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将云贵高原列为生态屏障区,对贵州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贵州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以及喀斯特面积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成了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推进生态移民步伐,还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基于环境评估的开放式扶贫政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人口;环境
中图分类号:G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93-02
国家明确将云贵高原和滇黔桂喀斯特山地区化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地区,如何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贵州省面临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贵州省人口与环境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实现相应政策建议。
一、 贵州省人口与环境状况
1.人口基数大、素质低。贵州已实现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人口基数过多、增长惯性大,低出生率、高增长量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生育水平的下降具有不稳定性,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危险。同时,目前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动及行政效应产生的强制力作用为主来实现的,而且流动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部分人口推迟婚育,蓄集了较大的生育势能,增加了生育率反弹的可能,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其次,人口结构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2005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7.6,高于正常值域上限,今后一段时期遏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任务依然艰巨。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逐渐突出。未来50年全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不断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将以年均2.9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 561万人。再次,贵州省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3.89%,比全国高7.2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年,比全国少1.5年,在校高中和大学生比例也明显低于其他省份。
2.环境形势严峻。首先,贵州人均土地较少,全省耕地面积4 487 45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7亩,是贵州省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村人均收入水平难以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人地矛盾、人口与环境矛盾的重要原因。其次,喀斯特地貌明显,生态非常脆弱。贵州是中国石漠化程度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甚广、面积比例最大的省区,平均达61.9%。各地、州、市喀斯特面积依次为贵阳市85.0%;黔南自治州81.5%;毕节地区73.3%;安顺市71.5%;遵义市65.9%;六盘水市63.2%;侗仁地区60.6%;黔西南自治州60.3%;黔东南自治州23.3%。再次,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效率低。贵州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天上的降雨都往地底下流,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也往往由于江河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8.9%,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不足100亿立方米。最后,贵州省酸雨现象仍然比较严重。2006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仍是影响贵州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在所统计的12个主要城市中,贵阳市、遵义市、凯里市和都匀市4个城市的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其中,遵义市和都匀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
二、贵州人口与环境协调面临的挑战
贵州省特殊省情使得贵州省在人口增长、环境协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人口数量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贵州省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而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环境和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生态环境也将长期继续维持现状,难以有较大改善。人口数量越大,生存、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便越多,对环境的压力越大。
2.粗放型经济发展明显,不利于环境改善。就单位GDP增加值能耗来讲,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市万元GDP所消耗的标准煤不足1吨,而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则都超过2吨,特别是贵州省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北京和广东4.3倍和4倍。而贵州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则上升到每万元4.9吨标准煤,分别是北京的4.1倍和4.9倍,贵州单位工业GDP能耗的绝对值较大,而其下降幅度在高能耗省份中又是最低的,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非常大。
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贵州经济水平要达到发达地区的人均水平,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将是发达地区4倍,不仅可能没有足够的石油和矿产资源来支撑贵州省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会给贵州省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地打击。
3.人口分布不合理,不利于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贵州属于水土流失压力最大省份之一,同时又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出生率高1.88个千分点,死亡率低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1.98个千分点。另外,贵州省城镇化率过低,人口居住分散,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数量众多。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7%,贵州省城镇化率仅为29%;而且,新出生人口当中近90%在农村,新增农村人口的比例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还高9.5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贵州省新增人口中大量集中于生态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的国家生态屏障区域内,对贵州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冲击:全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口出生率为16.1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1个千分点。
三、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协调人口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与意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将我省建设成国家生态屏障为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贫困地区开发方式。
1.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居民教育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贵州省经济发展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是贵州省人均资源和收入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口数量也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影响贵州省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是贵州省建设好国家生态屏障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有效方法。另外,民众环保意识跟不上也不利于保护环境。这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通过“世界人口日”、“植树节”、“土地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减灾十年”等活动,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加强与贵州省城乡居民密切相关的煤、电等安全与环保使用知识的宣传。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途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来说,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中心地位,人口与环境问题只有在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解决。由于历史原因,贵州长期欠发达、欠开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村大多还处于原生状态,农业仍以传统为主,工业化进程尚处初期阶段,工业企业总量和密集度不大,环境污染总体程度较轻,这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降低了难度。目前东部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转移给贵州提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但是我们必须借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被严重破坏教训,拒绝明显严重的污染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速度,尽快摆脱产业低端化发展方式,从资源采掘及粗加工推进到就地深加工、高附加值生态保护型发展方式。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人口合理分布。要降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这就要求贵州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走贵州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由于户籍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将农村流动劳动力纳入本地化管理,农村流动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为他们享受城镇公共资源提供便利,给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农村流动劳动力培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4.实行基于环境评估的开发式扶貧过程政策。贵州省需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因此,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行能降低人类对净初级生产量的需求的科学技术,政府政策取向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植树造林以及生态林业等措施减少未开发土地的脆弱性。例如,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沼气发酵残余物(沼肥),形成了农业废弃物—沼气池—农作物、畜禽往复循环的生产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士斌.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J].青年研究,2009,(1).
[2]张士斌,梁宏志.金融危机下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9,(6).
[3]张士斌.户籍制度与经济增长中的贫困陷阱[J].开放导报,2009,(1).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人口;环境
中图分类号:G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93-02
国家明确将云贵高原和滇黔桂喀斯特山地区化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地区,如何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贵州省面临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贵州省人口与环境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实现相应政策建议。
一、 贵州省人口与环境状况
1.人口基数大、素质低。贵州已实现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人口基数过多、增长惯性大,低出生率、高增长量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生育水平的下降具有不稳定性,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危险。同时,目前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动及行政效应产生的强制力作用为主来实现的,而且流动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部分人口推迟婚育,蓄集了较大的生育势能,增加了生育率反弹的可能,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其次,人口结构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2005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7.6,高于正常值域上限,今后一段时期遏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任务依然艰巨。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逐渐突出。未来50年全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不断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将以年均2.9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 561万人。再次,贵州省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3.89%,比全国高7.2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年,比全国少1.5年,在校高中和大学生比例也明显低于其他省份。
2.环境形势严峻。首先,贵州人均土地较少,全省耕地面积4 487 45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7亩,是贵州省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村人均收入水平难以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人地矛盾、人口与环境矛盾的重要原因。其次,喀斯特地貌明显,生态非常脆弱。贵州是中国石漠化程度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甚广、面积比例最大的省区,平均达61.9%。各地、州、市喀斯特面积依次为贵阳市85.0%;黔南自治州81.5%;毕节地区73.3%;安顺市71.5%;遵义市65.9%;六盘水市63.2%;侗仁地区60.6%;黔西南自治州60.3%;黔东南自治州23.3%。再次,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效率低。贵州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天上的降雨都往地底下流,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也往往由于江河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8.9%,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不足100亿立方米。最后,贵州省酸雨现象仍然比较严重。2006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仍是影响贵州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在所统计的12个主要城市中,贵阳市、遵义市、凯里市和都匀市4个城市的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其中,遵义市和都匀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
二、贵州人口与环境协调面临的挑战
贵州省特殊省情使得贵州省在人口增长、环境协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人口数量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贵州省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而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环境和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生态环境也将长期继续维持现状,难以有较大改善。人口数量越大,生存、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便越多,对环境的压力越大。
2.粗放型经济发展明显,不利于环境改善。就单位GDP增加值能耗来讲,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市万元GDP所消耗的标准煤不足1吨,而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则都超过2吨,特别是贵州省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北京和广东4.3倍和4倍。而贵州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则上升到每万元4.9吨标准煤,分别是北京的4.1倍和4.9倍,贵州单位工业GDP能耗的绝对值较大,而其下降幅度在高能耗省份中又是最低的,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非常大。
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贵州经济水平要达到发达地区的人均水平,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将是发达地区4倍,不仅可能没有足够的石油和矿产资源来支撑贵州省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会给贵州省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地打击。
3.人口分布不合理,不利于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贵州属于水土流失压力最大省份之一,同时又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出生率高1.88个千分点,死亡率低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1.98个千分点。另外,贵州省城镇化率过低,人口居住分散,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数量众多。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7%,贵州省城镇化率仅为29%;而且,新出生人口当中近90%在农村,新增农村人口的比例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还高9.5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贵州省新增人口中大量集中于生态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的国家生态屏障区域内,对贵州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冲击:全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口出生率为16.1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1个千分点。
三、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协调人口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与意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将我省建设成国家生态屏障为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贫困地区开发方式。
1.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居民教育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贵州省经济发展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是贵州省人均资源和收入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口数量也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影响贵州省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是贵州省建设好国家生态屏障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有效方法。另外,民众环保意识跟不上也不利于保护环境。这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通过“世界人口日”、“植树节”、“土地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减灾十年”等活动,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加强与贵州省城乡居民密切相关的煤、电等安全与环保使用知识的宣传。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途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来说,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中心地位,人口与环境问题只有在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解决。由于历史原因,贵州长期欠发达、欠开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村大多还处于原生状态,农业仍以传统为主,工业化进程尚处初期阶段,工业企业总量和密集度不大,环境污染总体程度较轻,这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降低了难度。目前东部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转移给贵州提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但是我们必须借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被严重破坏教训,拒绝明显严重的污染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速度,尽快摆脱产业低端化发展方式,从资源采掘及粗加工推进到就地深加工、高附加值生态保护型发展方式。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人口合理分布。要降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这就要求贵州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走贵州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由于户籍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将农村流动劳动力纳入本地化管理,农村流动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为他们享受城镇公共资源提供便利,给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农村流动劳动力培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4.实行基于环境评估的开发式扶貧过程政策。贵州省需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因此,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行能降低人类对净初级生产量的需求的科学技术,政府政策取向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植树造林以及生态林业等措施减少未开发土地的脆弱性。例如,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沼气发酵残余物(沼肥),形成了农业废弃物—沼气池—农作物、畜禽往复循环的生产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士斌.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J].青年研究,2009,(1).
[2]张士斌,梁宏志.金融危机下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9,(6).
[3]张士斌.户籍制度与经济增长中的贫困陷阱[J].开放导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