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不探索医药流通业的新型业态你就“OUT”了!
每一次相逢都是久别后的重逢。
种种迹象显示:10年前开始的医院药房托管现在重新成了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之间探索的主流合作模式。
再不探索医药流通业的新型业态你就“OUT”了!——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从E药经理人杂志社与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近期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医药商业峰会上,对近50家大中型医药商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研中传递出来。
首要依据是2/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在医药商业现有的业态中,2013年增长潜力最大的是新兴业态。更具说服力的是2/3的企业已经开始对新兴业态的探索实践。
那么,他们在做或者想做的医药商业新兴业态具体指什么?调研结果显示,选择“医院药品供应链建设与管理”和“药房托管”的人数最多。
峰会上,《E药经理人》就医药商业企业如何进行新兴业态探索等命题对多家商业企业进行了采访,试图为正在做或者想要突破常规业务的医药商业企业以借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前不久,浙江上药新欣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建军,跟浙江省一家医院关于增值服务开展了一场谈判,这家医院对原有的几十家药品供应商进行重新梳理,准备将药房托管给排名靠前的几家商业公司。
虽然谈判还没有结果,但按照目前药房托管的规律,这种商业公司与医院的新型合作一般会遵循这样的方式,医院在保证药房资产归属权不变、法人性质不变、员工劳动关系不变的原则下,医院药房交由商业公司管理,院方制定药品采购目录,商业公司负责供应药品,并根据需要为医院配备相应设备及软件。
医院对于此合作的动力在于,随着基本药物零差率的实施,药房运营渐变成医院的负担,地方财政又很难完全补贴到位。于是,药房托管成为医院减轻药房管理压力的好办法:原来医院药房的人员工资,现由托管企业共同支付。企业同样受益,医院的配送商减少,留下企业的市场份额自然会在医药药品供应中的比重增大。
“目前,在医药流通领域,为医院提供增值服务已经变成很潮的一件事。”卢建军说。据他介绍,现在上药集团总部专门编制了一本企业为医院提供增值服务蓝皮书,其功能在于,里面涵盖了多种增值服务的项目操作流程,如果子公司需要给当地医院提供增值服务服务的话,这本书可以告诉它怎么样去做、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纵观医药流通行业,前几大医药行业巨头谁都不甘在新兴业态的探索中落于人后。华润北京医药股份、国药控股、九州通都已开始行动,而且被商务部市场秩序司选为了首批国家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的推荐企业。
作为样板,他们的做法各有特色。华润旗下的北医股份2010年开始了与天坛医院在药房信息化方面的合作;九州通与与北大人民医院在2009年就医用耗材管理签署合作协议;而国药控股的尝试则体现在对药品供应链合理体系的建设上。
当各大医药商业企业已经在各地祭起新一轮新型业态的竞争大旗时,相比之下,地方性区域企业的步调还略显缓慢,“东北的医院在这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小,我们对医院的服务主要是支持医院进行学术会议的召开、为医院提供信心服务这一块,估计增值服务在之后几年内也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还在观望。”主要市场集中在吉林省,年销售规模约6亿元的吉林省友邦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清磊告诉《E药经理人》。
错的倒下,对的站着
虽然现在新兴业态已然成为医药流通领域的“潮行为”,但实际上,早在多年前,就有企业尝试过。
拿药房托管来说,在业内反响最大的应该是2006年,南京医药对二级以下医院药房进行的托管,当时,100余家医疗机构将本单位药品采购、供应及贮存管理工作委托给南京医药,南京医药支付给医院托管费。后来,由于新医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推广,此模式逐渐消亡。
其实南京医药还不是最早的药房托管开拓者,来自山东的某商业公司透露,他们在10年前已经开始对一些医院的药房进行托管,通过托管,虽然商业企业为医院提供服务增加了支出,但其跟上游工业企业的议价能力会增强。
而如今出现的药房托管实际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现在,医院为了避免—家供应商形成垄断地位,一般会选择3~6家企业进行药房托管。
不过,在国药控股分销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学东看来,“当前的模式也并不可持续,既要投入技术,又要提供设备,一家医院的投入就有几千万,全国有那么多医院,没有哪家公司投得起。”
卢建军也持相似观点:“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服务换份额’,企业的盈利直接体现在份额提升中。对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就表现为供应链成本与增量份额带来的效益之间的权衡。单个医院的高投入,短期内有压力,可能需要3~5年基本实现增量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平衡。”
孔学东认为,未来医药商业企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方向之一将是SPD(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模式,医院将包括药品、耗材甚至后勤用品在内的所有物品的采购、库存管理、包装及配送发放等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来进行托管,医院仅根据实际消耗与第三方进行结算。在这种模式下,医药商业企业能够真正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直接回报。国药控股与上海东方医院(南院)2012年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模式正是借鉴和运用了SPD模式。
每一次相逢都是久别后的重逢。
种种迹象显示:10年前开始的医院药房托管现在重新成了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之间探索的主流合作模式。
再不探索医药流通业的新型业态你就“OUT”了!——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从E药经理人杂志社与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近期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医药商业峰会上,对近50家大中型医药商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研中传递出来。
首要依据是2/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在医药商业现有的业态中,2013年增长潜力最大的是新兴业态。更具说服力的是2/3的企业已经开始对新兴业态的探索实践。
那么,他们在做或者想做的医药商业新兴业态具体指什么?调研结果显示,选择“医院药品供应链建设与管理”和“药房托管”的人数最多。
峰会上,《E药经理人》就医药商业企业如何进行新兴业态探索等命题对多家商业企业进行了采访,试图为正在做或者想要突破常规业务的医药商业企业以借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前不久,浙江上药新欣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建军,跟浙江省一家医院关于增值服务开展了一场谈判,这家医院对原有的几十家药品供应商进行重新梳理,准备将药房托管给排名靠前的几家商业公司。
虽然谈判还没有结果,但按照目前药房托管的规律,这种商业公司与医院的新型合作一般会遵循这样的方式,医院在保证药房资产归属权不变、法人性质不变、员工劳动关系不变的原则下,医院药房交由商业公司管理,院方制定药品采购目录,商业公司负责供应药品,并根据需要为医院配备相应设备及软件。
医院对于此合作的动力在于,随着基本药物零差率的实施,药房运营渐变成医院的负担,地方财政又很难完全补贴到位。于是,药房托管成为医院减轻药房管理压力的好办法:原来医院药房的人员工资,现由托管企业共同支付。企业同样受益,医院的配送商减少,留下企业的市场份额自然会在医药药品供应中的比重增大。
“目前,在医药流通领域,为医院提供增值服务已经变成很潮的一件事。”卢建军说。据他介绍,现在上药集团总部专门编制了一本企业为医院提供增值服务蓝皮书,其功能在于,里面涵盖了多种增值服务的项目操作流程,如果子公司需要给当地医院提供增值服务服务的话,这本书可以告诉它怎么样去做、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纵观医药流通行业,前几大医药行业巨头谁都不甘在新兴业态的探索中落于人后。华润北京医药股份、国药控股、九州通都已开始行动,而且被商务部市场秩序司选为了首批国家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的推荐企业。
作为样板,他们的做法各有特色。华润旗下的北医股份2010年开始了与天坛医院在药房信息化方面的合作;九州通与与北大人民医院在2009年就医用耗材管理签署合作协议;而国药控股的尝试则体现在对药品供应链合理体系的建设上。
当各大医药商业企业已经在各地祭起新一轮新型业态的竞争大旗时,相比之下,地方性区域企业的步调还略显缓慢,“东北的医院在这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小,我们对医院的服务主要是支持医院进行学术会议的召开、为医院提供信心服务这一块,估计增值服务在之后几年内也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还在观望。”主要市场集中在吉林省,年销售规模约6亿元的吉林省友邦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清磊告诉《E药经理人》。
错的倒下,对的站着
虽然现在新兴业态已然成为医药流通领域的“潮行为”,但实际上,早在多年前,就有企业尝试过。
拿药房托管来说,在业内反响最大的应该是2006年,南京医药对二级以下医院药房进行的托管,当时,100余家医疗机构将本单位药品采购、供应及贮存管理工作委托给南京医药,南京医药支付给医院托管费。后来,由于新医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推广,此模式逐渐消亡。
其实南京医药还不是最早的药房托管开拓者,来自山东的某商业公司透露,他们在10年前已经开始对一些医院的药房进行托管,通过托管,虽然商业企业为医院提供服务增加了支出,但其跟上游工业企业的议价能力会增强。
而如今出现的药房托管实际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现在,医院为了避免—家供应商形成垄断地位,一般会选择3~6家企业进行药房托管。
不过,在国药控股分销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学东看来,“当前的模式也并不可持续,既要投入技术,又要提供设备,一家医院的投入就有几千万,全国有那么多医院,没有哪家公司投得起。”
卢建军也持相似观点:“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服务换份额’,企业的盈利直接体现在份额提升中。对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就表现为供应链成本与增量份额带来的效益之间的权衡。单个医院的高投入,短期内有压力,可能需要3~5年基本实现增量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平衡。”
孔学东认为,未来医药商业企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方向之一将是SPD(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模式,医院将包括药品、耗材甚至后勤用品在内的所有物品的采购、库存管理、包装及配送发放等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来进行托管,医院仅根据实际消耗与第三方进行结算。在这种模式下,医药商业企业能够真正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直接回报。国药控股与上海东方医院(南院)2012年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模式正是借鉴和运用了SPD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