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如何及时获取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以使有效地矫正、调控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课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的课题。语文教学是一种饱含情感的互动过程,语言文字是师生之间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实效
教师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学生正处于获取信息的状态。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學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处于有效状态,以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双向交流过程的建立,都应通过各种有效信息反馈来评估。
一、在学生的学习情绪中获取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了解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的状态,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走进课堂的一刹那,学生的精神面貌是衡量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的典型标志。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在进入教学内容之前就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譬如,炎热的夏季,学生的体力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显得萎靡。面对这一情况,如果教师视而不见,执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接纳程度将会大打折扣,教学的效益也会相对低下。如果教师能用鲜活的话题同学生进行课前谈话,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人格的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中获取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朗读、答问、质疑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这也是教师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并不少见,是造成语文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尤为重要。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信息,及时“亡羊补牢”
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其二是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经过某一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不足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这一渠道,获取信息,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课堂教学过程中留下的不足。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特别强调堂内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都安排到课外去了(尤其是高年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就从及时获取课堂信息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课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但他们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还往往要待到作业批改后。因反馈信息来得迟,补缺就不能及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自然就打折扣了。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老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而教师本身也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呢!
反之,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做到当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查漏补缺;对个别差生加强指导;对带有共性的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上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避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在与学生交流中获取信息,做到教学相长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应,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是好的。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半截蜡烛》后问:“老师,我真不信蜡烛即使熄灭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就会有生命危险吗?”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展开交流,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知识讲解给学生听,使学生认识“白色恐怖”下的人民的心情和从事地下工作人员的危险性,以及这伙德国军官的敏锐性和残酷性。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上讲述德国鬼子的残忍,学生不能从理性上把握课文中“伯诺德一家”在关键时刻的惊恐神色和课文复杂的心理描写。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尚未能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不是大有裨益吗?
其实,但凡成功的教育者,必有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予以储存,为我所用。注重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特征,真正做到让课堂围绕学生,让课堂涌动师生的生命旋律,从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实效
教师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学生正处于获取信息的状态。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學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处于有效状态,以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双向交流过程的建立,都应通过各种有效信息反馈来评估。
一、在学生的学习情绪中获取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了解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的状态,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走进课堂的一刹那,学生的精神面貌是衡量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的典型标志。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在进入教学内容之前就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譬如,炎热的夏季,学生的体力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显得萎靡。面对这一情况,如果教师视而不见,执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接纳程度将会大打折扣,教学的效益也会相对低下。如果教师能用鲜活的话题同学生进行课前谈话,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人格的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中获取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朗读、答问、质疑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这也是教师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并不少见,是造成语文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尤为重要。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信息,及时“亡羊补牢”
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其二是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经过某一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不足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这一渠道,获取信息,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课堂教学过程中留下的不足。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特别强调堂内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都安排到课外去了(尤其是高年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就从及时获取课堂信息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课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但他们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还往往要待到作业批改后。因反馈信息来得迟,补缺就不能及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自然就打折扣了。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老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而教师本身也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呢!
反之,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做到当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查漏补缺;对个别差生加强指导;对带有共性的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上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避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在与学生交流中获取信息,做到教学相长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应,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是好的。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半截蜡烛》后问:“老师,我真不信蜡烛即使熄灭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就会有生命危险吗?”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展开交流,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知识讲解给学生听,使学生认识“白色恐怖”下的人民的心情和从事地下工作人员的危险性,以及这伙德国军官的敏锐性和残酷性。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上讲述德国鬼子的残忍,学生不能从理性上把握课文中“伯诺德一家”在关键时刻的惊恐神色和课文复杂的心理描写。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尚未能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不是大有裨益吗?
其实,但凡成功的教育者,必有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予以储存,为我所用。注重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特征,真正做到让课堂围绕学生,让课堂涌动师生的生命旋律,从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