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小时营业,没有服务员!
不用登记身份证,开门就睡!
7月,号称中国第一家无人酒店的“共享睡眠仓”在中关村正式挂牌经营,在共享模式下,这样的酒店看起来入住门槛低,方便快捷,而且新鲜有趣!此外,这些无人酒店还有着五花八门的名字:“睡眠仓”、“太空舱”、“蜂巢酒店”、“胶囊酒店”、“共享酒店”……
然而好景不长,据凤凰网、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近日,这些“共享睡眠舱”被警方调查认证存在易被违法犯罪人员利用、治安和消防隐患等问题,目前,该家公司在北京投放的16处场所已停止运营,正着手拆除和撤离工作。
野蛮生长的无人酒店
事实上,中关村出现的无人酒店并不是个例,早在2012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蜂巢睡眠盒子”就已经开始投入试运行,这20个3平方米大小的小房间仅能容下一人仰卧,“倘若你经常出差,它会让你联想到并不陌生的火车硬卧。”有网友这样评论蜂巢酒店。
2017年,在共享经济席卷全国的风潮中,无人酒店也开启了新一波井喷模式,根据艺龙网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艺龙平台可售卖的太空舱酒店约有1000家,覆盖全国135 个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安、深圳、郑州、长沙、太原、重庆等地,其中10.8%的太空舱酒店在西安。
无人酒店的鼻祖来自于我们的邻居,因为“过劳死”而令上班族闻之色变的日本。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其修建的最初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缓解日本工薪一族的加班压力。在“加班文化”浓郁的日本,东京、大阪等经济繁华的深夜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加完班从公司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来的职员,他(她)们常常因为赶不上公共交通,又囿于打车费、酒店费用十分昂贵而苦恼。为此,日本首家胶囊酒店——位于大阪的Capsule Inn Osaka,于1979年因应运而生。
有公共的洗浴间、单独的床位、简单的餐食,综合以上特点,再映射到国内酒店的配置,也许你可以在青年公寓的床位房、北方颇有特色的洗浴中心、群租房等处寻找到无人酒店的影子。不同的是,无人酒店卖点是“无人”,这在电子支付应用廣泛的情况下,基本能够达到实现条件。于经营者而言,无人酒店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10平米的空间,传统酒店只能开发一个房间,“无人酒店”可以打造成6个睡眠舱,而且不需要服务员、店主只需每天早上自己换洗被套、枕套即可;于消费者而言,它方便且便宜,艺龙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此类太空舱酒店的售卖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90 后人群占到73%,由于太空舱酒店的均价大约40~80元/间夜,价格实惠,干净卫生,符合学生群体需求,且迎合了当代年轻人追求獨立空间、社交距离的心理,无人酒店能够迅速火起来,其原因不言而喻。
价廉物美?其背后存在种种隐患
完美地体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无人酒店,收到的也不尽然全是溢美之词。
“外面老是有人在走动,本来就失眠加浅眠,结果根本一夜未眠。”第一次在日本成田机场体验胶囊酒店,知乎上的一位网友就将它拉入了“黑名单”,目前市面上的无人酒店都是24小时经营,且很少有酒店能做到完美的隔音效果,如果需要保证旅途有充足的睡眠,除非你的适应能力强大,不然还是别尝试了。
除了技术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隔音问题,在《南方周末》的评论版面上,无人酒店让人诟病的还有遗存的卫生问题:一部分无人酒店没有配备卫浴设施,不少网友打趣地评论道“万一上一个睡觉的旅客有脚臭怎么办?”想想也是有够酸爽。
据《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公共酒店“人均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且不得设置上下床”。然而在实地调查中,通常一间15平方米的屋子内便可以放置6-8 个太空舱,这显然不符合规定。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宏浩看来,太空舱酒店属于一种非标准的住宿产品,与一些民宿一样,目前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仍是消防安全问题:胶囊舱人均使用面积约3平方米左右,房间内人员密度过大,空气流通困难,而且舱内空间狭小,人在舱内只能坐或躺,疏散只能通过舱体的一个侧面进出,加上睡眠中人员反应速度慢,更有甚是,国内睡眠仓的材质多采用易燃型的SMC等玻璃钢材料。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窒息、疏散不便、火势迅速蔓延的隐患明显。
此外,因为无须登记身份证,无人酒店还存在更深的安全隐患:北京中关村地区出现的“共享睡眠舱”被警方调查,认为这些太空舱无须登记身份信息即可使用,易被违法犯罪人员利用。
前景仍被看好,无人酒店何去何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低成本、高利润的特点决定了无人酒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象。
《北京商报》上,华美顾问集团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坦言,当前,豪华酒店、高档酒店、中档酒店、经济型酒店成为了主流酒店的分类,而太空舱酒店价格比经济型酒店还要低,从价格上来看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从多地经验来看,太空舱酒店具有很大市场需求,发展前景也可期,可这一模式在北京却始终贴着违法违规的标签。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针对无人酒店的经营模式应该出台明确的规定,明确无人酒店是否能够合法存在,“如果‘太空舱酒店’能够通过国家的各项指标,未来还是有一定希望的。”
《行业监管是“太空舱”酒店的安全保障》一文中提到,在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投资者在对“太空舱”或“胶囊舱”等无人酒店类型的住宿产品进行投资时候应时刻保持警惕,除了地理位置、客流量、客人的入住体验等常规的考虑因素外,还应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如消防事件)的风险做好预警措施,此外,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提升入住者公德行为的自觉性、提升公共空间的共享舒适度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从矛盾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任何事物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无人酒店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的市场,仍然需要慢慢摸索,留给它充分自我完善的时间。
(本文选自:TOP旅行 2017年10期)
不用登记身份证,开门就睡!
7月,号称中国第一家无人酒店的“共享睡眠仓”在中关村正式挂牌经营,在共享模式下,这样的酒店看起来入住门槛低,方便快捷,而且新鲜有趣!此外,这些无人酒店还有着五花八门的名字:“睡眠仓”、“太空舱”、“蜂巢酒店”、“胶囊酒店”、“共享酒店”……
然而好景不长,据凤凰网、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近日,这些“共享睡眠舱”被警方调查认证存在易被违法犯罪人员利用、治安和消防隐患等问题,目前,该家公司在北京投放的16处场所已停止运营,正着手拆除和撤离工作。
野蛮生长的无人酒店
事实上,中关村出现的无人酒店并不是个例,早在2012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蜂巢睡眠盒子”就已经开始投入试运行,这20个3平方米大小的小房间仅能容下一人仰卧,“倘若你经常出差,它会让你联想到并不陌生的火车硬卧。”有网友这样评论蜂巢酒店。
2017年,在共享经济席卷全国的风潮中,无人酒店也开启了新一波井喷模式,根据艺龙网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艺龙平台可售卖的太空舱酒店约有1000家,覆盖全国135 个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安、深圳、郑州、长沙、太原、重庆等地,其中10.8%的太空舱酒店在西安。
无人酒店的鼻祖来自于我们的邻居,因为“过劳死”而令上班族闻之色变的日本。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其修建的最初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缓解日本工薪一族的加班压力。在“加班文化”浓郁的日本,东京、大阪等经济繁华的深夜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加完班从公司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来的职员,他(她)们常常因为赶不上公共交通,又囿于打车费、酒店费用十分昂贵而苦恼。为此,日本首家胶囊酒店——位于大阪的Capsule Inn Osaka,于1979年因应运而生。
有公共的洗浴间、单独的床位、简单的餐食,综合以上特点,再映射到国内酒店的配置,也许你可以在青年公寓的床位房、北方颇有特色的洗浴中心、群租房等处寻找到无人酒店的影子。不同的是,无人酒店卖点是“无人”,这在电子支付应用廣泛的情况下,基本能够达到实现条件。于经营者而言,无人酒店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10平米的空间,传统酒店只能开发一个房间,“无人酒店”可以打造成6个睡眠舱,而且不需要服务员、店主只需每天早上自己换洗被套、枕套即可;于消费者而言,它方便且便宜,艺龙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此类太空舱酒店的售卖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90 后人群占到73%,由于太空舱酒店的均价大约40~80元/间夜,价格实惠,干净卫生,符合学生群体需求,且迎合了当代年轻人追求獨立空间、社交距离的心理,无人酒店能够迅速火起来,其原因不言而喻。
价廉物美?其背后存在种种隐患
完美地体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无人酒店,收到的也不尽然全是溢美之词。
“外面老是有人在走动,本来就失眠加浅眠,结果根本一夜未眠。”第一次在日本成田机场体验胶囊酒店,知乎上的一位网友就将它拉入了“黑名单”,目前市面上的无人酒店都是24小时经营,且很少有酒店能做到完美的隔音效果,如果需要保证旅途有充足的睡眠,除非你的适应能力强大,不然还是别尝试了。
除了技术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隔音问题,在《南方周末》的评论版面上,无人酒店让人诟病的还有遗存的卫生问题:一部分无人酒店没有配备卫浴设施,不少网友打趣地评论道“万一上一个睡觉的旅客有脚臭怎么办?”想想也是有够酸爽。
据《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公共酒店“人均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且不得设置上下床”。然而在实地调查中,通常一间15平方米的屋子内便可以放置6-8 个太空舱,这显然不符合规定。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宏浩看来,太空舱酒店属于一种非标准的住宿产品,与一些民宿一样,目前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仍是消防安全问题:胶囊舱人均使用面积约3平方米左右,房间内人员密度过大,空气流通困难,而且舱内空间狭小,人在舱内只能坐或躺,疏散只能通过舱体的一个侧面进出,加上睡眠中人员反应速度慢,更有甚是,国内睡眠仓的材质多采用易燃型的SMC等玻璃钢材料。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窒息、疏散不便、火势迅速蔓延的隐患明显。
此外,因为无须登记身份证,无人酒店还存在更深的安全隐患:北京中关村地区出现的“共享睡眠舱”被警方调查,认为这些太空舱无须登记身份信息即可使用,易被违法犯罪人员利用。
前景仍被看好,无人酒店何去何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低成本、高利润的特点决定了无人酒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象。
《北京商报》上,华美顾问集团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坦言,当前,豪华酒店、高档酒店、中档酒店、经济型酒店成为了主流酒店的分类,而太空舱酒店价格比经济型酒店还要低,从价格上来看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从多地经验来看,太空舱酒店具有很大市场需求,发展前景也可期,可这一模式在北京却始终贴着违法违规的标签。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针对无人酒店的经营模式应该出台明确的规定,明确无人酒店是否能够合法存在,“如果‘太空舱酒店’能够通过国家的各项指标,未来还是有一定希望的。”
《行业监管是“太空舱”酒店的安全保障》一文中提到,在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投资者在对“太空舱”或“胶囊舱”等无人酒店类型的住宿产品进行投资时候应时刻保持警惕,除了地理位置、客流量、客人的入住体验等常规的考虑因素外,还应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如消防事件)的风险做好预警措施,此外,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提升入住者公德行为的自觉性、提升公共空间的共享舒适度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从矛盾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任何事物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无人酒店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的市场,仍然需要慢慢摸索,留给它充分自我完善的时间。
(本文选自:TOP旅行 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