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第一小学 (564600)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如何让美术教育成为促进孩子成长和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是至关紧要的。为此,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享受美术教学的乐趣,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听、想、说、玩、画等“多元化”活动中愉快地主动获得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多积淀的知识和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应该强求课程结果的一致性,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允许学生用自己能读懂的符号,记录着自己对事物、生活的理解、发现、感受,体验着美术活动的乐趣,同时,不因缺乏技巧而受到限制。老师的“教”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有教育自己的能力,只要放开手脚按自己认知需要完成自身认知,就能赋予作品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给予了他们积极关注,让学生参与老师的计划制定,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从而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让美术活动既是美术创作又是游戏,热情贯穿了活动始终,刺激和引导来自他们熟悉的生活,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和愉悦,就会诱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以及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并凭借参观、游戏等活动引导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促使他们关心周围的自然环境,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关注他们的自身发展,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
2 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生动性,趣味性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讲解时不仅要了解儿童的心理,还要熟悉儿童语言、掌握儿童的陷入特点。对儿童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要加以解释。同时,根据儿童比较喜欢用重叠字,我在讲解各种动物特征时,多用诸如“长长的”,“大大的”,“圆圆的”等,这样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更适于他们依靠表象作画的特点。低年级儿童喜爱故事、猜迷、游戏,我就顺其童心,常编一些和内容有关的谜语儿歌、故事、游戏,加深所画物体的印象,各种示范形式交替运用。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突出“活”字。活而得法,往往事半功倍。教学时,做到讲解、示范、练习同步。描绘的技法技巧,学生全部掌握后,再次自练就不难了。
3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借助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语言及多媒体等一些“辅助工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理应演变教育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美术课也可以通过幻灯投影从视觉角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调节学生心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入其境,进行创作。我们知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如画“雨”,可以对声设问:“下雨了,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在这基础上,选几张有代表性的作业给学生看,先请学生进行评论,再由教师总结、指出作业好在哪里,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哪里,同时指出较差的作业,差在哪里,哪里该纠正,这样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进行评论、总结,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4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
4.1 给学生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教师可利用这一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调一调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生,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促使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4.2 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时间,同样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及表现。教师应帮助学生考虑自己的计划,并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和意愿去尝试表达。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可先与学生一起讨论春天,与学生一起谈论计划,如“你的计划怎样描绘”、“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等等。有的学生说“我准备用橡皮泥,有的学生准备用彩纸,有的学生则热衷于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使用。只要是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作出的选择,就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孩子多积淀的知识和能力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强求课程结果的一致性,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特别是在方案教学活动过程中,孩子用自己能读懂的符号,记录着自己的发现,记录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记录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着美术带来的乐趣,并没有因缺乏技巧而受到限制。这表明,老师的“教”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孩子也有教育自己的能力,只要放开手脚就能按自己认知的需要完成自身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建,赋予作品创造的欲望,创造的热情和创造的灵感。
4.3 给孩子一定的情感体验机会。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我们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的,更应该关注、帮助和信任;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独特才华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弱智生”我发现他对绘画特别有兴趣,通过几次的练习,我感觉他在绘画上有发展前途,于是就找机会和他交流,后来在我的动员下,跟我学习绘画,他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心,他的其它科成绩也不断上升。
总之,营造民族、和谐的气氛。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而美术教师在实践中要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探索适合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发挥潜能,突现闪光点。让美术活动既是美术创作又是孩子的游戏,使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和愉悦,诱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如何让美术教育成为促进孩子成长和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是至关紧要的。为此,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享受美术教学的乐趣,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听、想、说、玩、画等“多元化”活动中愉快地主动获得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多积淀的知识和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应该强求课程结果的一致性,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允许学生用自己能读懂的符号,记录着自己对事物、生活的理解、发现、感受,体验着美术活动的乐趣,同时,不因缺乏技巧而受到限制。老师的“教”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有教育自己的能力,只要放开手脚按自己认知需要完成自身认知,就能赋予作品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给予了他们积极关注,让学生参与老师的计划制定,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从而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让美术活动既是美术创作又是游戏,热情贯穿了活动始终,刺激和引导来自他们熟悉的生活,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和愉悦,就会诱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以及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并凭借参观、游戏等活动引导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促使他们关心周围的自然环境,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关注他们的自身发展,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
2 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生动性,趣味性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讲解时不仅要了解儿童的心理,还要熟悉儿童语言、掌握儿童的陷入特点。对儿童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要加以解释。同时,根据儿童比较喜欢用重叠字,我在讲解各种动物特征时,多用诸如“长长的”,“大大的”,“圆圆的”等,这样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更适于他们依靠表象作画的特点。低年级儿童喜爱故事、猜迷、游戏,我就顺其童心,常编一些和内容有关的谜语儿歌、故事、游戏,加深所画物体的印象,各种示范形式交替运用。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突出“活”字。活而得法,往往事半功倍。教学时,做到讲解、示范、练习同步。描绘的技法技巧,学生全部掌握后,再次自练就不难了。
3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借助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语言及多媒体等一些“辅助工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理应演变教育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美术课也可以通过幻灯投影从视觉角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调节学生心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入其境,进行创作。我们知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如画“雨”,可以对声设问:“下雨了,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在这基础上,选几张有代表性的作业给学生看,先请学生进行评论,再由教师总结、指出作业好在哪里,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哪里,同时指出较差的作业,差在哪里,哪里该纠正,这样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进行评论、总结,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4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
4.1 给学生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教师可利用这一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调一调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生,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促使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4.2 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时间,同样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及表现。教师应帮助学生考虑自己的计划,并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和意愿去尝试表达。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可先与学生一起讨论春天,与学生一起谈论计划,如“你的计划怎样描绘”、“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等等。有的学生说“我准备用橡皮泥,有的学生准备用彩纸,有的学生则热衷于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使用。只要是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作出的选择,就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孩子多积淀的知识和能力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强求课程结果的一致性,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特别是在方案教学活动过程中,孩子用自己能读懂的符号,记录着自己的发现,记录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记录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着美术带来的乐趣,并没有因缺乏技巧而受到限制。这表明,老师的“教”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孩子也有教育自己的能力,只要放开手脚就能按自己认知的需要完成自身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建,赋予作品创造的欲望,创造的热情和创造的灵感。
4.3 给孩子一定的情感体验机会。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我们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的,更应该关注、帮助和信任;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独特才华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弱智生”我发现他对绘画特别有兴趣,通过几次的练习,我感觉他在绘画上有发展前途,于是就找机会和他交流,后来在我的动员下,跟我学习绘画,他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心,他的其它科成绩也不断上升。
总之,营造民族、和谐的气氛。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而美术教师在实践中要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探索适合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发挥潜能,突现闪光点。让美术活动既是美术创作又是孩子的游戏,使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和愉悦,诱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