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诗歌《奶奶的葬礼》赏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都说人生有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和洞房花烛夜。这其实是对男子而言的,那么于一名女子而言,前面两项是远比不上出嫁为妻这一庄严时刻的。在张民的诗歌《奶奶的葬礼》中,第一句便是“你又一次被人高高举起了,奶奶”。奶奶的一生有两次是被人举起的,第一次是奶奶作为一个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而第二次则是她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刻,两次的举起都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
  人们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奶奶年轻的时候家境应是不富裕的,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但是,奶奶有着中国女性最美好的品质——勤劳质朴。这可以从后面的诗句“那时候你年轻力壮,和家乡的父老齐心协力,从很远的地方将甘甜的水源,引到我们屋后的山梁……”中得到证实。早早就成熟懂事的女孩,在她最美好的豆蔻年华,从自己家的忙碌中脱身出来,便又投入到一个新的家庭中,开始她另一段人生的体验。
  奶奶出嫁的那一天,应该穿着她母亲新缝制的红衣,脸上的两腮扑着微红的脂粉,梳起了利落的发髻。那是奶奶年轻时最美的时候吧,可奶奶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在出嫁前将家里收拾整齐,“一切都妥了”,是姐姐和弟弟之间的重任交接吧,姐姐不在的日子里,弟弟也要懂得承担起家里的一份责任,懂得为家人撑起一片天。诗人在诗歌开头用质朴的几句话将奶奶年轻时出嫁的场景作了简洁的交代,诗人没有见过奶奶第一次被人举起的样子,但在诗人心中,奶奶那时必是美极了,心灵的美丽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的。
  随着时辰慢慢临近,奶奶的葬礼就要开始了。村里的男人将奶奶抬起来,意味着奶奶要走完她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程。“齐齐弯下了腰”运用了叠词,不仅将男人们整齐的动作描绘出来,还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诗人由村里的男人抬起奶奶这一动作,想象奶奶第一次被抬起来的场景,二者却是截然不同的场面,饱含不同的情感。第一次是因为要出嫁了,欢乐幸福;第二次是因为要举行葬礼,悲痛欲绝。“哎唷”一声,运用拟声词,将男人举起奶奶的动作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这一声“哎唷”在诗人的心里是多么沉重,奶奶将永远离开了。同时还运用多个动词,如“举”“进发”,将这一连贯的动作一气呵成,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画面感。
  第二段主要景物在于后山与路上,诗人描述葬礼的启程场景时:一是忠实于现实,二是用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整个启程的场景描述有着一种悲凉的美感。月光、晒坪等景物描写营造出孤寂冷清、恬静凄美、萧瑟悲凉的氛围,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诗人回忆起奶奶的一生和奶奶吃过的苦、流下的血泪和汗水,这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孙儿的奶奶,已经离开大家了。她停止了在世间的艰难跋涉,长久地闭上慈爱的双眼,静静地走了,走的是那样的从容,却又是那样的匆忙。其实诗人知道,奶奶并不想走,因为有太多的牵挂和期盼,可是奶奶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大家。虽然是一场普通的葬礼,但其中注入了诗人对奶奶的深厚的思念与爱,使得其在诗中的整个场景阴沉、凄瑟、孤凉,那是诗人内心悲痛、深切的感情的外化,其真实之情让人感同身受。
  “一切都妥了”,是奶奶最好的结局了吧。家里人把奶奶一生都在忙碌的身躯送回到山上,可能这既是家人的心愿,也是奶奶的心愿。奶奶把自己的一生分成几份留在家里人的身上,把自己的岁月和辛勤付给了家里所有的人,留给自己的极少极少。从诗歌的文字中人们不难看出,奶奶在家里人心中的位置是不同寻常的,奶奶生前或许和普通人家的奶奶一样,与家人的相处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奶奶在家里人心里的高度应该是不同的。不然何以说“奶奶啊,那是我们家乡平缓的山坡,你知道,在我们心中,那是最高的角度了”。我想这里的“最高的角度”绝不仅仅单纯地指那个平缓的山坡,而是指奶奶在家里人心中的“高度”。在“奶奶”下葬这一段过程中,诗人并没有对家里人所会有的悲恸情绪进行详尽的描写,只是简单地描写了家里人在所有葬礼上都会做的事情,只是告诉人们埋葬“奶奶”遗体的地点。虽然家里人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常,但人们不可以认为“奶奶”的去世对于家里人来说没有精神上的沉痛,一个人的死去,痛苦是永远留给活人的,只不过诗人没有通过最为直接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出来。最为朴素的语言,有时候往往可以达到最令人惊叹的效果。没有哭号,没有泪水,只有几句简单的描述,就向人们展示了“奶奶”在家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奶奶的棺木已经被稳妥地安置在黄土下了,可有谁知道,她从未离开过大家的心中,诗中由奶奶的葬礼追溯到奶奶的生平所产生的一些回忆,以及对奶奶的赞扬,是因为这个勤劳无私的女人为这个家和家人所做的一切贡献。前面的三节大多是对葬礼的细节描写,从“又一次被高高抬起”到“向后山进发”,对葬礼一系列流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奶奶离开的难过和不舍。到了第四节,笔锋一转,从描述葬礼转到回忆过去,思绪和情感也跟着转变,并逐渐加深。现在对于奶奶来说,一切的贊誉都已淡去,但还会有人记得她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有意义地活过,那些喝着甘甜泉水的人,那些在大叶桉树下避暑的人,不会忘记有一个善良的女人给周围的人所带来温暖和回忆。
  死亡,只是身体的告别,换一种说法,死亡,反倒是灵魂的重生。即使奶奶已经永远离去,但有一种叫“精神”的东西却更深地扎入人们心里。她这一生付出过的汗水和血水,也许有为她自己的微小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倾其一生,为了他人。“那从生的芒箕”到“裸露的砖红壤”这几句,是对恶劣的生活环境的描写,但在这种环境下,奶奶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奋力抗争,那时候的奶奶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散发着一种新时代女性的光芒。她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位女性而安分地守在家里,而是趁着自己健壮年轻,和家乡父老一起建设家乡,为村民更好的生活作出努力和奉献。从“丛生”“稀疏”“绵延”和“裸露”这几个词中,就可以体会到当时山村所处的环境有多么艰苦,而这也体现出引水这项工程的难度之大,但奶奶和村民们最终都一一克服了各种难关,彰显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力量的强大。同时,这也是对奶奶的赞美。他们当时所吃的苦,为后来的人带来了多少甜。奶奶倒下了,一排一排的大叶桉却会一直挺立。它们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不向命运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不管生长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永远会以一种昂然的姿态挺立在山梁,守护着这片养育它们的土地,就像奶奶一样。
  在读到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时,其实有些疑惑,为什么诗人会用“种下”这个词语,及至读到后面的“一起悄悄醒来”时才明白这是诗人埋下的一个小小伏笔,也呼应了上文中种上大叶桉的情景。那诗人为什么说奶奶的墓没有立碑,没有铭文呢?这也许是诗人对奶奶有着深厚情感的最好体现,因为一个人的死去、埋葬、立碑,就是承认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世间,离开了他所爱的人,而爱他的人也永远失去了他。奶奶的墓前没有立碑没有铭文,说明她并没有真正地离开这世间,离开她所爱的人,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人们的身边。虽然这不太符合一个葬礼的仪式和规矩,但这也许是奶奶一生付出的最好体现,后辈在看着这片郁郁葱葱的大叶桉树时,在酣饮着甘甜的泉水时,就会想起奶奶,想起奶奶为人们所做的一切,所以有没有立碑又有什么所谓呢?
  在读到后面几句时,人们不由心生欢喜,“几个雨季之后,你就会和坟头上的泥土一起悄悄醒来,在蓬勃的草木中,茁壮苍绿,再会如水苍茫的月光”,在朦胧的雨雾翠色中,诗人似乎看到了奶奶慈祥的笑容,感觉到了生命的再续,仿若永生。特别是“再会”一词,特别让认产生一种共鸣,仿若奶奶真的会沐浴在苍茫的月光中,正如那之前的“种下”结出了果实。最后一节诗歌给笔者感觉是诗人情感最勃发的时候,是对奶奶的一种无边的思念,甚至上升成了一种信仰。奶奶已经逝世,已葬于青山之下了,但又以葬礼作为一个新的开始,仿若新生,还有再会。其在诗人心中是如此,给读者心中留下的亦是这样一种感触。这也许就是诗歌的魅力。作者内心那样热烈的思念之情,在最后其实也没有很明显地直白表达出来,但像诗人这样的表达不是更好吗?愿所有逝者,都能在后代的心中还可再会。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声乐艺术的综合形态是多样的。如果从广义角度着眼,文学的词章与音乐的旋律构成书面无声的作品,然后经过合乐演唱与表演等,创造出口头有声的声乐作品。它综合了文学的、音乐的、表演的各种机制。如果从歌剧或戏曲等综合形态来看,声乐艺术还要涉及其他如戏剧、美术、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声乐旋律的构成形态与造型。  声乐艺术的综合形态是多样的。文学的词章与音乐的旋律构成书面无声的作品,然后经过合乐演
期刊
音乐表演是人类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创作与欣赏中间的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音乐表演的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音乐表演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音乐表演的形式与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探究音乐表演的产生、发展及社会作用为抓手,试论音乐表演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找出当下社会音乐表演的不足,为未来音乐表演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音乐表演是音乐活动的中
期刊
王昌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其创作的七绝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也被称为“七绝圣手”。研究和分析王昌龄诗歌艺术特色,透过诗歌揭示王昌龄所处的唐代社会风气及相关历史背景,对现代诗歌创作具有指导作用,本文结合王昌龄创作的诗歌作品,发掘王昌龄诗歌中的情感及艺术特征。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及政治家,其一生仕途坎坷,常年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见证了唐朝由兴盛逐渐走向没落。王昌龄创作的
期刊
在现代汉语中,辟谣的意思是指说明事实真相,驳斥谣言。人们经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透明,只有开诚布公地道明前因后果,用数据说话,才能打消大众内心的疑虑,遏制谣言的滋生。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人有很多制止谣言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孟子·万章章句上》中四章的解读,浅谈孟子是如何为圣人辟谣的,并审视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流言所伤,圣人不免。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万章问曰:“或谓孔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获得一致好评。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网络为主的多样化手段已成为一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趋势。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正处于一种高速运转变化的状态,其中尤以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为代表。网络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期刊
表意之象即为“文学象征意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事物的观察所赋予的哲理性思考。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能够蕴含某种精神的形象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言外之意。自古以来,中国诸多诗人热爱刻画渔夫形象,从屈原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浑兮,可以濯吾足”,到管道昇的“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不光文学家热衷此类的象征意象,历代或在宫廷或在江湖的画师也都钟情于或这样或那样的象征意
期刊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理论家、美学家,《闲情偶寄》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其中戏曲方面的内容一直为人们所学习与研究,体现了李渔的美学思想,最为突出的是“求真”这一思想。本文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形成历史背景进行探究,重点论述李渔如何体现“求真”思想,主要从词曲创作以及场上表演两方面来具体分析,最后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进行评价,阐述其价值意义。  一、“求真”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
期刊
周作人以科学理性对中国传统中庸之道进行改造,用科学精神置换出新时代的中庸之德,内在地包含着冲破封建独断理论的束缚,将思想的触角深入至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内部,为同时代作家所不及,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相较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周作人的中庸主义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品格,即为人为文主张闲适冲淡,反对迷信的敬畏,以科学理性的精神为基石,凭知性优雅的格调立身处世,摒弃传统中庸之道的庸俗成分,釆借西方现代文化的优秀品质
期刊
《米花之味》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生活现实意义主题的影片,反映了以小见大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影片用生动活泼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去挖掘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和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去呈现深刻严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主题;去找寻人类对生命和情感的终极追求,引发人们对于“什么是人类对生命本真和情感艺术的追问和思考”。  《米花之味》是80后青年导演鹏飞导演的关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之一,这部影片的焦点
期刊
舞剧《粉墨春秋》是一部风格独特、色彩艳丽、情感浓郁、哲理深刻的大型原创古典舞剧,它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更展现了戏曲人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凸显了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历经的磨难和辉煌。舞剧弘扬了民族文化,倡导了民族美德,是一部极富思想性的作品。《粉墨春秋》艺术表现形式独特,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表演风格,同时借鉴中国戏曲的诸多表演形式,用现代思维和视角来表现人性、人情、人理,深入挖掘人的本质和中国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