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 :大陆桥视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面临的挑战及突发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策略,以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校;突发事件;有效应对;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普遍运用在社会传播之中,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信息便利。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并且,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需要高校具备较强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然而,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仍存在着信息发布与引导不畅通、预警机制不健全、事后管理不完善,严重影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积极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应对策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突发事件管理能力,而且对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信息管理意义深刻。
  一、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个人微博、新闻网站、贴吧、学校官网、校园论坛等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并且,信息传播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不仅能够传播文字信息,而且还能够传播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具体来讲,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特征,能够将学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外界,引起外界的关注。并且,新媒体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在新媒体视域下,不仅学校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学生、教师、后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等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同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信息。另外,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具有社会性与交互性的特征,高校突发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传播到社会上,进而引起社会的舆论。并且,社会公众还可以与高校针对突发事件进行交流,共同探索突发事件的解决策略。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虚拟性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的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非理性情绪。高校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历不足,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缺乏理性思考,情绪比较极端。而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的平台。很多高校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夸大事实。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学生缺乏对西西的责任感,很容易夸大或扭曲事实,扩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二)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力减弱
  在传播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主要由学校控制,学校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教师、学生等都可以自由地传播突发事件信息,信息受众对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大幅度提高,大大减弱了高校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另外,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增大了高校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管理难度。
  (三)扩大了传播范围
  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及时等特点,缩短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事件。并且,新媒体传播范围较广,很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高校难以实现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受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突发事件信息,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大幅度扩大。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预警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防治思想,高校管理者过于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教学管理工作,而忽视了突发事件管理,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只有在突发事件造成一定危害的时候才被动地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并且,高校缺乏健全的突发事件监察体系,忽视了对教师、学生、基础设施、高校制度等动态发展的监督,导致学生和教师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反馈,引发教师和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而引起师生的异常行为,引发突发事件。另外,高校突发事件教育不到位,没有针对突发事件进行提前的教育演练,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教师和学生缺乏应急措施,很容易导致突发事件失控。
  (二)信息发布与引导不畅通
  新媒体削弱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封闭、掩盖突发事件已经不符合现实。尤其在突发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学校师生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果高校没有及时向师生传播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很容易导致一些不实传闻和小道消息在校园甚至社会上传播。加之新媒体环境的便捷性和虚拟性,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谣言很容易在短时间产生不良影响,增大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难度,甚至会引发次生事件。
  (三)事后管理不完善
  有些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忽视了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形象和名誉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校内负面情绪较多,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事后管理,重塑高校形象。然而,有些高校忽视了突发事件的完善环节,认为平息了突发事件便已经结束了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没有重视突发事件后续影响在学校的蔓延,也没有运用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严重影响高校后续发展。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
  完善的预警机制能够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预测技术构建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监测,尤其要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的萌芽及其发展趋势。并且,高校应运用新媒体技术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监测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变化,并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同时,高校应积极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制度,收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掌握校内外的发展动态,并由信息部门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信息支持。
  (二)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应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舆情收集功能,及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监控,积极向师生和社会公众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查询系统,为社会公众和师生提供最新的突发事件信息,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谣言的传播。并且,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应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向社会公众公开高校发展的相关信息,以便于社会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另外,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对突发事件的正面报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师生摆明突发事件的原委,占据信息主动地位,弱化突发事件信息的其他来源和传播途径。
  (三)完善事后管理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积极完善时候管理,重点思考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不足,汲取突发事件应对经验,完善突发事件的后续工作,减轻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为此,高校应积极倡导公众参与,鼓励公众通过校园微博、校园论坛、校園网站等途径参与高校突发事件的完善工作,共同总结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收集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建议。另外,高校应积极重塑学校形象,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积极舆论,勇敢面对突发事件的消极舆论信息,获取公众信任,及时修复高校形象。
  参考文献:
  [1] 臧东娥,王东.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公关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
  [2] 李曼琦.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 .
  [3] 黄小燕,鄢全元.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6(14).
其他文献
一、国库集中支付给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加强了资金管理  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首先要求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分月用款计划、用款申请必须细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年度预算审核、分月用款计划审批必须细化,预算单位必须按批准的部门预算、分月用款计划申请用款,从而促进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支付全过程的监督制约机制,避免层层截留、暗箱操作,保证财政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同时,有利于财政
【摘要】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我县小城镇化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各乡镇加大工作力度,在不断开拓新路子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规模,也摸索出了一点经验。可是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为此必须根据本县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精神,进一步理清建设和发展城镇化的思路,落实推进城镇化的措施,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体系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扶持不足,产学合作体系动力缺失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遍地开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也应当看到,在产学合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方面,政府的一些扶持政策没能够跟上,导致很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只开花不结果,不能培养出实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在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从企业内部来强化整体竞争力.企业青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只会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而将生命教育有效渗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则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