为自由,给弹奏着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去主观发挥。如歌的慢板部分左手节奏型单一,右手以大附点节奏、全音符节奏居多,音乐主题的线条性。舒展性极强。活泼的快板部分作者大量的采用了八分空拍节奏、四十六节奏以及二八节奏,音乐主题多次变化呈现,烘托出的音乐效果具有热闹感、活泼感,在演奏上,对于演奏者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左手很多都采用固定的音型,来衬托出右手旋律的意境。
三、古筝曲《幻想曲》的演奏技巧
(一)快速指序
活泼的快板部分,王建民先生多次巧妙地运用“快速指序”技法,改变了传统筝曲中以大指、食指、中指弹奏为主的形式,无名指和小指也可以用来完成快速指序的演奏。主题变奏的第一次出现,要做到弹奏时颗粒性强,清晰度高,八分空拍节奏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一个小高潮,左手的伴奏音型也极具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打击乐中的元素。主题变奏的第二次出现,左手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要求演奏者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指序,左右手应搭配准确。主题变奏的第三次出现是在226小节处,力度较之前更为强,主要集中在在高音区,在快速指序的演奏上,右手应当以抹、托为主,勾、打为辅,配合左手的柱式和弦,使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乐曲“点”与“線”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是以往筝曲所无法比拟的。
(二)扫摇
“扫摇”技法在快板中多次出现,在210小节至213小节中,即降B宫回归至D宫五声调式,扫摇的运用既巧妙的完成调式的转换,同时又把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14小节至225小节处,扫摇配合左手的倍低音1的弹奏以及左手扫弦的弹奏,把音乐主题变奏再次呈现出来,气势磅礴,音乐层次感极强。扫摇是现如今古筝演奏中的一种新型的演奏技巧,在创作筝曲中使用频率极高,主要应用于乐曲的快板部分。如《秦土情》、《春到拉萨》、《战台风》、《梦断长乐宫》等,扫摇技法是在大指进行劈托劈托练习时,第一次弹奏劈指法时,中指就近轻扫上方音区的琴弦。扫摇技法常常用于重奏曲、合奏曲、协奏曲之中,表现出了夸张又不浮的音效,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技法具有较高的要求,在乐曲的理解和悟性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中,手臂和手腕一定要做到放松,只有放松了,手腕才能够自如的来回摇动,错误的弹奏会导致摇出的声音很僵,这就对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也体现出乐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听觉上具有动人心弦的层次感和急进感,这就是古筝曲《幻想曲》的出彩之处。
(三)泛音
激动地广板之后,乐曲进入了尾声部分,尾声部分主要采用自由弹奏的形式。以左右手拍击琴弦与泛音技法为主,尤其是泛音的运用。泛音弹奏要点是右手弹琴时,左手放在琴弦的1/2、1/3、1/4泛音点处同时弹奏,而在《幻想曲》中主要是在琴弦二分之一处弹奏,以取得该琴弦高八度的音响效果。
结 语
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是由中国著名古筝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所作,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创作筝曲的代表曲目。该筝曲大胆地选用了西南地区音乐素材,突破性地与现代西方音乐写作手法相结合,使作品赋有了鲜明的音乐风格,悠扬的旋律,变化更迭的节奏,细腻的转调处理和鲜明的力度对比。本曲不仅是王建民先生的精心之作,也是推动古筝新潮流发展趋势的重要元素。整首作品全曲共有十一页,各部分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艺术结构。除了古筝曲《幻想曲》之外,我想我们还有更多的古筝音乐作品值得去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恒: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J].音乐时空,2015(6):68。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曲,该筝曲创作于1989年。王建民先生将西方的作曲原则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音乐素材(民歌、舞蹈、打击乐等)相结合,民族色彩浓厚,而又极具现代性。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转调技术的运用使得音乐丰富多彩。《幻想曲》被创作出以来,一直作为各大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音乐机构古筝考级曲目的经典之作。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两方面,对该曲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古筝曲《幻想曲》介绍
(一)王建民简介
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自幼喜欢音乐,最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专科,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事创作以来,谱写出大量优秀的极具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集中在古筝和二胡两方面。主要作品有《幻想曲》、《戏韵》、《莲花谣》等筝曲,《天山风情》、《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二胡作品。王建民先生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会副主席。他曾多次赴奥地利、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王建民先生还是金钟奖、文华奖等各类比赛的评委。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作曲领域的先行者,奠基人。
(二)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王建民先生音乐造诣极高,创作手法高超。曾创作出多首古筝作品,幻想曲便是他在二十世纪的代表曲目。该曲主题明确,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收放自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音乐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作曲家们积极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们大多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调式定弦,加入了极具个人魅力特点的人工调式,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
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的独奏曲《幻想曲》便是这一时期古筝新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他采用了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大胆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作曲家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二、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
(一)完整的曲式结构
《幻想曲》全曲可分为散板、如歌的慢板、活泼的快板、激动地广板、尾声五个部分,调性分别由D宫、d羽、降B宫、D宫、三次转调完成,“在过去的筝曲中,乐曲的转调都需要依靠挪动筝码的位置来完成,但是这首乐曲的多次转调都没有移动筝码,而是乐曲一开始定弦中的变化音为后来乐曲的转调埋下了深厚的伏笔”1,使得虽然多次转调,但音程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整首作品由于定弦的加入,使乐曲在调式、调性以及旋律发展与和弦形态的构成上有了新的契机,从而突破了在民族调式方面单一的问题和在西洋调式方面的局限形式,使该乐曲变得更加色彩鲜明、旋律丰富,并且通过多次的转调来推动音乐作品的发展。
(二)地方性的旋律
古筝曲《幻想曲》全曲巧妙的运用了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尤为突出了苗族民间音乐浓厚的地方特色,该筝乐作品以“幻想”为主题,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优美画卷:在苗族的大山深处,隐约传来少女悦耳的歌声,沁人心脾而又润人心田。随着歌声的逐渐接近,音乐也变得愈发清晰,动人。筝曲将苗族儿女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全曲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广板、以及尾声五个部分。
乐曲的引子部分主要由两组琶音构成,琶音的结束音采用轮指技法进行弹奏,力度要求为由弱渐强再渐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慢起渐快部分,左手的mi、sol、降la为柱式和弦,也可根据个人演奏爱好按照琶音技法弹奏。最后一个小节结束在宫音D上,给人稳定感和休止感。同时宫音的自由弹奏也为引出如歌的慢板部分埋下了伏笔。整个散板部分旋律性不强,但其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苗族女子的歌声从远处传来,给人若隐若现之感。
(三)独特的节奏
整首筝乐作品中,节奏是音乐的核心材料,引子部分为散板,演奏较为自由,给弹奏着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去主观发挥。如歌的慢板部分左手节奏型单一,右手以大附点节奏、全音符节奏居多,音乐主题的线条性。舒展性极强。活泼的快板部分作者大量的采用了八分空拍节奏、四十六节奏以及二八节奏,音乐主题多次变化呈现,烘托出的音乐效果具有热闹感、活泼感,在演奏上,对于演奏者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左手很多都采用固定的音型,来衬托出右手旋律的意境。
三、古筝曲《幻想曲》的演奏技巧
(一)快速指序
活泼的快板部分,王建民先生多次巧妙地运用“快速指序”技法,改变了传统筝曲中以大指、食指、中指弹奏为主的形式,无名指和小指也可以用来完成快速指序的演奏。主题变奏的第一次出现,要做到弹奏时颗粒性强,清晰度高,八分空拍节奏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一个小高潮,左手的伴奏音型也极具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打击乐中的元素。主题变奏的第二次出现,左手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要求演奏者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指序,左右手应搭配准确。主题变奏的第三次出现是在226小节处,力度较之前更为强,主要集中在在高音区,在快速指序的演奏上,右手应当以抹、托为主,勾、打为辅,配合左手的柱式和弦,使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乐曲“点”与“線”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是以往筝曲所无法比拟的。
(二)扫摇
“扫摇”技法在快板中多次出现,在210小节至213小节中,即降B宫回归至D宫五声调式,扫摇的运用既巧妙的完成调式的转换,同时又把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14小节至225小节处,扫摇配合左手的倍低音1的弹奏以及左手扫弦的弹奏,把音乐主题变奏再次呈现出来,气势磅礴,音乐层次感极强。扫摇是现如今古筝演奏中的一种新型的演奏技巧,在创作筝曲中使用频率极高,主要应用于乐曲的快板部分。如《秦土情》、《春到拉萨》、《战台风》、《梦断长乐宫》等,扫摇技法是在大指进行劈托劈托练习时,第一次弹奏劈指法时,中指就近轻扫上方音区的琴弦。扫摇技法常常用于重奏曲、合奏曲、协奏曲之中,表现出了夸张又不浮的音效,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技法具有较高的要求,在乐曲的理解和悟性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中,手臂和手腕一定要做到放松,只有放松了,手腕才能够自如的来回摇动,错误的弹奏会导致摇出的声音很僵,这就对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也体现出乐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听觉上具有动人心弦的层次感和急进感,这就是古筝曲《幻想曲》的出彩之处。
(三)泛音
激动地广板之后,乐曲进入了尾声部分,尾声部分主要采用自由弹奏的形式。以左右手拍击琴弦与泛音技法为主,尤其是泛音的运用。泛音弹奏要点是右手弹琴时,左手放在琴弦的1/2、1/3、1/4泛音点处同时弹奏,而在《幻想曲》中主要是在琴弦二分之一处弹奏,以取得该琴弦高八度的音响效果。
结 语
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是由中国著名古筝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所作,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创作筝曲的代表曲目。该筝曲大胆地选用了西南地区音乐素材,突破性地与现代西方音乐写作手法相结合,使作品赋有了鲜明的音乐风格,悠扬的旋律,变化更迭的节奏,细腻的转调处理和鲜明的力度对比。本曲不仅是王建民先生的精心之作,也是推动古筝新潮流发展趋势的重要元素。整首作品全曲共有十一页,各部分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艺术结构。除了古筝曲《幻想曲》之外,我想我们还有更多的古筝音乐作品值得去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恒: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J].音乐时空,2015(6):68。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