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不同栽培密度情况下,稀播稀插对水稻生长进程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单位面积基本苗数,即增加密度能增加株高;插秧密度30cm×13.3cm(1棵/穴)的营养生长期比插秧密度30cm×20cm(1棵/穴)和30cm×27.6cm(2棵/穴)的营养生长期缩短5d左右,有利于提前成熟,但会增加无效分蘖;插秧密度30cm×26.7cm(2棵/穴)产量最高。
关键词:水稻;稀播稀插;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08
水稻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吉林省水稻生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全省各地在种植适宜本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前提下,采用不同栽培模式以实现水稻的增产增收。本试验是降低每亩用种量,对比采用水稻生产上常用的3种不同栽培密度,通过稀播稀插来实现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吉林省中晚熟粳型水稻品种“通粳888”,供试土壤为白浆型水稻土。
1.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种不同插秧密度分别为:30cm×13.3cm(1棵/穴)、30cm×20cm(1棵/穴)和30cm×26.7cm(2棵/穴),每种密度3次重复,小区面积30.4m2。
播种前用比重为1.13盐水选出成熟饱满的种子,浸种消毒、催芽。4月13日进行旱育苗,按2000粒/m2(约50g/m2)播种。5月29日移栽到大田,按试验设计插秧;6月5日~7月20日进行田间调查;9月28日收获、取样测产,风干后进行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插秧密度株高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1可见,6月5日,插秧密度30cm×20cm株高最高,为30.4cm;6月30日,插秧密度30cm×20cm株高低于另外2种插秧密度;6月5日~30日期间,3种密度的株高增长量为34.4cm(30cm×13.3cm)>34.0cm (30cm×26.7cm)>29.7cm (30cm×20cm);7月20日,插秧密度30cm×13.3cm的株高达到89.2cm,分别高出30cm×20cm和30cm×27.6cm2种插秧密度4.4cm和2.4cm,株高增长量为60.3cm(30cm×13.3cm)>59.3cm(30cm×26.7cm)>54.4cm(30cm×20cm)由此可见,增加单位面积基本苗数有利于增加株高。
2.2 不同插秧密度茎数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2可见,插秧密度30cm×26.7cm(2棵/穴)的穴茎数和有效穗数均最高,但未达到插秧密度30cm×13.3cm处理的2倍。从茎数增长动态看,插秧密度30cm×13.3cm处理的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分别在7月5日和6月25日~6月30日,另外2种密度均在7月10日和6月30日~7月5日。从无效分蘖看,4.0(30cm×13.3)>3.5(30cm×26.7cm)>3.0(30cm×20cm)。插秧密度30cm×26.7cm 和30cm×20cm处理在6月25日以后,迅速进入分蘖高峰期。
2.3 不同插秧密度叶龄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3可见,7月20日,插秧密度30cm×20cm的叶龄最大,为15.4片,插秧密度30cm×13.3cm叶龄最小,为14.9片。6月25日之前,3种插秧密度叶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但从6月25日开始,插秧密度30cm×20cm处理叶龄增长幅度最大,到7月20日叶龄增长了8.2片,分别比插秧密度30cm×26.7cm 和插秧密度30cm×13.3cm2种处理多0.1片叶和0.6片叶。
2.4 不同插秧密度产量性状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插秧密度30cm×13.3cm和30cm×26.7cm2种处理的株高最高,均超过120cm,但穗长均低于插秧密度30cm×20cm。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看,426.7(30cm×13.3cm)>404.4(30cm×20cm)>395.8(30cm×26.7cm)。穗实粒数最高的是插秧密度30cm×26.7cm处理,为124.1粒,分别高出插秧密度30cm×13.3cm和30cm×20cm2个处理4.0粒和8.5粒。插秧密度30cm×20cm处理的千粒重最高(25.9g);30cm×26.7cm(25.4g)次之,最低为30cm×13.3cm(23.8g)。插秧密度30cm×26.7cm处理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2400.0kg和10761.2kg,其次是插秧密度30cm×20cm和30cm×13.3cm,3种插秧密度的公顷产量均超过10200.0kg。
3 结论与讨论
3.1 插秧密度
30cm×13.3cm(1棵/穴)和30cm×26.7cm(2棵/穴)在单位面积上苗数一致,株高均超过120cm,说明增加单位面积的基本苗数能增加株高,同时也会增加抗倒伏能力较差品种的倒伏风险。
3.2 通过对有效分蘖终止期和叶龄指数的分析
插秧密度30cm×13.3cm(1棵/穴)处理的营养生长期比另外2种密度的营养生长期缩短5d左右,有利于提前成熟;提高单位面积的基本苗数,会增加植株的无效分蘖。
3.3 通粳888在插秧密度30cm×26.7cm(2棵/穴)的情况下产量最高
在这种栽培条件下,每平方米的穗数虽然最少,与同等单位面积苗数的30cm×13.3cm(1棵/穴)相比少30.9穗/m2,但却保证了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产量。
参考文献
[1]严光彬,李彦利,许哲鹤等.北方粳稻“三早”超稀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李炯道,王克文.水稻超稀植研究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0(4):14-16.
[3]王成瑷,王伯伦等.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4):318-322.
[4]金学泳,菜承一等.水稻高产栽培密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3):9-11.
关键词:水稻;稀播稀插;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08
水稻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吉林省水稻生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全省各地在种植适宜本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前提下,采用不同栽培模式以实现水稻的增产增收。本试验是降低每亩用种量,对比采用水稻生产上常用的3种不同栽培密度,通过稀播稀插来实现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吉林省中晚熟粳型水稻品种“通粳888”,供试土壤为白浆型水稻土。
1.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种不同插秧密度分别为:30cm×13.3cm(1棵/穴)、30cm×20cm(1棵/穴)和30cm×26.7cm(2棵/穴),每种密度3次重复,小区面积30.4m2。
播种前用比重为1.13盐水选出成熟饱满的种子,浸种消毒、催芽。4月13日进行旱育苗,按2000粒/m2(约50g/m2)播种。5月29日移栽到大田,按试验设计插秧;6月5日~7月20日进行田间调查;9月28日收获、取样测产,风干后进行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插秧密度株高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1可见,6月5日,插秧密度30cm×20cm株高最高,为30.4cm;6月30日,插秧密度30cm×20cm株高低于另外2种插秧密度;6月5日~30日期间,3种密度的株高增长量为34.4cm(30cm×13.3cm)>34.0cm (30cm×26.7cm)>29.7cm (30cm×20cm);7月20日,插秧密度30cm×13.3cm的株高达到89.2cm,分别高出30cm×20cm和30cm×27.6cm2种插秧密度4.4cm和2.4cm,株高增长量为60.3cm(30cm×13.3cm)>59.3cm(30cm×26.7cm)>54.4cm(30cm×20cm)由此可见,增加单位面积基本苗数有利于增加株高。
2.2 不同插秧密度茎数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2可见,插秧密度30cm×26.7cm(2棵/穴)的穴茎数和有效穗数均最高,但未达到插秧密度30cm×13.3cm处理的2倍。从茎数增长动态看,插秧密度30cm×13.3cm处理的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分别在7月5日和6月25日~6月30日,另外2种密度均在7月10日和6月30日~7月5日。从无效分蘖看,4.0(30cm×13.3)>3.5(30cm×26.7cm)>3.0(30cm×20cm)。插秧密度30cm×26.7cm 和30cm×20cm处理在6月25日以后,迅速进入分蘖高峰期。
2.3 不同插秧密度叶龄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3可见,7月20日,插秧密度30cm×20cm的叶龄最大,为15.4片,插秧密度30cm×13.3cm叶龄最小,为14.9片。6月25日之前,3种插秧密度叶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但从6月25日开始,插秧密度30cm×20cm处理叶龄增长幅度最大,到7月20日叶龄增长了8.2片,分别比插秧密度30cm×26.7cm 和插秧密度30cm×13.3cm2种处理多0.1片叶和0.6片叶。
2.4 不同插秧密度产量性状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插秧密度30cm×13.3cm和30cm×26.7cm2种处理的株高最高,均超过120cm,但穗长均低于插秧密度30cm×20cm。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看,426.7(30cm×13.3cm)>404.4(30cm×20cm)>395.8(30cm×26.7cm)。穗实粒数最高的是插秧密度30cm×26.7cm处理,为124.1粒,分别高出插秧密度30cm×13.3cm和30cm×20cm2个处理4.0粒和8.5粒。插秧密度30cm×20cm处理的千粒重最高(25.9g);30cm×26.7cm(25.4g)次之,最低为30cm×13.3cm(23.8g)。插秧密度30cm×26.7cm处理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2400.0kg和10761.2kg,其次是插秧密度30cm×20cm和30cm×13.3cm,3种插秧密度的公顷产量均超过10200.0kg。
3 结论与讨论
3.1 插秧密度
30cm×13.3cm(1棵/穴)和30cm×26.7cm(2棵/穴)在单位面积上苗数一致,株高均超过120cm,说明增加单位面积的基本苗数能增加株高,同时也会增加抗倒伏能力较差品种的倒伏风险。
3.2 通过对有效分蘖终止期和叶龄指数的分析
插秧密度30cm×13.3cm(1棵/穴)处理的营养生长期比另外2种密度的营养生长期缩短5d左右,有利于提前成熟;提高单位面积的基本苗数,会增加植株的无效分蘖。
3.3 通粳888在插秧密度30cm×26.7cm(2棵/穴)的情况下产量最高
在这种栽培条件下,每平方米的穗数虽然最少,与同等单位面积苗数的30cm×13.3cm(1棵/穴)相比少30.9穗/m2,但却保证了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产量。
参考文献
[1]严光彬,李彦利,许哲鹤等.北方粳稻“三早”超稀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李炯道,王克文.水稻超稀植研究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0(4):14-16.
[3]王成瑷,王伯伦等.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4):318-322.
[4]金学泳,菜承一等.水稻高产栽培密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