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末清初,社会变动异常激烈,政治黑暗到了极点。清初文人是幸运又是悲哀的,激烈的社会动荡给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但是政治黑暗让文人又不能去随意创作。李澄中就出生在明末清初,满怀抱负,但又不能实现自己愿望。李澄中通过《古槐歌颂》隐忍隐晦的表达了自己心态。
关键词:政治黑暗;文字狱;心态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诸城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曾在九仙山隐居。从小聪颖过人,19岁补诸生。1642年(祟祯十五年),清兵屠掠诸城时幸免于难。清王朝建立后,屡试不第,但他所作试贴和诗文倍受曾任明朝高级官员,降清后又是显达人物周亮工、施愚山的赏识。是有名的文学家。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清廷开设博学鸿儒科,取50人,李澄中钦取二等16名,皇上降旨“俱以翰林用”,授翰林院检查,充明史纂修官。其奋笔侃侃无所避,曾被皇上召赴瀛台泛舟。诗赋称旨。大学士梁清标让其作文章,他立就千言,得高度赞扬。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出典云南乡试正考官,清廉却贿。后寻迁侍读。第二年,列直求学政,因遭嫉贤妒能者的流言排挤,改调部曹,于是拒赴任告老还乡。
李澄中出游四方,历时3载。在九仙山隐居期间,与张衍、张侗等相友善,同辟卧象,结茆山中,其作刻印成集。著有《卧象山房诗集》3卷,附录2卷,《日云村集》8卷刊行于世。另有诗集17卷,《赋集》1卷,《民斋笔记》8卷,明史稿4册,遗稿经后人编定刊刻有《象山房文集》4卷,《诗集》7卷。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明末清初,社会变动异常激烈,政治黑暗到了极点。一方面体现在,满族骑兵血腥屠杀,崇祯十五年(l642),诸城遭清兵洗劫,清兵屠城之惨状,时人多有记载。李澄中《白云村文集·与李辉岩使君》中曾总写其惨状云:“东省被灾:惨,惟诸为甚。”张侗《其楼文集·卞氏传》又具体写道:“壮者毙锋:,髦稚累累填于壑。”民众摧难者不可胜计。丁耀亢《出劫纪略·航海出劫始末》甚至记载被清兵洗劫之后的诸城是:“县无官,:无人,野无农,村巷无驴马牛羊。”又据康熙《诸城县志》统计,崇祯十五年,该县尚有人口四万余,至壬午、甲申兵火之后,则不足一万了。即以丁耀亢而言,崇祯十五年的“壬午之难”,其胞弟摧心、侄大谷“皆殉难”,长兄虹野父子亦“皆被创”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文字狱上。清初文字狱以思想言论就将大批的文人学士送上断头台,这对文化无异于最残酷的杀戮。自清初顺治四年(1647)始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历经140余年,大大小小的文字狱数不胜数。顺治四年(1647)的僧函可私史案是满族入主中原实施的第一起文字狱。而真正宣告清统治者大肆实行文化恐怖政策是康熙元年(1662)《庄氏私史亲》和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
社会现实决定着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清初文人没被统治者的屠刀吓到,虽不再采取开始时的激烈武力反抗,但能够隐忍,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反抗,大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也是清初文字狱盛行的原因之一。
二、古槐歌中的心态
诸城博物馆放鹤园《古槐歌石刻》,高36.6厘米、宽52.5厘米、厚9厘米。正面刻“古槐不知年,虬根响灵籁,记得张氏移家时,槐花初发团云盖。三百年来人代改,老槐一叶飘烟海。昨夜风雨折顶枯,繁枝秃干如青须,槐乎槐乎,亦不生,亦不死,春色斜连古诸烟,秋陰半落葛坡水,今年为尔筑槐亭,亭中一醉天冥冥,天冥冥,叶凿凿,南柯太守卧未起。”跋云:“张氏古槐堂,渭清先生作歌识之。又七年,予过鹤亭,蓬海昆仲命书之石,时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夏六月也,云峭杨涵识”。石刻背面下端刻张衍菊花,题跋:“闲写黄花思话古,鹤亭如笠雁声初。蓬海”;上端刻“东航先生小像及传记,张侗题在明末清初之际,李澄中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哭天抢地、隐居不出,到关注民生、献计献策,再到厌倦战争,感激帝王的心路历程。这种心态转变过程,既与清前期历代皇帝高压、怀柔和宣扬臣节的措施有关,也是出于个人对幸福安定生活的渴望和保存文化的需要。
李澄中在《古槐颂》中描述了古槐的三百多年繁荣生长,敌不过昨夜风雨的摧残,最终繁枝秃干如青须,不死不生。明朝将近三百的时间,被清军摧枯拉朽般的结束,这正是暗示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变化中作者在“亭中一醉天冥冥,天冥冥,叶凿凿”,结合李澄中生活的社会现实,不难看出,繁华已逝,个人报国无门,唯有一醉的心理变化跃然呈现。在《古槐颂》中末尾提到“南柯太守卧未起”,极端体现了个人心态,其中所隐含的易代之痛,也不难体会。
针对明清易代的社会现实,经过清初文人激烈反抗阶段,到了康熙中期,文人的言论及行为,几经波折,已经很难看到过激的言论了,多数人开始醉心于考经证史,从而造就出清初的另类文化。到乾嘉时期,考证考据学盛极一时。
参考文献:
[1]张兵:《清初山左遗民诗群的分布态势与创作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38卷第3期
[2]丁耀亢《出劫纪略·乱后忍侮叹》(明史资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清)宫懋让等修《诸城县志·丁豸佳传》(乾隆二十九年)成文出版社,1976年
作者简介:袁传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历史学硕士,2009年7月在诸城市博物馆工作,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博物馆业务和田野考古工作。参加过多次重要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
关键词:政治黑暗;文字狱;心态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诸城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曾在九仙山隐居。从小聪颖过人,19岁补诸生。1642年(祟祯十五年),清兵屠掠诸城时幸免于难。清王朝建立后,屡试不第,但他所作试贴和诗文倍受曾任明朝高级官员,降清后又是显达人物周亮工、施愚山的赏识。是有名的文学家。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清廷开设博学鸿儒科,取50人,李澄中钦取二等16名,皇上降旨“俱以翰林用”,授翰林院检查,充明史纂修官。其奋笔侃侃无所避,曾被皇上召赴瀛台泛舟。诗赋称旨。大学士梁清标让其作文章,他立就千言,得高度赞扬。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出典云南乡试正考官,清廉却贿。后寻迁侍读。第二年,列直求学政,因遭嫉贤妒能者的流言排挤,改调部曹,于是拒赴任告老还乡。
李澄中出游四方,历时3载。在九仙山隐居期间,与张衍、张侗等相友善,同辟卧象,结茆山中,其作刻印成集。著有《卧象山房诗集》3卷,附录2卷,《日云村集》8卷刊行于世。另有诗集17卷,《赋集》1卷,《民斋笔记》8卷,明史稿4册,遗稿经后人编定刊刻有《象山房文集》4卷,《诗集》7卷。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明末清初,社会变动异常激烈,政治黑暗到了极点。一方面体现在,满族骑兵血腥屠杀,崇祯十五年(l642),诸城遭清兵洗劫,清兵屠城之惨状,时人多有记载。李澄中《白云村文集·与李辉岩使君》中曾总写其惨状云:“东省被灾:惨,惟诸为甚。”张侗《其楼文集·卞氏传》又具体写道:“壮者毙锋:,髦稚累累填于壑。”民众摧难者不可胜计。丁耀亢《出劫纪略·航海出劫始末》甚至记载被清兵洗劫之后的诸城是:“县无官,:无人,野无农,村巷无驴马牛羊。”又据康熙《诸城县志》统计,崇祯十五年,该县尚有人口四万余,至壬午、甲申兵火之后,则不足一万了。即以丁耀亢而言,崇祯十五年的“壬午之难”,其胞弟摧心、侄大谷“皆殉难”,长兄虹野父子亦“皆被创”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文字狱上。清初文字狱以思想言论就将大批的文人学士送上断头台,这对文化无异于最残酷的杀戮。自清初顺治四年(1647)始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历经140余年,大大小小的文字狱数不胜数。顺治四年(1647)的僧函可私史案是满族入主中原实施的第一起文字狱。而真正宣告清统治者大肆实行文化恐怖政策是康熙元年(1662)《庄氏私史亲》和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
社会现实决定着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清初文人没被统治者的屠刀吓到,虽不再采取开始时的激烈武力反抗,但能够隐忍,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反抗,大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也是清初文字狱盛行的原因之一。
二、古槐歌中的心态
诸城博物馆放鹤园《古槐歌石刻》,高36.6厘米、宽52.5厘米、厚9厘米。正面刻“古槐不知年,虬根响灵籁,记得张氏移家时,槐花初发团云盖。三百年来人代改,老槐一叶飘烟海。昨夜风雨折顶枯,繁枝秃干如青须,槐乎槐乎,亦不生,亦不死,春色斜连古诸烟,秋陰半落葛坡水,今年为尔筑槐亭,亭中一醉天冥冥,天冥冥,叶凿凿,南柯太守卧未起。”跋云:“张氏古槐堂,渭清先生作歌识之。又七年,予过鹤亭,蓬海昆仲命书之石,时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夏六月也,云峭杨涵识”。石刻背面下端刻张衍菊花,题跋:“闲写黄花思话古,鹤亭如笠雁声初。蓬海”;上端刻“东航先生小像及传记,张侗题在明末清初之际,李澄中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哭天抢地、隐居不出,到关注民生、献计献策,再到厌倦战争,感激帝王的心路历程。这种心态转变过程,既与清前期历代皇帝高压、怀柔和宣扬臣节的措施有关,也是出于个人对幸福安定生活的渴望和保存文化的需要。
李澄中在《古槐颂》中描述了古槐的三百多年繁荣生长,敌不过昨夜风雨的摧残,最终繁枝秃干如青须,不死不生。明朝将近三百的时间,被清军摧枯拉朽般的结束,这正是暗示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变化中作者在“亭中一醉天冥冥,天冥冥,叶凿凿”,结合李澄中生活的社会现实,不难看出,繁华已逝,个人报国无门,唯有一醉的心理变化跃然呈现。在《古槐颂》中末尾提到“南柯太守卧未起”,极端体现了个人心态,其中所隐含的易代之痛,也不难体会。
针对明清易代的社会现实,经过清初文人激烈反抗阶段,到了康熙中期,文人的言论及行为,几经波折,已经很难看到过激的言论了,多数人开始醉心于考经证史,从而造就出清初的另类文化。到乾嘉时期,考证考据学盛极一时。
参考文献:
[1]张兵:《清初山左遗民诗群的分布态势与创作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38卷第3期
[2]丁耀亢《出劫纪略·乱后忍侮叹》(明史资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清)宫懋让等修《诸城县志·丁豸佳传》(乾隆二十九年)成文出版社,1976年
作者简介:袁传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历史学硕士,2009年7月在诸城市博物馆工作,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博物馆业务和田野考古工作。参加过多次重要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