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理念的提出,为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不少误区。这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新课标理念的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粗略统计主要的有这么三点:
误区一:重视作文,忽略评讲
中考分成三大块,作文占有不小的比例,也就占了不少的分值。不少老师都知道作文重要,平时也都非常注意学生作文的训练。有的学校老师为了使学生作文水平迅速提高,采用了强化训练法,几乎是一周大作,一周小作,还天天布置学生写日记。但是,这些用心良苦的老师往往只重视作文的练习,却忽略了作文的评讲。其实,作文的训练和评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把训练比作实战,那么评讲就是理论指导。只有实战而没有理论的指导,这种实战,其水平是不可能有很大很快提高的;反之,如果只有评讲而很少实战,这种理论又是一空中楼阁,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只有将实战和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无比的威力。
作文评讲不能是散兵游勇,应该是正规化军队。有的老师也作过作文评讲,大部分情况下总是将学生的作文大致分成三等,选好作文在班上读一读,号召大家向好学生学习;选不够好的适当地批评一下,要求大家避免类似的错误。应该说这不是真正的评讲,这种评讲纯粹是一种“下里巴人”式的浅层次评讲,真正的评讲应该是专题化评讲、系列化评讲,某一文体多个专题的评讲综合就是对这一文体写作的系统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能够让学生懂得原来这种文体是应该如此进行写作的。比如,初中阶段有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如何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初步掌握一事一议文体的写作要领?我在具体教学中安排了下列作文评讲(当然,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变动)。1.《如何多角度提炼“事”中的闪光点》,2.《一事一议中的论点提出艺术》,3.《一事一议中“事”的叙述技巧》,4.《如何写好一事一议中的事实论据》,5.《一事一议中的道理论证方法举隅》,6.《一事一议中的结尾艺术》,7.《一事一议文体的谋篇布局》,8.《一事一议文体的语言表达》。通过以上这些评讲,学生对一事一议文体的写作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了。
误区二:重视技巧,忽略过程
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不仅仅是技巧的表达,更需要重视的是写作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写作过程中的自省、自悟和整体调整,自省是对写作过程的自我反思。只有自主性很强,具有独立写作意识的学生才可能这样做。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任的表现。自悟是使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对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的处理处于比较自觉的状态,其作用是使所写文章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整体调整就是在写作目的的指导下,对文章作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完美,更具表现力。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写作技巧还算是重视的,但是,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往往忽略了,特别是对多彩多姿的生活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探究,对已经获得的好的素材没有根据题目的要求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梳理、开掘,而过于匆忙地让学生进入了写的实质阶段,过多地在技巧的表达上花费了指导的时间。当然,这不是说技巧的表达不重要,只是说过程指导同样重要,不容忽视。这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相当普遍的一大误区,而这一误区在不少学校不少教师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误区三:重视多写,忽略多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改,却是一大缺失。不要说学生很少改自己的作文,就是教师,由于自己很少写作,也就很少让学生去改作文,很少指导学生去改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学生只有会修改文章,才真正具备了独立作文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做到多改,首要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材料,靠自己积累;题目,靠自己拟定;中心,靠自己确立;修改,靠自己进行。只有培养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做到独立写作。
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首先从大的方面去做,第一步要把所写作文与题目要求对照,这种对照就是看看自己的初稿有没有离题;然后对照文章的材料、中心与题目是否联系很紧密,假如有不当之处就需要进行修正;再次可从谋篇布局上考虑,是否合适,是否新颖,重点是否突出,描写是否恰当,段落衔接是否得当,最后才去考虑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这样从大到小,环环相扣,文章的修改才算结束。当然,学生在具体修改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次作文一个修改角度,这样连续多次的辅导,学生自然就学会了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规定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想能做到这一点,初中作文教学只有走出误区,才能去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总目标。
误区一:重视作文,忽略评讲
中考分成三大块,作文占有不小的比例,也就占了不少的分值。不少老师都知道作文重要,平时也都非常注意学生作文的训练。有的学校老师为了使学生作文水平迅速提高,采用了强化训练法,几乎是一周大作,一周小作,还天天布置学生写日记。但是,这些用心良苦的老师往往只重视作文的练习,却忽略了作文的评讲。其实,作文的训练和评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把训练比作实战,那么评讲就是理论指导。只有实战而没有理论的指导,这种实战,其水平是不可能有很大很快提高的;反之,如果只有评讲而很少实战,这种理论又是一空中楼阁,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只有将实战和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无比的威力。
作文评讲不能是散兵游勇,应该是正规化军队。有的老师也作过作文评讲,大部分情况下总是将学生的作文大致分成三等,选好作文在班上读一读,号召大家向好学生学习;选不够好的适当地批评一下,要求大家避免类似的错误。应该说这不是真正的评讲,这种评讲纯粹是一种“下里巴人”式的浅层次评讲,真正的评讲应该是专题化评讲、系列化评讲,某一文体多个专题的评讲综合就是对这一文体写作的系统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能够让学生懂得原来这种文体是应该如此进行写作的。比如,初中阶段有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如何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初步掌握一事一议文体的写作要领?我在具体教学中安排了下列作文评讲(当然,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变动)。1.《如何多角度提炼“事”中的闪光点》,2.《一事一议中的论点提出艺术》,3.《一事一议中“事”的叙述技巧》,4.《如何写好一事一议中的事实论据》,5.《一事一议中的道理论证方法举隅》,6.《一事一议中的结尾艺术》,7.《一事一议文体的谋篇布局》,8.《一事一议文体的语言表达》。通过以上这些评讲,学生对一事一议文体的写作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了。
误区二:重视技巧,忽略过程
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不仅仅是技巧的表达,更需要重视的是写作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写作过程中的自省、自悟和整体调整,自省是对写作过程的自我反思。只有自主性很强,具有独立写作意识的学生才可能这样做。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任的表现。自悟是使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对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的处理处于比较自觉的状态,其作用是使所写文章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整体调整就是在写作目的的指导下,对文章作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完美,更具表现力。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写作技巧还算是重视的,但是,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往往忽略了,特别是对多彩多姿的生活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探究,对已经获得的好的素材没有根据题目的要求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梳理、开掘,而过于匆忙地让学生进入了写的实质阶段,过多地在技巧的表达上花费了指导的时间。当然,这不是说技巧的表达不重要,只是说过程指导同样重要,不容忽视。这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相当普遍的一大误区,而这一误区在不少学校不少教师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误区三:重视多写,忽略多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改,却是一大缺失。不要说学生很少改自己的作文,就是教师,由于自己很少写作,也就很少让学生去改作文,很少指导学生去改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学生只有会修改文章,才真正具备了独立作文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做到多改,首要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材料,靠自己积累;题目,靠自己拟定;中心,靠自己确立;修改,靠自己进行。只有培养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做到独立写作。
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首先从大的方面去做,第一步要把所写作文与题目要求对照,这种对照就是看看自己的初稿有没有离题;然后对照文章的材料、中心与题目是否联系很紧密,假如有不当之处就需要进行修正;再次可从谋篇布局上考虑,是否合适,是否新颖,重点是否突出,描写是否恰当,段落衔接是否得当,最后才去考虑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这样从大到小,环环相扣,文章的修改才算结束。当然,学生在具体修改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次作文一个修改角度,这样连续多次的辅导,学生自然就学会了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规定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想能做到这一点,初中作文教学只有走出误区,才能去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