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尔西域上的“中国箭乡”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察布查尔(县城名),锡伯族语意为“粮仓”,蒙古族语意为“悬崖”。它坐落在新疆伊犁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也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箭乡”。如今,在察布查尔,古老的弓箭早已不是戍边御敌的武器,它已从战场走向了现代竞技场,弓箭文化演绎出了新变化。
  锡伯族的西迁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有三大长征奇迹:按时间顺序来说,分别是锡伯族西迁、蒙古族东归、紅军长征。东归和长征大家耳熟能详,但了解锡伯族西迁的人并不算多。这不仅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清一带,边患之大,莫过于新疆。”在清代,外蒙、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都在清政府管辖范围内。清代早期,由于连年战乱,新疆地广人稀,军务十分空虚,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以后,清政府意识到西北边防的重要性,但当时在新疆的兵力无法驾驭时局,而沙俄不断觊觎我国西北的土地,他们希望以步步为营的方式占领中国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为尽快加强新疆的兵力,应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的奏请,乾隆皇帝决定于1764年从沈阳、开原以及周边的十几个城市抽调锡伯族官兵,命他们携带家眷前往新疆屯垦戍边。
  据传,当年乾隆皇帝曾亲口许下“六十年回故乡”的诺言。当时共抽调骁勇善战、年富力强的锡伯族官兵1020人(也有1018人之说),携带在册家眷共3275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察布查尔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到达伊犁后,锡伯族军队接受了伊犁将军的检阅,令伊犁将军感到惊奇的是:乾隆皇帝原本给了三年期限,而锡伯族军队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到达了伊犁,如果除去途中在乌里雅苏台度过寒冬住的7个月,还有在科布多遇到洪水被困的两个月,近两万里行程,这支锡伯族军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走完了。
  虽然沿途有饥饿、寒冷、干渴、洪水等因素的威胁,军队中还有很多妇女、小孩需要照顾;然而,到达伊犁后,军队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5050人。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出生了350个婴儿,这些婴儿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兵”,因为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稚嫩的肩膀上就担负起了保卫祖国的重任。因为布匹奇缺,这些婴儿是靠干草裹着来到伊犁的。
  锡伯族西迁之前曾祭过祖,那天是农历四月十八,因此,这一天也被定为“西迁节”,就是为了纪念西迁这一壮举。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锡伯人的弓箭文化
  锡伯人喜欢称自己为“射箭民族”,其实叫“骑射民族”更贴切些。锡伯族人善射,察布查尔的锡伯族家家有弓箭,人人自幼学射箭。重大节庆日时,县城的箭厅、乡村的箭场,都要举行赛箭盛会。小小村庄也会立起木杆,挂上射靶,射手们用自己精心制作的弓箭参赛献技。输家要当众宰羊烹肉,请赢家及众乡亲好好吃上一顿。 锡伯族人酷爱射箭运动,“英姿潇洒,雕翎斜挂,锡伯族儿女神射,引弓千钧欲发。一声鸣镝飞去,一朵彩云落下”。漫步察布查尔乡间,这样的箭歌随处可以听见。
  锡伯族喜爱射箭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了解,锡伯族男孩一落地,就有弓,锡伯族男女,几乎人人都会射箭,这源于他们先祖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并希望借此建功立业。锡伯族的先祖是东胡系的拓跋部。早在东汉以前,就以“噶善洞”为中心,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他们“畜牧迁徙、涉猎为业”。因为以“射猎为业”,锡伯族与弓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甚至于弓箭上寄托着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
  在锡伯文出现之前,以结绳记载家谱的年代,男婴刚刚呱呱坠地,家族的长者便在结绳家谱“喜利妈妈”的新绳上,挂一副用红丝绳和柳条扎成的小弓箭,记下家族又添男丁的大事,也挂起家族对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好射手的期望。
  清朝将锡伯族编入八旗。当时,每旗要挑选百名左右善射能骑的青壮年为甲兵,平时从事生产,战时皆为兵勇。各旗主要首领从甲兵中委任,被挑选为甲兵者,可得田百亩。因而,锡伯族练骑乘、习弓箭者颇多。
  现在,弓箭不再用来保家卫国,许多锡伯族儿女拿起弓箭在竞技场上为国争光。据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子射箭队获团体项目铜牌,其中队员薛海峰就是从察布查尔走出来的锡伯族青年,男子射箭队的总教练郭梅珍也是察布查尔的锡伯族。
  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人继承弓箭文化的另一种方式,是把弓箭制成工艺品,走进市场,让更多人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在62岁的锡伯族老人伊春光家中,一面墙壁上挂了十多张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弓箭。更令人惊讶的是,伊春光制作的弓箭已拥有外观、结构等8项国家专利。锡伯族的弓箭文化蕴藏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资源,已成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被列入新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走进美丽的察布查尔
  锡伯族同胞现有人口近19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如今,我国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没有保留下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且淡化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他们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锡伯族以及各族人民250多年的建设,察布查尔在今天已当之无愧的成为塞外江南伊犁的鱼米之乡,这里草肥牛壮,稻米飘香,风景独好,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这里的民风淳朴善良,令人备感亲切,那里聚居最多的民族——锡伯族也令人感觉很神秘。
  在察布查尔的锡伯族民俗风情园,人们可以了解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并品尝锡伯族的民族风味——锡伯族大饼和锡伯族风味羊杂,以及他们的各种小菜。
  锡伯族风味羊杂,可能也是锡伯族西迁之路的发明,一只羊,全身上下皆可利用,羊皮用来防寒,羊肉以及所有的脏器用来做菜,没有丝毫浪费。锡伯族大饼,吃时有很多民俗习惯蕴含其中,大饼不能翻过来吃,据说不吉祥,因为饼有正反面之分,正确的吃法是用大饼蘸着锡伯族辣酱或者包裹着锡伯族小菜吃,很是美味。
  锡伯人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作“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女子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锡伯族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等。
  锡伯族同胞能歌善舞,特别喜欢跳“贝伦舞”。“贝伦舞”主要模仿生活、生产姿势,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双阿克苏儿的贝伦舞,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很像西班牙女郎跳的踢踏舞。锡伯人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常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音。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社交网站测谎器  社交网站虽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但也是传播谣言的“温床”。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正在研制一种为社交网站设置的测谎器,以甄别网络传言。该系统将会对网上的留帖进行分析,看它传播的信息是否是真实的。信息来源将被分类,如来自新闻媒体、记者、专家、目击者、普通人或是来自自动生成社交网站留帖的人工智能程序,以评估它们的权威性。测谎系统还将检查网络账户的历史和背景,以鉴别它是否只是为了散布谣言而创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王宝强亲子鉴定基因相似率为2%~8%?  流言:前不久,知名演员王宝强离婚案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有媒体爆料称:“经北京第二医院证实,王宝强于2016年5月对两个孩子做过亲子鉴定,DNA相似度竟然只有2%~8%。根
扦插茉莉,得到的都算小克隆,因此不管多少代都蜕不了光亮的叶子和浓香的花。这一切正应验了孟德尔爷爷的话,形态由基因决定。可细看,不管园艺工人如何精密调控培植条件,小茉莉一定出落得高矮胖瘦参差不齐。难道基因就是以这样的误差水平来“决定”形态?    除了基因还有什么    不光你会为此而困惑,科学家也陷入迷惑中。上世纪末基因组计划轰轰烈烈地展开,随着DNA序列变得越来越明晰,人们傻了眼,生命的秘密,远
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动物也是有语言的,不过它们的语言不像我们这样复杂,它们只能表达出危险、安全、高兴、愤怒等简单的意思。最新的研究表明,与人类有较亲关系的猴子可以发出5种元音,比其他动物的语言更复杂。但是,猴子为何不会像人那样说话呢?  动物也有语言  此前,人们知道许多动物都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逐渐演变成为动物之间交流的信号——动物语言。例如蟋蟀能利用
婚后五年,在某网络公司上班的高野干男和毫不卖座的漫画家妻子小晴过着平静的生活。干男为人认真努力,习惯每天早上做便当,按照不同日期搭配便当的奶酪和领带。但是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干男看似平静的内心渐渐失衡,他甚至一度企图自杀,经问诊才发现自己已经患了抑郁症。为了让丈夫尽快恢复健康,小晴以离婚相要挟迫使干男辞职休养。失去了生活来源,这对夫妇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们也在相互扶持的道路上获得了久违
大脑对生物体的作用不言而喻。可是,却有一些动物,如海绵则成功地“摆脱”了大脑,或者说,无脑可能正是它们能够生存至今的关键。尽管海绵不会思索生命的意义或者起源这样的哲学命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的生存能力超过我们人类。  祖先或有神经细胞  海绵这个神奇的家族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之久,利用多孔身体吸取海床上的营养物质存活。海绵没有大脑,甚至没有任何神经细胞。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弗兰克·希尔斯
龙兴古镇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东南部,占据着极佳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便是东部的出口要道、湖广填四川的必经之地。龙兴有赋:“龙阁飞檐藏龙宫,灵兴八方迎豪客。帝王神功盖世情,笑看今朝后人忆。小桥流水烟雨蒙,回头一望叹今生。石板古街贵人映,闲时小镇别样情。”无论是“贵人映”,还是“后人忆”,昔日的旱码头,今朝冷清的小镇,时光都早已在这里停滞。漫步在龙兴,古镇的一什一物都能让人置身于旧时光里,自在恬然,忘了今
100多年前的中国,清廷腐败没落、百姓民不聊生,面对着挣扎在苦难边缘的劳苦大众,革命志士秋瑾借诗抒怀,悲怆地发出了“同胞苦,同胞之苦苦如苦黄连。鞭笞同胞同犬马,民贼自待若神仙。烟膏有捐酒有捐,房捐铺捐无不全。袜履之微皆取捐,一草一木不宽便。我今必必必兴师,扫荡毒雾见青天”的疾呼。在这首《同胞苦》的诗歌中,秋瑾开篇就用苦黄连来形容当时民众所遭受的苦难,足见黄连之苦非同一般。  深入人心苦文化  黄连
最近几年,在材料领域兴起了一个新贵族——它摸起来很软,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又变得很硬,正是由于这种优越的“防护特性”,使这款材料在运动保护、车辆外壳制造等领域展现出了极佳的应用前景。有没有觉得这种“吃软不吃硬”的特性科技感十足?这个材料新贵族还有个炫酷的名字——D3O材料。  D3O材料  D3O材料是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外觀是橙红色,捏起来很柔软,和橡皮泥类似,但它能有效地防御突然的外力撞击。比
“灯光球场”是在人类发明电灯以后出现的新型比赛场馆,在电灯没有诞生以前,古人是如何建设“灯光球场”的?世界最早的“灯光球场”出现于公元10世纪初的唐代,在李柷(唐哀帝)当皇帝的天佑二年(905),时为宣州观察使的杨渥就在“灯光球场”上打球。杨渥是唐末重臣、淮南王杨行密之子,他从小就是位超级球迷,长大后酷爱打马球。从《资治通鉴》所记来看,杨渥解决球场照明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球场四周放置蜡烛,但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