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人“睦邻”的传统美德;“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一个浅显的谚语,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筷子,看似平淡无奇的两根小木头,却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情感和智慧,也蕴含着很多亚洲国家的共同饮食文化。
但是,现如今的人们,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筷子呢?
中国的筷子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至今仍未追溯到源头。不过,关于筷子的来历,民间倒是有3种说法。
一是传说姜子牙因慵懒,爱钓鱼,其夫人马氏心生怨恨,在一锅肉里投毒,想毒害姜子牙。就在姜子牙准备吃时,有只小鸟连续3次阻止,他心里觉得不对劲,就追着小鸟来到山里。小鸟告诉他原因,并让他用自己脚踩的竹子做餐具吃饭。姜子牙带回竹子,做成了两根筷子,结果夹肉时筷子变成了黑色。姜子牙这才发现了端倪,免遭毒害,从此筷子的使用就传开了。
另一个传说是商纣王平时生活奢侈,一日三餐对下人要求都很苛刻,用餐时不能烫也不能凉。有次用餐,下人端上来的肉食有点烫,这时他的妃子急忙用发簪挑起肉,吹凉后再送到纣王嘴里。于是人们纷纷效仿,也就有了筷子。
第三个传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一次野外用餐时食物太烫,因情况紧急,没时间等凉了再吃,大禹灵机一动,随手折了两根树技夹起来吃,因为既方便又实用,众人也纷纷学他。从此筷子也就传开了。
有史书记载,筷子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韩非子·喻老》中有一段“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叙述,“箸”便是筷子。商代末期君主纣穷奢极欲,把象牙锯下来做筷子,大臣箕子为国家的兴亡而忧心忡忡。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双象牙筷子。
其实,最初,筷子并不叫筷子,而叫箸。因渔民长年在船上,“箸”与“住”谐音,有停止不前的意思,便改“箸”为“筷”,寓意一帆风顺、不断前行。
据中国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馆长蓝翔介绍,最原始的筷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且不规则,直至商纣王时代,筷子粗细长短才统一起来。此外远古时期,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时期出现象牙筷、玉筷。春秋战国时期,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时期,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金筷相继登台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起源于唐代的銀筷。因为金筷被皇家所垄断,富豪权贵便求其次,开始热衷于用银筷,而且自唐代以来,银筷一直备受青睐。传说银筷能验毒,只要跟有毒的食物如毒菌、河豚或毒药接触一下,银白色就会变黑,由此可保障进食安全。
后来,质料各异的筷子更是名目繁多,其中有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而在清代最热门的是鸟木筷。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章里,刘姥姥用不来滑溜溜的象牙筷,王熙凤便给她换上了乌木三镶箸——一种大众化的乌木筷。
从“箸”到“筷”,3000多年的传承中,无关何种身份使用,也不管什么质料制成,中国的筷子是有大讲究的。
首先,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另外,它的形状是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体现了做人要把握方圆的道理。
手持筷子时,食指、拇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朴素理解。
筷子是两根,却称为“一双”,这里面有着阴阳和太极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而两根同时使用也就是阴阳结合,象征着完美无缺……一双筷子,见证了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哲学,成为沟通千古智慧的桥梁,到了今天,筷子更是成为人们维系情感的“纽带”。
正如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通过几个场景故事,展现了筷子与中国人之间关乎传承、亲情、礼节的故事。
一双筷子,轻轻点在孩童的嘴上,是爷爷对孙子味觉的启迪,更是源自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摆动的筷子,大手握着小手,是妈妈对儿女的传承,更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按下的筷子,对视的双眼,是父亲对儿子的教导,是文明的传递,更是家庭团聚的欢乐:让长辈先动筷,这是最基本的礼仪;搅动的筷子,忙碌的身影,是母亲对游子的关爱,是人间的至情;细短的筷子,轻声笑语,是夫妻间的相守;添双筷子,多一副笑容,是邻居间的和睦,更是与邻为伴的优良传统;每次年夜饭,我们还多拿出来一双筷子放在桌上,留给家里去世的长辈,代表我们希望还能和去世的亲人再聚一堂,享受合家欢乐……
一双筷子,承载了启迪、传承、明礼、思念、睦邻、守望和感恩,流淌着生活的各种滋味。它早巳成为中国的符号。
筷子,看似平淡无奇的两根小木头,却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情感和智慧,也蕴含着很多亚洲国家的共同饮食文化。
但是,现如今的人们,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筷子呢?
中国的筷子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至今仍未追溯到源头。不过,关于筷子的来历,民间倒是有3种说法。
一是传说姜子牙因慵懒,爱钓鱼,其夫人马氏心生怨恨,在一锅肉里投毒,想毒害姜子牙。就在姜子牙准备吃时,有只小鸟连续3次阻止,他心里觉得不对劲,就追着小鸟来到山里。小鸟告诉他原因,并让他用自己脚踩的竹子做餐具吃饭。姜子牙带回竹子,做成了两根筷子,结果夹肉时筷子变成了黑色。姜子牙这才发现了端倪,免遭毒害,从此筷子的使用就传开了。
另一个传说是商纣王平时生活奢侈,一日三餐对下人要求都很苛刻,用餐时不能烫也不能凉。有次用餐,下人端上来的肉食有点烫,这时他的妃子急忙用发簪挑起肉,吹凉后再送到纣王嘴里。于是人们纷纷效仿,也就有了筷子。
第三个传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一次野外用餐时食物太烫,因情况紧急,没时间等凉了再吃,大禹灵机一动,随手折了两根树技夹起来吃,因为既方便又实用,众人也纷纷学他。从此筷子也就传开了。
有史书记载,筷子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韩非子·喻老》中有一段“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叙述,“箸”便是筷子。商代末期君主纣穷奢极欲,把象牙锯下来做筷子,大臣箕子为国家的兴亡而忧心忡忡。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双象牙筷子。
其实,最初,筷子并不叫筷子,而叫箸。因渔民长年在船上,“箸”与“住”谐音,有停止不前的意思,便改“箸”为“筷”,寓意一帆风顺、不断前行。
据中国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馆长蓝翔介绍,最原始的筷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且不规则,直至商纣王时代,筷子粗细长短才统一起来。此外远古时期,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时期出现象牙筷、玉筷。春秋战国时期,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时期,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金筷相继登台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起源于唐代的銀筷。因为金筷被皇家所垄断,富豪权贵便求其次,开始热衷于用银筷,而且自唐代以来,银筷一直备受青睐。传说银筷能验毒,只要跟有毒的食物如毒菌、河豚或毒药接触一下,银白色就会变黑,由此可保障进食安全。
后来,质料各异的筷子更是名目繁多,其中有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而在清代最热门的是鸟木筷。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章里,刘姥姥用不来滑溜溜的象牙筷,王熙凤便给她换上了乌木三镶箸——一种大众化的乌木筷。
从“箸”到“筷”,3000多年的传承中,无关何种身份使用,也不管什么质料制成,中国的筷子是有大讲究的。
首先,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另外,它的形状是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体现了做人要把握方圆的道理。
手持筷子时,食指、拇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朴素理解。
筷子是两根,却称为“一双”,这里面有着阴阳和太极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而两根同时使用也就是阴阳结合,象征着完美无缺……一双筷子,见证了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哲学,成为沟通千古智慧的桥梁,到了今天,筷子更是成为人们维系情感的“纽带”。
正如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通过几个场景故事,展现了筷子与中国人之间关乎传承、亲情、礼节的故事。
一双筷子,轻轻点在孩童的嘴上,是爷爷对孙子味觉的启迪,更是源自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摆动的筷子,大手握着小手,是妈妈对儿女的传承,更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按下的筷子,对视的双眼,是父亲对儿子的教导,是文明的传递,更是家庭团聚的欢乐:让长辈先动筷,这是最基本的礼仪;搅动的筷子,忙碌的身影,是母亲对游子的关爱,是人间的至情;细短的筷子,轻声笑语,是夫妻间的相守;添双筷子,多一副笑容,是邻居间的和睦,更是与邻为伴的优良传统;每次年夜饭,我们还多拿出来一双筷子放在桌上,留给家里去世的长辈,代表我们希望还能和去世的亲人再聚一堂,享受合家欢乐……
一双筷子,承载了启迪、传承、明礼、思念、睦邻、守望和感恩,流淌着生活的各种滋味。它早巳成为中国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