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存在着材料严重匮乏,出现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局面。即使勉强草成,往往也是平淡空洞之作,究其原因是缺乏生活素材,作文与生活脱节。本文通过对当下小学中高段存在问题进行透析,对学生进行实践与指导。本研究从“立足生活 寻找素材;感受生活 培养兴趣;联系生活 就地取材;提炼生活 优化题材”等方面进行操作,探索出了让习作与生活通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立足生活;习作指导;初探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要求:在习作实践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写,所以要想尽办法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而当前作文教学还是存在着材料严重匮乏,学生提起笔来却无话可说的问题。尽管他们搜索枯肠,但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很大程度还偏离生活,即使勉强草成,往往也是平淡空洞之作,害怕作文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干扰学生习作能力上的提高。要让学生写出真实感受,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会使作文有血有肉、生动形象。
只有学生充分感悟生活随时留意身边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当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了,有可写的东西了,才不会怕作文。
具体如何提高习作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二、实践与操作
(一)立足生活 寻找素材
习作教学首先要立足生活,在看似平淡普通的生活中捕捉到值得书写的事物。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但是老师都会发现,孩子们刚开始写日记总觉得的没有内容好写,交上来的“作品”很少有打动人的。其原因不仅是表达的问题,更主要是孩子们还不会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感受生活 培养兴趣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无限的空间。把用眼睛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如果孩子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写的素材比比皆是。人们常说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习作开辟宽阔的“材”路。
(三)联系生活 就地取材
1.校园生活为习作注入生机和意义
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生活的亲历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写自己最熟悉,最关注、最动情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充分感受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深刻体会学校生活的酸甜苦辣。
2.家庭生活为习作注入温情和感激
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幸福家庭的孩子,他们太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所以,在生活习作指导的过程中,选取学生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引导他们回到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里去观察和思考,使他们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学生可以自由地写写家里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写家里发生的事,如:《爸爸的怪脾气》、《沉默的父爱》、《妈妈我想对你说》等。
(四)提炼生活 优化题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如此。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學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得“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记忆掌握词语的能力,用词说话的能力,修改词语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习作的表达,而这些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活中的审阅。多练笔、多积累,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经常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写出来,不在乎字数的多少,只要勤于动笔就行:经常要求学生课外多看一些古诗书,甚至长篇小说,而且定期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故事、小说讲出来,这样既端粒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习作,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数学是语文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绝不可大意,我们只有发动学生积极贴近生活,广泛阅读,勤于动手,让习作与生活同行,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只有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才能真正提高。
三、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由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求源头活水,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米下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毕业之际,把学生一学期来的优秀作品,汇编成《602班的那些事》并印发给全班师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但是,这样的研究仅仅是初探,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挖掘出写作的潜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丁慈矿.《向青草更清处漫溯—民国小学作文教学启示录》《小学语文教师》,2014.05期
[2]腾之先.《细节处理间真功》《好家长——青春期教育》(中学生作文选),2014.06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2011.9
【关键词】立足生活;习作指导;初探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要求:在习作实践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写,所以要想尽办法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而当前作文教学还是存在着材料严重匮乏,学生提起笔来却无话可说的问题。尽管他们搜索枯肠,但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很大程度还偏离生活,即使勉强草成,往往也是平淡空洞之作,害怕作文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干扰学生习作能力上的提高。要让学生写出真实感受,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会使作文有血有肉、生动形象。
只有学生充分感悟生活随时留意身边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当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了,有可写的东西了,才不会怕作文。
具体如何提高习作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二、实践与操作
(一)立足生活 寻找素材
习作教学首先要立足生活,在看似平淡普通的生活中捕捉到值得书写的事物。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但是老师都会发现,孩子们刚开始写日记总觉得的没有内容好写,交上来的“作品”很少有打动人的。其原因不仅是表达的问题,更主要是孩子们还不会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感受生活 培养兴趣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无限的空间。把用眼睛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如果孩子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写的素材比比皆是。人们常说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习作开辟宽阔的“材”路。
(三)联系生活 就地取材
1.校园生活为习作注入生机和意义
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生活的亲历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写自己最熟悉,最关注、最动情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充分感受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深刻体会学校生活的酸甜苦辣。
2.家庭生活为习作注入温情和感激
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幸福家庭的孩子,他们太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所以,在生活习作指导的过程中,选取学生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引导他们回到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里去观察和思考,使他们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学生可以自由地写写家里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写家里发生的事,如:《爸爸的怪脾气》、《沉默的父爱》、《妈妈我想对你说》等。
(四)提炼生活 优化题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如此。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學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得“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记忆掌握词语的能力,用词说话的能力,修改词语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习作的表达,而这些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活中的审阅。多练笔、多积累,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经常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写出来,不在乎字数的多少,只要勤于动笔就行:经常要求学生课外多看一些古诗书,甚至长篇小说,而且定期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故事、小说讲出来,这样既端粒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习作,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数学是语文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绝不可大意,我们只有发动学生积极贴近生活,广泛阅读,勤于动手,让习作与生活同行,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只有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才能真正提高。
三、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由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求源头活水,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米下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毕业之际,把学生一学期来的优秀作品,汇编成《602班的那些事》并印发给全班师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但是,这样的研究仅仅是初探,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挖掘出写作的潜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丁慈矿.《向青草更清处漫溯—民国小学作文教学启示录》《小学语文教师》,2014.05期
[2]腾之先.《细节处理间真功》《好家长——青春期教育》(中学生作文选),2014.06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