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禁城与丝绸之路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因为皇宫的特殊地位,紫禁城虽是大内禁地,却也是最早能感受到丝路舶来品的地方。那些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进入紫禁城的各色物品,有不少还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当年中外交流的见证。
紫禁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元代。明朝的紫禁城,是在元朝皇宫的基础上建造的,今天紫禁城武英殿东侧的断虹桥,就是元朝皇宫的遗存;武英殿西北的浴德堂,是一座带有土耳其风格的“浴室”,也是元代遗存。在元朝的时候,有一位旅行家不远万里,历时4年,于1275年从陆上丝绸之路抵达元大都,在皇宫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热情接见;在华生活了17年后,这位旅行家又花了3年的时间,从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他的出发地——威尼斯。他就是马可·波罗,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也是将皇宫与丝绸之路直接串联起来的使者。
接下来的明清两朝,奉行重农抑商的理念,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除郑和下西洋的短暂辉煌外,对外交流一直不畅。明代的时候,因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加之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陆上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通畅;此外,地理大发现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对外交通的主动脉转为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背景下,自晚明开始,航海而来的西方传教士、使节、商人等,通过各种途径接近皇宫,将西方的钟表、天文仪器、测绘工具等送入紫禁城。
今天,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来自外国的有近1万件,在国内博物馆中首屈一指。这些外国文物,都是明清两朝与逊帝溥仪小朝廷留下来的。其中不少是专为中国皇室制造的,生产数量很小,连原产国也没有保留同款样品,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
除产自国外的物品外,从陆海两条丝路传入我国的外国工艺与原材料等,也在故宫藏品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元代时,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阿拉伯地区盛产的钴料回回青进入中国,配合景德镇的高岭土,举世瞩目的元青花瓷器就此横空出世;这些色泽明丽的元青花,今天已成为故宫博物院陶瓷藏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再比如,故宫收藏的明代用波斯文与阿拉伯文作为装饰纹样的官窑青花瓷器,也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极好例证。
从元代开始,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沿丝路传入中国,经过逐步改造发展,在明清两朝制造出种类繁多的珐琅器。今天故宫藏有珐琅器6600件,是世界上收藏珐琅器最多的博物馆。另外,在故宫博物院3.18万件玉器藏品中,有一类被称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为清代对北印度的称谓,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中亚等地区的玉器。——编者注),堪称精美绝伦。这些玉器,就是在乾隆时期,通过陆上丝路传入紫禁城的。
故宫博物院与“一带一路”
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500万人次,在世界博物馆中名列首位;其拥有的世界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代表了古代中国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准,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其收藏的180多万件文物,均为历代宫廷收藏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粹。故宫博物院拥有的这些优质资源,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独特地位。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与世界各大博物馆建立起稳定而密切的联系,这其中就包括丝路末端的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罗浮宫、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故宫与这些博物馆在学术交流、展览交换、文物保护、管理经验交流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借助这些大馆的平台,故宫博物院很好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欧洲人更了解中国。这些交流、共享的做法,为故宫扩大、加深与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界的交流提供了经验。
近年来,故宫的对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除了陆上丝路沿线国家,还与海上丝路沿线的越南、印度、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合作进行了文物考古与调查、文物修复与保护。通过合作,弄清了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中国商品——外销瓷器的销售路线,弄清了佛教造像艺术自印度通过海陆两条丝路逐渐东传的脉络,同时还向丝路沿线各国介绍了中国的博物馆文化。在这些国家,故宫文物每到一处,往往会引起轰动,成为当地的文化时尚。这种深入而具体的交流方式,很好地向域外展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中,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故宫博物院的对外影响,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些年,每年参观故宫的观众近十分之一是外国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少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朋友。他们在故宫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成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也是中国潜在的合作伙伴。
2007年,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开办过一个“世界品牌在故宫”专栏。故宫的藏品,从英国的三枪自行车,到瑞士的雅克德罗手表;从荷兰的飞利浦灯泡,到英国的百代唱片,种类繁多。这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故宫博物院拥有大量独特的文化资源,用好它们,使它们能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因为皇宫的特殊地位,紫禁城虽是大内禁地,却也是最早能感受到丝路舶来品的地方。那些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进入紫禁城的各色物品,有不少还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当年中外交流的见证。
紫禁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元代。明朝的紫禁城,是在元朝皇宫的基础上建造的,今天紫禁城武英殿东侧的断虹桥,就是元朝皇宫的遗存;武英殿西北的浴德堂,是一座带有土耳其风格的“浴室”,也是元代遗存。在元朝的时候,有一位旅行家不远万里,历时4年,于1275年从陆上丝绸之路抵达元大都,在皇宫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热情接见;在华生活了17年后,这位旅行家又花了3年的时间,从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他的出发地——威尼斯。他就是马可·波罗,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也是将皇宫与丝绸之路直接串联起来的使者。
接下来的明清两朝,奉行重农抑商的理念,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除郑和下西洋的短暂辉煌外,对外交流一直不畅。明代的时候,因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加之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陆上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通畅;此外,地理大发现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对外交通的主动脉转为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背景下,自晚明开始,航海而来的西方传教士、使节、商人等,通过各种途径接近皇宫,将西方的钟表、天文仪器、测绘工具等送入紫禁城。
今天,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来自外国的有近1万件,在国内博物馆中首屈一指。这些外国文物,都是明清两朝与逊帝溥仪小朝廷留下来的。其中不少是专为中国皇室制造的,生产数量很小,连原产国也没有保留同款样品,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
除产自国外的物品外,从陆海两条丝路传入我国的外国工艺与原材料等,也在故宫藏品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元代时,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阿拉伯地区盛产的钴料回回青进入中国,配合景德镇的高岭土,举世瞩目的元青花瓷器就此横空出世;这些色泽明丽的元青花,今天已成为故宫博物院陶瓷藏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再比如,故宫收藏的明代用波斯文与阿拉伯文作为装饰纹样的官窑青花瓷器,也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极好例证。
从元代开始,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沿丝路传入中国,经过逐步改造发展,在明清两朝制造出种类繁多的珐琅器。今天故宫藏有珐琅器6600件,是世界上收藏珐琅器最多的博物馆。另外,在故宫博物院3.18万件玉器藏品中,有一类被称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为清代对北印度的称谓,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中亚等地区的玉器。——编者注),堪称精美绝伦。这些玉器,就是在乾隆时期,通过陆上丝路传入紫禁城的。
故宫博物院与“一带一路”
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500万人次,在世界博物馆中名列首位;其拥有的世界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代表了古代中国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准,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其收藏的180多万件文物,均为历代宫廷收藏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粹。故宫博物院拥有的这些优质资源,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独特地位。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与世界各大博物馆建立起稳定而密切的联系,这其中就包括丝路末端的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罗浮宫、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故宫与这些博物馆在学术交流、展览交换、文物保护、管理经验交流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借助这些大馆的平台,故宫博物院很好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欧洲人更了解中国。这些交流、共享的做法,为故宫扩大、加深与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界的交流提供了经验。
近年来,故宫的对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除了陆上丝路沿线国家,还与海上丝路沿线的越南、印度、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合作进行了文物考古与调查、文物修复与保护。通过合作,弄清了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中国商品——外销瓷器的销售路线,弄清了佛教造像艺术自印度通过海陆两条丝路逐渐东传的脉络,同时还向丝路沿线各国介绍了中国的博物馆文化。在这些国家,故宫文物每到一处,往往会引起轰动,成为当地的文化时尚。这种深入而具体的交流方式,很好地向域外展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中,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故宫博物院的对外影响,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些年,每年参观故宫的观众近十分之一是外国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少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朋友。他们在故宫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成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也是中国潜在的合作伙伴。
2007年,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开办过一个“世界品牌在故宫”专栏。故宫的藏品,从英国的三枪自行车,到瑞士的雅克德罗手表;从荷兰的飞利浦灯泡,到英国的百代唱片,种类繁多。这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故宫博物院拥有大量独特的文化资源,用好它们,使它们能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