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远走他乡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我的家乡不由自主献出了自己。
  村子里鸡鸣狗叫,羊们朝着天空咩叫,牛站在村口不动,风卷着尘土四处飞扬。??
  一村的人不停地从滚落的废墟里翻捡着生怕丢失的东西,他们的胳肢窝、衣兜、手里揣满了尘土裹挟的物什,一根没了把儿的火铲,一缕打结成球的毛线,一枚没了釉的纽扣……
  顷刻间,六十多年的岁月被连根拨起,像一截沙土混凝的路碑,被抛弃倒在时光的路上。
  那天早上,家乡如我衣衫褴褛小脚的娘,头发凌乱,矜持乖张,两手翻卷衣襟,站在阴冷的风里。一幕朝阳斑驳地照在她打满补丁的身上。她的身边是一头头小猪,还有刚刚出窝不懂人情世故乱走的小鸡。多少次,我试图把这个情景用蹩脚的文字描摹下来,企图告诉那些衣食无虞、无所事事的人们,生活里曾经还有过这样不堪但又不能或缺的情景,最终还是搁浅。最想说的话老是陷入无语哽噎抑或欲言又止。
  那天的太阳面无表情,怔怔地看着眼前的一切。阳光温润如初,一寸一寸映照着家乡,像我温婉的母爱。就是在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阳光是有颜色的,有青铜的光辉,是光阴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把我正在凋敝的村庄镀得金属般光亮,过往行人的眼睛被刺得无法睁开。这一特别的景致被一双我看不到的冥冥之中的眼睛摄取并深藏。我的耳畔逶迤起历史久远的回响,如马蹄声声,纷繁而迷乱,那是一条不息的河流汹涌的跫音,从来处来,往去处去。而那一缕阳光,对于现实意义的家乡,是最后的一缕,是最后的惊鸿一瞥。那金属般的堂皇,是我家乡最后的堂皇。我不知道村里的后嗣有谁还记着她最后的羸弱,说到底所有的事物都将是幻象,这便是究竟。我的忧伤如秋风般浩荡。
  ?
  夜幕降临,我的记忆像犁的倔强犁在这片虚空之上,迟迟不能抽出。这里曾经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马嘶牛哞,绿草荡漾。这里曾经是孩子的天堂,人类的原乡。搬迁,说到底就是在割舍与眷恋中冲突纠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那屋后的榆柳,堂前的桃李,深巷中的狗吠,桑树上的鸡鸣。没有尘杂的庭院,虚室里的余闲,一刹那成了过往。在城市与乡村里晃荡的这二十多个年头,游走把我自己不断撕裂不停剥离,我的疼痛是无法言说的疼痛。我一次次问儿子老家何方,也是在问自己。当生机勃发、活色生香的家沦为一个没有温度没有质感的符号,这种沦陷比死还要残忍!那是月亮不在天上,星星不在夜空的不堪。当一切没了依托,剩下的就是漫无边际的虚无,虚无里浩荡着忧伤。是深深的坠落,是无底的塌陷。
  依稀中,我看见我的乡亲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慢慢走来,他们搂着鞭杆,驾着马车,捅着衣袖,吸溜着因寒冷和忙碌不听话的鼻涕。他们赶着他们的猪羊,猪羊也赶着他们;日子赶着他们,他们追赶着日子,亘古如斯。从耒耜,到犁;从人耕,到牛耕,日子漫长而旷远。我的先人,没有劳动的号子,有的只是气喘吁吁和挥汗如雨。从茹毛饮血,从刀耕火种,逶迤出一个坚强而勤劳的民族。浸入漫长的想象我无法自拔,追溯这一路的蜿蜒曲折,一路的浩浩汤汤,一路长歌当哭。他们,我们的祖先,顶着日月寒暑,贫穷、疾病、灾难、瘟疫、死亡,如影随形。许多时候,他们形同蝼蚁,匍匐爬行。他们的朴素、纯真和卑微一次次让我悲欣交集,泪落如雨。
  老李大是家乡的一介草民,他的木讷与渺小,仿佛是没有过的存在。老李大的窑自从老李大死后一直空着。一扇柴门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不知去向,破窑就像老李大没了牙齿凹陷空洞的口腔,空虚漆黑。村里的人都在觊觎老李大的柴门,道德的门槛经不起贫穷的跨越,胆大的人还是先下了手。孩子们不可多得有了个捉迷藏的好地方,有月亮的夜晚,月光会仁慈地照进一方光亮。贫乏的童年就多了一抹迷离的光影。害怕阳光暴晒的暧昧躲在里面纳凉,乡村的爱情蹑手蹑脚。窑里出现了耗子、蝙蝠、蚂蟥,出现了人和动物的粪便。耗子在窜,蝙蝠在飞,蚂蟥嗡嗡。老李大的房子被推倒像老李大的被死亡,轻巧而简单,不经推就倒了,像老李大不小心栽了个跟头。或许,再卑微的生命总想给人留个念想吧,废墟中涌现出一顶破旧的毡帽,像一件事情的线索浮出了水面,人们一下子思想起这顶帽子的瘪塌和油光,想起它在村子里行走的样子,一颠,一颠;慢慢晃近,又慢慢晃远,像湖面上漂移的帆影。日落西山,这顶帽子晃在一面土炕上,与老李大并排在了一起,不同的只是高矮,类似的是颜色和状态。倚着帽子的还有一只十二岁的黄猫,眼神呆滞,混浊而灰黄。猫毛粗壮,黯然无光。老李大的脚步接近家门,老黄猫就长长喵一声,老李大赶紧放下掖在胳肢窝里的柴禾,把老黄猫抱在怀里,不停用长满胡须的腮帮,摩挲猫的双颊。半天才肯放下。老黄猫会慢慢爬在锅台,眯缝起眼,瞅着老李大做饭洗锅,然后,喵着钻进老李大汗味浓重的被窝,和老李大不分你我打起各自的鼾。老黄猫年轻的时候喵声清脆温婉,如歌似咏,一声连着一声,充满热切的期待。岁月不饶人也不饶猫,猫和老李大相互陪伴着都在慢慢变老。猫声懒洋无力,如老人的低咳,不变的是那份不老的亲切和深沉的期待。老李大一生未娶,神情木讷,整日捅着衣袖,勾一只破箩头,手里操一只粪叉,淌着两筒鼻涕,眼睛瞅着地上的牛粪;时长了,抬起捅着的衣袖,在鼻子下轻轻一拉,衣袖上就多出一道道亮来。老李大的袖口黑汪汪的亮。老李大没事儿的时候就捡粪,院子里的牛粪堆成一座浑圆的山,村里人戏谑老李大说牛粪堆像女人的一只奶奶。老李大鼻音很重地回答,牲口!哪有这样说女人的!村里谁家没烧的了就来装,老李大捅着的衣袖往前一伸示意随便装。老李大随老李二从河南逃荒来,老李二有家室,盖了房子,村子里过去放粮食的破窑就成了老李大的栖身之所。老李大没坐过班车,没戴过手表,没看过电视。老李大不会做复杂的饭,就会烙饼、熬糊糊两样,一年不变样。村里办事宴,老李大一定是挑水的,这样的日子老李大的嘴角会明显的泛光,不说话的他不停地咂嘴,仿佛要说什么。一见面前是个女人,老李大就像耗子见了猫,赶紧绕开了。 暑假,我和老李大在麦地里下过夜,麦子刚割过,麦捆码在地里,一排一排的。下夜,就是守着麦地,防止人的偷盗和牲畜对小麦的祸害。大人下一夜能挣7分工,孩子能挣5分工。下夜要一夜在地里守着。老李大说话我听不懂,再加上语速快,我只能看着他的眼神和动作行事。我学着他把两摞码在一起的小麦捆砌成能容一个人躺着的麦捆屋。捅着衣袖的老李大,汲着鼻涕,无言地帮我砌房子。房子很快落成,我和老李大的房子面对面,躺在里面暖和而舒展。我瞅着他笑,他也瞅着我笑,我们不说话。夜深了,潮气慢慢从地面泛起,麦捆泛潮,湿气开始侵入身体。老李大就捅着袖,在地里绕着麦垛来回走,我跟在他的身后来回走。夜很静,能听得见他和我脚步的嗒嗒,沉稳与快捷的不同嗒嗒。地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嘹亮悠长。月光下,村庄影影绰绰,像夜的庄稼,婆娑晃动。天上有几颗星。夜凉如水,空气中流淌的是麦香。我不知道老李大和我是什么时候睡着的。曙色朦胧,我们还是被冻醒了。我和老李大捅着衣袖,沿着麦田边的小路回到了村里,他走在前我走在后。快到村口,我们碰到了那個时候还年轻的老黄猫。黄猫不停照着老李大喵,猫须上有水的亮光。老李大弯身抱起猫,我看见他的手背上落下两只猫的爪印,像两朵新开的梅花。   村子倒下了,留在村子里的只剩下两口吃水井和一颗老榆树,水井一口在村南,一口在村北。喧响的辘轳提起的一个一个清凉清亮的黎明都已过去。我的乡亲们从井里吊出一个接一个的落日和月亮,他们的水桶里浸泡过调皮的星星。井是一棵大树,枝杈是一条一条通往家里的小路,家是井的叶子,家乡因井根深叶茂。一路来去的颠簸,一路的欢声笑语。水桶挑在肩,不误扯开嗓子拉拉家长开几句带荤的玩笑骂骂娘。五尺井台演绎出数不清的故事,光棍陈给寡妇秀担了两年水,把秀担回了自己家。张三喝醉酒打老婆,老婆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一招想起了跳井。张三老婆终于有一天跳了下去,张三从此再没沾酒,没事儿的时候一个人坐在井台边吸几袋烟,井台上就留下一堆烟灰。老榆树立在村子的中央,几年前遭遇雷劈,树冠被劈掉了一半,依然春青夏绿。村子没有了,鸟也迁徙了,榆树上的鸟巢也空了。老榆树是村子里娃们的好去处,摘榆钱钱,用弹弓打树上的鸟,爬树。老榆树想不起树上树下有过多少童年。两口井原来在房子的遮挡下从未见过面,听着对面辘轳的声响,想象对方跟自己相近的模样,过着平静如水的日子。如今,阻挡没有了,却相对无言。没有了声音,旷世般的宁静。辘轳不再响了,两口井闲置在那里,一任时光的苔藓从井里斑驳而起。狂风大作的日子里,落井而下的石头偶尔会把井水的平静打破,习惯了平静的水会泪流满面,心潮汹涌。老榆树斜立着那里,像一位遗老,守望着日出日落,扯起半树的阴凉,葱郁或者飘零。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踢踏的足音把村子最后的时光拖拉得空洞而漫长。牛走在他们的前面,羊走在他们的前面,猪和鸡走在他们的前面,我的乡亲们走在它们和时间的后面。突突的四轮车、牛车、马车、驴车,竭尽全力拉着多年积累下的家产,一大一小盛水腌菜的瓮,纸糊的面盆,吃剩的半袋米面;刚喂的小猪,新养的雏猫。针线还插在上面纳了一半的鞋底。祖辈四代的相框,煤油灯盘,铜烟嘴的长杆烟袋,耧犁锄镰。农家的家什简陋而丰盈,丰富到拉杂,一个小小的车厢就可以拉运起一个朴素的农业社会,一个小小的车厢就可以拉运起中国农业社会几千年的变迁。几十年的一个旧村庄就是抽了几十年的一袋旱烟,如今要到一个新的地方接着抽,日子串着,地方变了,滋味也随着变。整村搬迁,人类在不停地迁徙,逶迤绵长,车队,人,禽兽,后面跟着的是风,风中翻卷的是枯枝败草。
  大地如初,从未有过的安静。只有两口井一棵老榆树,守望着这片曾经生动的土地,它们走不了。没有人会知道此时的土地会作何感想,沧海桑田,从最初的宁静回到喧闹后的宁静,像一锅滾烫的开水,从最初的冷水回到最后的凉水。
  空间抑或物理意义上的家乡从此不复存在了,我无泪而哭。那天傍晚,我还在木然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怔怔看着我灰头土脸的乡亲,不知该对他们说些什么。乡亲们还在不停地刨捡着什么,一条还能搭羊棚的檩子,几条长短不齐的椽子,一只马灯,两只破旧的毡靴。捡完了自家的再去捡别人家的。一只缺腿小木凳,一只歪把煤铲,都会带给他们欣喜。那天的黄昏毫无遮拦,倾泻一地的忧伤。夜里月光直逼,没了婉约曲折,直截了当。
  我在生活过二十多年的土地上转悠到了半夜。村子彻底安静了下来,连声响都一点不剩都被搬走了,天地间无比空旷。我的心悬在半空,没了着落,甚至多了份少有的恐慌。那个活色生香、形象生动的世界刹那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月光下,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看自己浅浅的脚印被松软的废墟不断掩埋。我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呼吸,还有蝉鸣、虫叫,月亮滑翔和星星眨眼的声音。那天,我听到了平时不曾听到被很久忽略了的声音。岁月深处,一种铿锵的无名声音,由远而近。像小时候张铁匠打马掌的声音,没有节律,但又有着不成秩序的秩序,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不断的锤打,溅下一地的琐屑。
  一扇扇飘散油漆的朱红大门仪容整齐,新的家园鳞次栉比,队列整齐。白墙朱瓦,朱红的大门,砖铺的院落,水泥台阶。自来水,太阳能,有线电视,无绳电话。一切都变了,乡亲们像末代皇帝晕头转向,懵懂走进了新时代。过去曾经艳羡的城里人的生活如今成了现实,我的乡亲不明所以、蹑手蹑脚走进了陌生的家门。狗照着高墙突奔狂吠;猪低头沿着院墙根转了一圈儿又一圈儿,用嘴拱起一泼一泼的新土;猫叫春的声音没有回应,无望而凄惶。我在想,明早鸡会不会准时照常打鸣,把我的乡亲叫醒?狗会不会在临睡前,把属于它们的絮语像往常悠闲拉完?猫的情怀会不会多少有点着落?
  那些家乡,似乎成为一片废墟。废墟上歪着半截泥瓮,破损的农具,套牲口的笼头,破罐,油腻的鞋帽。几条流浪狗路过这里,一只狗叨着一只破败的靴子,夹着尾巴向村南逃跑,另外几条狗穷追不舍,腾起一路的轻烟。路,向村外延伸,仓皇无措,旷世的无聊,那些曾经的脚印和零乱的人声黯然落下。
  ??
  2004年的夏天,北方的田地里一派繁忙。我的家乡在这个年份沦陷。那天,我累累若丧家之犬离开了家乡,趁着夜色未央,逃回了一个叫做百灵庙的地方。小镇街头没有鸡鸣狗叫,一个还未关门的歌厅正在播放歌曲《老鼠爱大米》。
  这个诞生于1947年的村庄,比新中国年长了两岁。几位耄耋老人说,这片土地最早是谁开垦的他们记不得了,不是走西口的后人,就是从内蒙古乌兰察布清水河的逃荒者。他们不是姓李便是姓张,是弟兄二人,手提打狗棍,胳肢窝夹着粗瓷大碗,昼夜兼程,来到了传说中的后草地。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一眼望不到边;草木旺盛,牛走在草丛里,听见草动看不到牛。哥畅快撒了一泡尿,说,就这里哇!弟也撒了一泼尿回答,就这儿!依着一道土梁,坐北向南,撅起屁股,弯下腰,用打狗棍掏出一间方方正正的屋子。屋顶上捅一个孔,炊烟升起,人间的烟火从此在這片处女地飘升开来。
  这个村子叫二楞滩,是蒙语的谐音,意为花的原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其他文献
黄昏  直到落日铺陈的台阶  收拢视野。  直到被高估的山峰  延伸到咆哮声平静的海滨。  直到芦花的簇拥  举着他们细碎的嗓子。  直到篝火的灰烬  被隐藏的星辰所点燃。  直到这夜色的无垠  白驹般移过交谈的间隙。  古石板桥头  像是当年的明月,依然荡漾  在这河道的波心。耳垂边的夕光  仿佛一座湮没于地底的桥,我们  听到,那些走动的脚步  封闭于那些屋檐和老人的张望里  我们能够从河水的
期刊
起初,大树长在一个遥远的山洼里。大概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了。  它听上一辈树说,如果风调雨顺,十年就能成材。凭记忆,大树觉得有生以来还行,没旱过也没涝过。它努力地向上,争取早日成材。  一天,树林里来了三个人,他们说要找几棵漂亮的树,运进城,做风景树。大树不知道什么是风景树,做了风景树能算成材吗?  这三个人围着树林走了一圈又一圈,似乎很认真的样子。大树紧张死了,它既怕被选中,又怕选不中。树上的小鸟
期刊
《佐贺的超级阿嬷》里,外婆说:“人到死的时候,得到的幸福只要是五十一比四十九,就算赢了。”  1  五姨十几岁的时候,是姥姥家最勤快的姑娘,家里家外都帮着姥姥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看着相册里20岁的五姨,白皙的皮肤,五官清秀,乌黑油亮的头发,梳着两条大辫子,被长长的睫毛装饰得眼睛像月光星辰一样明亮。  那一年,22岁的五姨和五姨夫经媒人介绍结婚了。  那时他们所在的村子掩映在碧绿的树影里,高高的屋
期刊
上  这座小岛位于某国东南方向的一片海洋区域,小岛呈圆形。岛上满是一些热带的植被,粗壮且茂密。靠近小岛外侧边缘处耸立着一块儿巨石,巨石很高。在人们意识到这座小岛时,这块儿巨石便成了小岛的标志,之后小岛有了它的名字——克莱尔。  二战时期,D、T两股政治势力争斗多年,直到D在陆地建国,初期局势依旧相当混乱。T失势,逃逸至太平洋东部的瓦格群岛建立自己的流亡政府,但这场争斗远未结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期刊
宁明后来跟我说,那时候他整天跟在法国老头儿皮勾后面,形影不离。皮勾是法国专家组领头儿,长得像已故总统篷皮杜,大块头,络腮胡子,只是个子没那么高,宁明成了他的拐杖。建厂指挥部专门为法国人在荒山僻岭建了外宾招待所,对外封闭,设施高档,至今仍被称作“法国宾馆”。不过刚进厂那阵子,宁明住的宿舍就惨了。报到那天,他被带到一排粗大油管下的工棚——用毛竹、芦席搭建,冷风飕飕,屋顶盖的是薄薄的油毡,墙旮旯还残留着
期刊
一件晾在窗外的衣裳  母亲的一件晾在窗外的衣裳  卷起风  如一面旗  飘扬着某种信仰  那是件女儿给买的精致的衣裳  总有半个身子在别处行走  母亲把衣服晾晒出来  午后的云影  把它们收走  衣服上  还滴答乡村的清澈  一件衣裳  清洗晾干后  压进箱底  似把岁月收藏  母亲舍不得经常穿  她像一只鸟  守着自己的鸟蛋  希望能孵化出点什么  晾衣绳空了  那些旧日子  还在飘荡  干净的
期刊
太平洋传  天空在上,大地东倾  一些执着的水,离开巴颜喀拉大雪山  以黄河的名义  一路向东  在山东,经过我门前的时候  就像一个老朋友  似乎停了停  走吧,走吧,不必回头  多少家国情怀,其实就是一场大水  这个夏天,我刚刚来到美国西海岸,就又遇到了  那些水,已是太平洋的  一部分  荒原上  帐篷内,测量工程师陆诗文以膝盖为支架  启动手提计算机  帐篷外,驾驶员老韩补卡车轮胎  风的
期刊
约定  几盏灯  把大漠渲染成城市  眼睛里  相同的路  不同的景  在广漠土地  楼大可不必站成高耸  骆驼  大可不必划定区域  零星的人  心情沉淀成沙粒  你不必苦苦追寻  那一方绿草如茵  你不必鲜花盛开  争奇斗艳  来吧,与洪荒拥抱  三千年的守望  只为等候你的到来  我来了  在这个沙尘肆虐的帐篷  风赤裸裸掠过  像对我一次次的刮痧和洗礼  日出  居延海的天  用水洗过  
期刊
田老蔫,本姓田,不知其名,老蔫是他的外号,是说他不爱说话,性格懦弱,内向,不善交际,属于三脚踹不出屁来的主儿。这样一个老实人,后来的变化却导致了悲催的后果。四十年前,田老蔫直到离开小街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仍然是一个靠租房住的房客。  小街最早拆除的房子是马家大院,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城市第一批修建新楼的四十年前。  马家大院不是平房,是前后带院的两座二层老楼。主人姓马,楼下一层六间都是他们家的房子
期刊
我  我那个时候心情非常差,原本几个交情还算不错的朋友,已经有意疏远我了。我一开始并没发觉,等知道也恶心到了。那是一个下午,常在一起吃喝玩乐的兄弟接到我电话之后,说家里来了亲戚,我随口问了句什么亲戚,倒把他问住了。而昨天的借口是送孩子到夜间的辅导班,前一天是公司加班。我还记得再前一天喝酒是我请的,他都答应下次做东了,也就没有下次了。  还有一个不能自己出去潇洒的原因是,我的钱不多了。  我掐了烟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