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德江书记在视察第97届广交会时,鼓励大会要擦亮“中国第一展”的金字招牌,那么,这个“金字招牌”是如何铸就的?又将如何更好地发展呢?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展”,这样一个品牌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培养品牌企业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助理巡视员、第97届广交会广东交易团团长黄立人。
半个世纪创就“金字招牌”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作为老外贸,对于广交会的历史应该非常清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当初为什么要举办广交会?
黄立人(以下简称“黄”):建国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为了突破经济封锁,进行对外贸易,换取外汇,时任广东省外贸局局长的严亦峻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设想,设想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于是,1957年春季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记:近半个世纪以来,广交会交易的主要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黄:最初交易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改革开放之后,交易商品的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的增强,纺织产品、轻工产品成为主要交易商品;到了90年代,机电类产品占据了成交额第一大类产品的位置。从第一大类成交商品的变化及交易商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从中看出我国作为加工制造大国的实力。
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广交会中得到充分体现。一个广交会,企业展示的产品有数万种,同样是家电、陶瓷、日用品、服装……每个企业每一届带来的都是新款式、新设计,而两届广交会之间,相隔仅寥寥数月。几个月,就有如此大的变化,你不得不佩服国人的创造力。
记: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早已为我们所熟知,您能否用实例加以说明它的地位?
黄:可以简单地作个比较。目前全国各地举办的经贸洽谈会很多,但还没有哪一个洽谈会能有广交会这么大的名气和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拿展位来说,每届广交会的展位都是供不应求。现在广交会制订了严格的参展条件,但受展位数量的限制,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拿到展位。
记:广交会在国内名气响当当,在国外是否也是如此呢?
黄:作为出口商品的“第一展”,广交会在国外同样声名远播。这可以从到会新客商的数量上体现出来,本届广交会到会的新客商比例高达70%,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数字,70%啊。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届,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那时到会的以老客户居多,新客户比较少;但是,现在参展商们都不愿意把老客户请来,怕被竞争对手挖走了。所以,他们利用广交会这个平台,不断发展新客户,这也促使广交会能够保持这么高的新客商到会率。
当然,这与广交会注重招商、开拓新市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近年来,广交会加大了在新市场招商的力度,除了在当地发布平面广告以外,还加强了在网上的广告发布,大大提升了广交会的知名度。
记:广交会云集了如此众多的国外客商,对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窗口”作用大吗?
黄:作用很大。比如,这届广交会上,伊中商会会长阿斯格罗拉迪在看了琶洲新展馆后说,“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很有希望”。这位会长年近八旬、来过中国50多次、曾经见过毛泽东、周恩来,目睹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他这样说,应该是中肯和客观的。
企业成长的摇篮
记:请您介绍一下这届广交会广东团的参展企业情况?
黄:这届参展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产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数量和展位上占绝对优势。其中,生产企业938家,占全省参展企业总数的65.7%;私营企业665家,占全省参展企业总数的46.6%。
记:这种情况与十年前比应该有很大区别吧?
黄:区别很大。1984年生产企业才获得外贸经营权,当年广东首次批准了48家,所以当初不可能有那么多生产企业参展;而去年7月,国家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就更多了。根据统计数据,至2005年3月,广东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36358家。
私营企业方面,故事就更多了。最初,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都是称为“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提法是1992年时由新加坡一个学者提出来的。1992年,广东举办了一场“广东迈向21世纪战略”的论坛,在论坛上,一位新加坡学者在提及个人投资兴办的企业时,提出先不要提“私营企业”,因为这会在国人心中引起不好的联想,而用“民营企业”这个词来表达。私营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
记:您能举个私营企业在广交会成长的具体例子吗?
黄:就以广东名瑞股份有限公司为例。1997年的第82届广交会,它第一次参展,只有0.5个摊位;1998年,名瑞获得商务部重点扶持品牌称号;1999年第86届广交会上,它已拥有7个摊位。本届,它的10个摊位位于进门通道处的“黄金地段”,除了商品展示外,模特展示也颇有新意,给成交带来极大的好处。
另一方面,进入广交会这些年,通过大胆创新,名瑞在婚纱经营上已经远远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当年,有很多大的企业都做婚纱,面对这些对手,名瑞充分发挥潮汕地区传统抽纱、刺绣、钉珠工艺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独有特色,逐渐把竞争对手抛在了身后,在婚纱市场取得了领军人物的地位。
而且,名瑞还继续求新求变,在美国市场设立代表处,承接量身定做婚纱的业务,把事业做得更大了。
企业需要加强品牌意识
记:广东交易团在第97届广交会是成交额最大的交易团,取得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黄:一是因为广东团的品牌企业数量多,成交额大;二是因为广东是机电产品大省,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独具实力;三是具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多;四是新产品多,备受客商青睐;等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造就了广东团交易额第一的结果。
记:您认为广东团的企业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黄:品牌意识。与江浙企业相比,广东省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很多企业有很强的加工制造实力,但是,不愿做品牌,宁愿作OEM赚取加工费。虽然创品牌有一定风险,投入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自有品牌才是长远发展的正确道路。
尤其是广东省的轻工产品行业。作为轻工类产品出口大省,但著名品牌却不多,这方面我们要继续努力。要通过加强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向创品牌的方向加快发展。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展”,这样一个品牌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培养品牌企业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助理巡视员、第97届广交会广东交易团团长黄立人。
半个世纪创就“金字招牌”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作为老外贸,对于广交会的历史应该非常清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当初为什么要举办广交会?
黄立人(以下简称“黄”):建国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为了突破经济封锁,进行对外贸易,换取外汇,时任广东省外贸局局长的严亦峻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设想,设想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于是,1957年春季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记:近半个世纪以来,广交会交易的主要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黄:最初交易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改革开放之后,交易商品的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的增强,纺织产品、轻工产品成为主要交易商品;到了90年代,机电类产品占据了成交额第一大类产品的位置。从第一大类成交商品的变化及交易商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从中看出我国作为加工制造大国的实力。
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广交会中得到充分体现。一个广交会,企业展示的产品有数万种,同样是家电、陶瓷、日用品、服装……每个企业每一届带来的都是新款式、新设计,而两届广交会之间,相隔仅寥寥数月。几个月,就有如此大的变化,你不得不佩服国人的创造力。
记: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早已为我们所熟知,您能否用实例加以说明它的地位?
黄:可以简单地作个比较。目前全国各地举办的经贸洽谈会很多,但还没有哪一个洽谈会能有广交会这么大的名气和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拿展位来说,每届广交会的展位都是供不应求。现在广交会制订了严格的参展条件,但受展位数量的限制,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拿到展位。
记:广交会在国内名气响当当,在国外是否也是如此呢?
黄:作为出口商品的“第一展”,广交会在国外同样声名远播。这可以从到会新客商的数量上体现出来,本届广交会到会的新客商比例高达70%,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数字,70%啊。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届,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那时到会的以老客户居多,新客户比较少;但是,现在参展商们都不愿意把老客户请来,怕被竞争对手挖走了。所以,他们利用广交会这个平台,不断发展新客户,这也促使广交会能够保持这么高的新客商到会率。
当然,这与广交会注重招商、开拓新市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近年来,广交会加大了在新市场招商的力度,除了在当地发布平面广告以外,还加强了在网上的广告发布,大大提升了广交会的知名度。
记:广交会云集了如此众多的国外客商,对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窗口”作用大吗?
黄:作用很大。比如,这届广交会上,伊中商会会长阿斯格罗拉迪在看了琶洲新展馆后说,“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很有希望”。这位会长年近八旬、来过中国50多次、曾经见过毛泽东、周恩来,目睹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他这样说,应该是中肯和客观的。
企业成长的摇篮
记:请您介绍一下这届广交会广东团的参展企业情况?
黄:这届参展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产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数量和展位上占绝对优势。其中,生产企业938家,占全省参展企业总数的65.7%;私营企业665家,占全省参展企业总数的46.6%。
记:这种情况与十年前比应该有很大区别吧?
黄:区别很大。1984年生产企业才获得外贸经营权,当年广东首次批准了48家,所以当初不可能有那么多生产企业参展;而去年7月,国家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就更多了。根据统计数据,至2005年3月,广东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36358家。
私营企业方面,故事就更多了。最初,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都是称为“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提法是1992年时由新加坡一个学者提出来的。1992年,广东举办了一场“广东迈向21世纪战略”的论坛,在论坛上,一位新加坡学者在提及个人投资兴办的企业时,提出先不要提“私营企业”,因为这会在国人心中引起不好的联想,而用“民营企业”这个词来表达。私营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
记:您能举个私营企业在广交会成长的具体例子吗?
黄:就以广东名瑞股份有限公司为例。1997年的第82届广交会,它第一次参展,只有0.5个摊位;1998年,名瑞获得商务部重点扶持品牌称号;1999年第86届广交会上,它已拥有7个摊位。本届,它的10个摊位位于进门通道处的“黄金地段”,除了商品展示外,模特展示也颇有新意,给成交带来极大的好处。
另一方面,进入广交会这些年,通过大胆创新,名瑞在婚纱经营上已经远远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当年,有很多大的企业都做婚纱,面对这些对手,名瑞充分发挥潮汕地区传统抽纱、刺绣、钉珠工艺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独有特色,逐渐把竞争对手抛在了身后,在婚纱市场取得了领军人物的地位。
而且,名瑞还继续求新求变,在美国市场设立代表处,承接量身定做婚纱的业务,把事业做得更大了。
企业需要加强品牌意识
记:广东交易团在第97届广交会是成交额最大的交易团,取得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黄:一是因为广东团的品牌企业数量多,成交额大;二是因为广东是机电产品大省,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独具实力;三是具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多;四是新产品多,备受客商青睐;等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造就了广东团交易额第一的结果。
记:您认为广东团的企业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黄:品牌意识。与江浙企业相比,广东省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很多企业有很强的加工制造实力,但是,不愿做品牌,宁愿作OEM赚取加工费。虽然创品牌有一定风险,投入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自有品牌才是长远发展的正确道路。
尤其是广东省的轻工产品行业。作为轻工类产品出口大省,但著名品牌却不多,这方面我们要继续努力。要通过加强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向创品牌的方向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