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只有在关注差异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才算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从而为了祖国的未来!
【关键词】 教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多层次发展
[Abstract] society's development needs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high qualities the talented person, the education goal is must foster the talent. We want in the teaching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face all", only has in under the attention difference premise lets each students all obtain the development, only then calculated truly achieves "all for the student, for all students", thus for motherland future!
[Key word] teach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novation ability; Multi-level development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与引导他们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可是,教师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班级普遍学生的需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笔者经过几年数学教学的探索,现就此谈谈粗浅的几点看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每人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学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一部分的折痕是相等的……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体验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教师一面画图一面介绍各个概念,或者一下子从集合的角度来讲解圆,都会因太浅或太深而难以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教学效果不佳。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要注意“合适”,所谓“合适”,就是所举的情境要满足每个同学的时空要求,具有两个特点:①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②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全员参与,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如教学“列代数式”这一教学内容,按传统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逐一回答应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从“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了解。而如果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生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每位学生课下准备了40㎝、30㎝、20㎝、20㎝、10㎝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也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发展
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可以为同学们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每位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就能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学习比例后,可带领学生到学校旗杆旁测旗杆究竟有多高。然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每位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只有在关注差异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才算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从而为了祖国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7-04-16
【关键词】 教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多层次发展
[Abstract] society's development needs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high qualities the talented person, the education goal is must foster the talent. We want in the teaching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face all", only has in under the attention difference premise lets each students all obtain the development, only then calculated truly achieves "all for the student, for all students", thus for motherland future!
[Key word] teach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novation ability; Multi-level development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与引导他们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可是,教师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班级普遍学生的需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笔者经过几年数学教学的探索,现就此谈谈粗浅的几点看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每人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学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一部分的折痕是相等的……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体验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教师一面画图一面介绍各个概念,或者一下子从集合的角度来讲解圆,都会因太浅或太深而难以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教学效果不佳。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要注意“合适”,所谓“合适”,就是所举的情境要满足每个同学的时空要求,具有两个特点:①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②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全员参与,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如教学“列代数式”这一教学内容,按传统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逐一回答应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从“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了解。而如果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生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每位学生课下准备了40㎝、30㎝、20㎝、20㎝、10㎝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也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发展
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可以为同学们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每位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就能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学习比例后,可带领学生到学校旗杆旁测旗杆究竟有多高。然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每位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只有在关注差异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才算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从而为了祖国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