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面临的挑战及突发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策略,以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校;突发事件;有效应对;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普遍运用在社会传播之中,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信息便利。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并且,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需要高校具备较强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然而,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仍存在着信息发布与引导不畅通、预警机制不健全、事后管理不完善,严重影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积极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应对策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突发事件管理能力,而且对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信息管理意义深刻。
一、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个人微博、新闻网站、贴吧、学校官网、校园论坛等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并且,信息传播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不仅能够传播文字信息,而且还能够传播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具体来讲,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特征,能够将学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外界,引起外界的关注。并且,新媒体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在新媒体视域下,不仅学校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学生、教师、后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等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同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信息。另外,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具有社会性与交互性的特征,高校突发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传播到社会上,进而引起社会的舆论。并且,社会公众还可以与高校针对突发事件进行交流,共同探索突发事件的解决策略。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虚拟性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的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非理性情绪。高校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历不足,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缺乏理性思考,情绪比较极端。而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的平台。很多高校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夸大事实。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学生缺乏对西西的责任感,很容易夸大或扭曲事实,扩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二)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力减弱
在传播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主要由学校控制,学校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教师、学生等都可以自由地传播突发事件信息,信息受众对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大幅度提高,大大减弱了高校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另外,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增大了高校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管理难度。
(三)扩大了传播范围
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及时等特点,缩短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事件。并且,新媒体传播范围较广,很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高校难以实现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受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突发事件信息,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大幅度扩大。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预警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防治思想,高校管理者过于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教学管理工作,而忽视了突发事件管理,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只有在突发事件造成一定危害的时候才被动地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并且,高校缺乏健全的突发事件监察体系,忽视了对教师、学生、基础设施、高校制度等动态发展的监督,导致学生和教师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反馈,引发教师和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而引起师生的异常行为,引发突发事件。另外,高校突发事件教育不到位,没有针对突发事件进行提前的教育演练,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教师和学生缺乏应急措施,很容易导致突发事件失控。
(二)信息发布与引导不畅通
新媒体削弱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封闭、掩盖突发事件已经不符合现实。尤其在突发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学校师生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果高校没有及时向师生传播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很容易导致一些不实传闻和小道消息在校园甚至社会上传播。加之新媒体环境的便捷性和虚拟性,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谣言很容易在短时间产生不良影响,增大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难度,甚至会引发次生事件。
(三)事后管理不完善
有些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忽视了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形象和名誉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校内负面情绪较多,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事后管理,重塑高校形象。然而,有些高校忽视了突发事件的完善环节,认为平息了突发事件便已经结束了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没有重视突发事件后续影响在学校的蔓延,也没有运用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严重影响高校后续发展。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
完善的预警机制能够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预测技术构建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监测,尤其要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的萌芽及其发展趋势。并且,高校应运用新媒体技术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监测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变化,并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同时,高校应积极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制度,收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掌握校内外的发展动态,并由信息部门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信息支持。
(二)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应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舆情收集功能,及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监控,积极向师生和社会公众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查询系统,为社会公众和师生提供最新的突发事件信息,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谣言的传播。并且,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应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向社会公众公开高校发展的相关信息,以便于社会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另外,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对突发事件的正面报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师生摆明突发事件的原委,占据信息主动地位,弱化突发事件信息的其他来源和传播途径。
(三)完善事后管理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积极完善时候管理,重点思考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不足,汲取突发事件应对经验,完善突发事件的后续工作,减轻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为此,高校应积极倡导公众参与,鼓励公众通过校园微博、校园论坛、校園网站等途径参与高校突发事件的完善工作,共同总结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收集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建议。另外,高校应积极重塑学校形象,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积极舆论,勇敢面对突发事件的消极舆论信息,获取公众信任,及时修复高校形象。
参考文献:
[1] 臧东娥,王东.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公关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
[2] 李曼琦.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 .
[3] 黄小燕,鄢全元.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6(14).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校;突发事件;有效应对;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普遍运用在社会传播之中,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信息便利。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并且,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需要高校具备较强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然而,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仍存在着信息发布与引导不畅通、预警机制不健全、事后管理不完善,严重影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积极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应对策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突发事件管理能力,而且对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信息管理意义深刻。
一、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个人微博、新闻网站、贴吧、学校官网、校园论坛等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并且,信息传播的内容也丰富多样,不仅能够传播文字信息,而且还能够传播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具体来讲,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特征,能够将学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外界,引起外界的关注。并且,新媒体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在新媒体视域下,不仅学校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学生、教师、后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等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同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信息。另外,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具有社会性与交互性的特征,高校突发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传播到社会上,进而引起社会的舆论。并且,社会公众还可以与高校针对突发事件进行交流,共同探索突发事件的解决策略。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虚拟性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的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非理性情绪。高校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历不足,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缺乏理性思考,情绪比较极端。而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的平台。很多高校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夸大事实。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学生缺乏对西西的责任感,很容易夸大或扭曲事实,扩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二)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力减弱
在传播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主要由学校控制,学校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教师、学生等都可以自由地传播突发事件信息,信息受众对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大幅度提高,大大减弱了高校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另外,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增大了高校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管理难度。
(三)扩大了传播范围
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及时等特点,缩短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事件。并且,新媒体传播范围较广,很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高校难以实现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受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突发事件信息,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大幅度扩大。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预警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防治思想,高校管理者过于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教学管理工作,而忽视了突发事件管理,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只有在突发事件造成一定危害的时候才被动地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并且,高校缺乏健全的突发事件监察体系,忽视了对教师、学生、基础设施、高校制度等动态发展的监督,导致学生和教师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反馈,引发教师和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而引起师生的异常行为,引发突发事件。另外,高校突发事件教育不到位,没有针对突发事件进行提前的教育演练,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教师和学生缺乏应急措施,很容易导致突发事件失控。
(二)信息发布与引导不畅通
新媒体削弱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封闭、掩盖突发事件已经不符合现实。尤其在突发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学校师生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果高校没有及时向师生传播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很容易导致一些不实传闻和小道消息在校园甚至社会上传播。加之新媒体环境的便捷性和虚拟性,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谣言很容易在短时间产生不良影响,增大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控制难度,甚至会引发次生事件。
(三)事后管理不完善
有些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忽视了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形象和名誉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校内负面情绪较多,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事后管理,重塑高校形象。然而,有些高校忽视了突发事件的完善环节,认为平息了突发事件便已经结束了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没有重视突发事件后续影响在学校的蔓延,也没有运用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严重影响高校后续发展。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
完善的预警机制能够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预测技术构建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监测,尤其要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的萌芽及其发展趋势。并且,高校应运用新媒体技术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监测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变化,并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同时,高校应积极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制度,收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掌握校内外的发展动态,并由信息部门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信息支持。
(二)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应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舆情收集功能,及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监控,积极向师生和社会公众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查询系统,为社会公众和师生提供最新的突发事件信息,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谣言的传播。并且,高校在新媒体视域下应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向社会公众公开高校发展的相关信息,以便于社会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另外,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对突发事件的正面报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师生摆明突发事件的原委,占据信息主动地位,弱化突发事件信息的其他来源和传播途径。
(三)完善事后管理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积极完善时候管理,重点思考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不足,汲取突发事件应对经验,完善突发事件的后续工作,减轻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为此,高校应积极倡导公众参与,鼓励公众通过校园微博、校园论坛、校園网站等途径参与高校突发事件的完善工作,共同总结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收集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建议。另外,高校应积极重塑学校形象,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积极舆论,勇敢面对突发事件的消极舆论信息,获取公众信任,及时修复高校形象。
参考文献:
[1] 臧东娥,王东.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公关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
[2] 李曼琦.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 .
[3] 黄小燕,鄢全元.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