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多少“士”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359990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即墨市东部黄海的横门湾,有一座离堆一样的孤岛,此岛东西长三公里,南北宽仅五百米,距陆地不足四公里。盖因西汉初年齐王田横曾率众在此栖居,故名田横岛。岛上西峰之巅有一直径近十米,封土高两米许,由石块与砂土筑成的巨型圆形墓。这座千年古墓里,葬着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
  田横本是战国时期齐国王族的后裔。汉高祖一统天下之后,田横同他的五百名战友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性命,便带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去汉高祖刘邦所在的京城。距离京城三十里之地,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人头去见刘邦,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壮士的生命。
  刘邦用诸侯礼葬田横,并封两个部下做都尉,未曾想在埋葬田横时,两个部下也自杀在其墓穴中。刘邦再派使者前去招抚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五百壮士从汉使那里得知田横自刎,也全部“蹈海”自杀。
  谁听到这样的悲壮故事,都会心生敬意。司马迁同样感慨万端:“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这则耳熟能详的故事记录在司马迁的鸿篇巨著《史记》中。历史长河中那些如“五百壮士”般的“群众演员”,像流星一样在历史的夜空里划出了短暂微弱却动人心魄的光芒,从而让历史格外生动起来。
  这些“生动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壮士”。
  ?筵 “士”的起源
  “士”之久远,还得追溯到国家文明之肇始的周王朝。因次子和庶子不能袭爵,而且按封建制,封到大夫就不能再封。大夫的儿子如果没有继承权,就只有贵族身份,没有贵族爵位。于是,这些无爵可袭的大夫之子,包括家道中落的公子王孙、王室和公室的旁支远亲,便构成了最低一级的贵族——“士”。
  周朝的“士”,应该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按地位尊卑贵贱,天子是一等贵族,诸侯是二等贵族,大夫是三等贵族,士是四等贵族。“士”看似身份低微,但历史上因为人数众多,形成了巩固各级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他们同样享受贵族的权利,比如婚姻,一妻一妾;祭祀,三鼎二簋;乐舞,二佾(舞女两行)。
  最初的“士”都是武士。身佩一把剑,开始学六艺,讲究修养,讲究礼仪,讲究风度,讲究文武双全。《左传》告诉我们,周朝的战争,领兵的是大夫,作战的是“士”,“士”的使命就是战争,常年仆役习武乃是其根本。庶人和奴隶只能做一些扛行李、扛武器、喂马、搭帐篷、做饭等后勤杂务。打仗是贵族的事,是高贵的事,而且极其讲究礼仪,无不体现出独有的贵族精神和贵族风范。
  至春秋时代,“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到了战国时代,王纲解钮、礼坏乐崩,半独立主权国家变成了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作为邦联最高的天下共主的天子没了,其他的小国家被兼并了,只剩下“战国七雄”。因而“士”的使命便发生变化,之前的武士开始向文士转变。他们都依附于大夫、诸侯,甚至天子。武士的使命是出生入死兼做刺客,所以又称为死士;而文士的任务则是出谋划策兼做文秘,也称为谋士。
  春秋时期虽然礼坏乐崩,却还不至于道德沦丧,因为有“士”。而进入战国,“士”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柄剑。那剑是他们在举行冠礼时获得的,也是贵族的身份认同和象征。《史记》中,司马迁在记录秦始皇的成年礼时,特地写了“带剑”二字。剑,是贵族之器,君子之器,王者之器。所以格外珍惜,视为生命。
  剑意味着身份,也意味着教养。因为他们有身份无地位,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唯一的出路,是为更高级的贵族服务,换取俸禄或食田。这就非得有本事不可。
  ?筵 “士”的风范
  天下大乱之时,生死存亡之际,只有“士”最为活跃,他们走向历史前台。那些想要做大做强各国的诸侯们,都意识到“人才是兴邦立命之本”,所以四处吸贤纳士。因而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士”,今天的专家学者给这个群体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先秦诸子。
  “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也就是说,这时的“士”既是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他们形成了一个影响中国文明数千年的庞大阶层: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如果出入朝堂,他们就是绅士(有资格系绅带插笏之人);如果闲居乡野,他们就是隐士;如果四处游走,他们就是游士;如果行侠仗义,他们就是侠士……
  因此,士人的第一要务,便是“修身”。身修好了,就可以出来工作。其中,帮大夫打理采邑,叫“齐家”;协助诸侯治理邦国,叫“治国”;辅助天子安定四海,叫“平天下”。
  所以,自古以来士人都养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结。但无论是齐家还是治国,士人都是“帮佣”,诸侯和大夫才是真正的“老板”。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甚至认为登上历史舞台扮演这个“轴”的,便是一群不可一世的“士”族阶层。
  其实,这样的“轴心时代”之说,在遥远的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特别总结了轴心时代的六个重要的思想流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在他之后的200多年,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又添了四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和小说家。
  于是史学界便有了“九流十家”之说。每一个“家”的背后,都藏着一批了不起的“士”。千年之后,还能沉淀下这样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商鞅、荀子、韩非子……
  如此灿烂而辉煌的思想结晶背后,春秋战国该是一个怎样的开明盛世?
  但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看到的则是一番满目疮痍:对于春秋时代,孔子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对于战国时代,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用了九个字以蔽之:“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国与国之间相互侵略,家与家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开明但并非盛世。
  战国二百年间矛盾四起,危机四伏: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
  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只剩下两类人最为活跃:诸侯和诸子。诸侯和诸子可谓“皮”与“毛”的关系。诸子,就是人们眼中的“士”,而诸侯,则是“士”所依附的那张“皮”。
  是他们,共同推动着历史文明前进的车轮。
  如果说西周是王的时代,东周是诸侯的时代,春秋是大夫的时代,那么战国就是“士”的时代。数百年的折腾,这个时候只剩下“士”了。可以说,“士”已经成为战国舞台的主角,他们周游列国,朝秦暮楚,拉帮结派,合纵连横,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士”,比如荆轲、苏秦、张仪、范雎、甘罗、邹忌、冯谖、商鞅、孟子、孙膑、田忌……都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传说与佳话。
  历史学者易中天曾经讲到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说孟子到魏国见梁惠王,到齐国见齐宣王,“去见他们就像去见孙子一样”。
  孟子问梁惠王,用刀子杀人和用棍子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区别,都是杀人。孟子又问,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孟子说,你就是用政治杀人的。你的马厩里有肥马,厨房里放着肥肉,而你的国土上却遍地饿殍,你有什么资格为王?梁惠王不吭气了。
  之后孟子又问齐宣王,比方说你有一个朋友是你的铁哥们。你出差到楚国去了,你把你的老婆孩子托付给铁哥们,等你回来你老婆、孩子都快饿死了,遇到这个朋友你怎么办?齐宣王说,绝交。孟子又喻,你手下有一个官员,把治理的地方弄得乱七八糟,民怨沸腾,这个地方官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职。孟子说,那好啊,如果一个国王把国家治理得民不聊生,按此逻辑就应该下台。《孟子》用“王顾左右而言他”来记载齐宣王的尴尬。
  在“士”之孟子面前,这些不可一世的大王们,真的就像“孙子”一样了。没办法,他们要从孟子那里“借脑”,所以得供着他,还不得发脾气。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同样可管窥一斑,秦王赢驷把那些谋士好吃好喝地供着,专门让这些“士”子们“高谈阔论”,为我所用。像张仪、苏秦、黄歇等都是精明过人的“士”人。
  张仪是穷途末路饿倒路边后,被芈月抢救而走向人生辉煌的。从张仪身上可以看到,先秦的“士”以无房无车的“游士”为主,甚至可以说,穷人不天然是游士,但游士天然是穷人。“士”可杀不可辱。“士”连饿死都不怕,还怕王侯吗?所以那时的“士”绝不自贬身价,坚持自诩为王侯的师友。真可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诸侯以国为己任,大夫以家为己任,只有“士”以天下为己任。而“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前提,必须是经济独立,方才有理想和追求,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没有人格的独立就没有思想的独立。
  纵观上下数千年,先秦与后世朝代的区别,在于先秦的“士”虽然是“毛”,但有很多张“皮”可以依附,而秦汉以后长达千年的封建王朝,却只剩下了一张叫“皇帝”的“皮”,所以数千年来中国的士人、知识分子逐渐没有了风范,虽然隋唐开科取士,看似给了每一个读书人以平等的机会,却早已失却了春秋战国“士”之风骨。以至于元代以降“士”竟落到“九儒十丐”的地位。
  整整一部《左传》,可杀不可辱的史事不绝于书,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却一个没有。这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之风骨所在。
其他文献
我在婺源买了一根家法,就是那种用木头削制的用来打人的东西。我在旁边人身上使劲儿试了一下用家法打人到底疼不疼,答案是:不疼,但响声挺大——它是将一根木板中间掏空削成,打下去,声音大,但打击力小。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动用家法惩罚,目的是教育人,也让家长消气。有时候真让家长生气了,随便抄起个家伙要打人,怎么办?“小杖受,大杖走”,你得跑,躲避、逃跑就是孝道。否则家长一时失去理智将你打傷打残,岂不是痛悔万分
期刊
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不良固然有很多原因,比如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生活环境的恶化、科学的发展改变自然规律等等,从体育健身的角度上看,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原因。  西方体育价值观念的冲击  长期以来,西方体育价值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决定性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体育行为方式,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中庸和谐思想被西方现代体育价值观严重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超越”“征服”“竞技速度和力量”等
期刊
圣贤气象,宋士高洁。  宋代的皇帝与士大夫是非常合作的。因为宋代朝廷反思唐末五代藩镇之弊端,采取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非常怕武官抢走君主的统治地位,所以君主要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也是全体士大夫的。所以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也非常强,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叫作圣贤气象。  什么叫圣贤气象?张载有句名言,是我们现在经常引用的,“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期刊
阅读属于一次聆听。我从母亲那里取来的叶圣陶长篇小说《倪焕之》,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当我最初进入倪焕之的世界里的时候,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五四”式的青春期男人,开始他的学习和教育事业,革命,当然还有爱情……《倪焕之》陪伴着我的青春生活。那时候感觉,叶圣陶有一种一句一句把话说到人心里去的意思。  还是与母亲在一起的。我阅读《倪焕之》;母亲在听收音机,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那时候,电台就经
期刊
2015年11月的一天早上,一辆神秘的面包车开进了杭州新农都水产市场。几个30多岁的男人从车里走下来,直接向商家询价后,就开始大面积扫货,好几家卖大闸蟹的商店被一扫而光。据悉,这群人每隔几天就会来一次,而且每次都从不同的商店采购,然后迅速开车离开,行事十分神秘。  一名姓胡的摊主见过这些人6次,估算他们的总购买量大约有3万斤。有一次,他实在好奇,就忍不住问神秘男子买这么多大闸蟹做什么,对方的回答让
期刊
紫禁城与丝绸之路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因为皇宫的特殊地位,紫禁城虽是大内禁地,却也是最早能感受到丝路舶来品的地方。那些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进入紫禁城的各色物品,有不少还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当年中外交流的见证。  紫禁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元代。明朝的紫禁城,是在元朝皇宫的基础上建造的,今天紫禁城武英殿东侧的断虹桥,就是元朝皇宫的遗存;武英殿西北的浴德堂
期刊
懂水产的人说:“静水鲤鱼流水鲫,青鱼沉底鲢鱼浮。”沉潜是一种功夫。有人说:“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在于十年抄古碑。”在北京居住了十四年的鲁迅,埋头抄了十年古碑,这是他一生中沉默或沉静的阶段。这位踔厉风发的“精神界战士”,原来也曾是“静水鲤鱼,沉底青鱼”。  在南极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的冰层或尖锐的冰凌。水陆双栖的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BBC的经典纪录片《
期刊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没有传统就没有文化。文化的传承性昭示我们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士文化”。  ?筵 何者谓士?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期刊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为人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化。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尤其重视培育他们的道德修养,比如“孝”“悌”“谨”“信”“仁”等。孔子认为,年轻人首先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而学习文化
期刊
现在公认,南宋已经有涮肉,文字记录来自林洪的《山家清供》。这林洪是福建泉州人,生于理宗年间,《全宋词》中收有一首《恋绣衾》词:“冰肌生怕雪未禁。翠屏前,短瓶满簪。真个是,疏枝瘦,认花儿,不要浪吟。等闲蜂蝶都休惹。暗香来,时借水沉。既得个,厮偎伴,任风霜、尽自放心。”恋的是家里绣衾。  《山家清供》是一部专门记录清雅饮食的笔记,共两卷,一百多则。其中有一则记林洪冬日到武夷山拜师,在雪天得一只兔子。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