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及深刻的理论内涵。由于前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多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有些地方成为了土地的、政绩的城镇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一)土地的城镇化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比值为1.05,相较于全球的1.95仍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有着明显的差距。虽然许多土地被划分进市区,但是大量人口却没有成为城市市民,人口的缺失导致了许多新城还未建成就已经成为了空城。2000年-2011年,我国城镇建成面积增长了76.4%,而人口的城镇化为50%,两者相差约20%。同时,“土地财政”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许多地方政府只顾享受城镇化带来的巨大收益,却不愿意负担城镇化所应承担的成本,无形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
(二)政绩和商业的城镇化
目前的城镇化发展,各地政府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为了响应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许多省份都开始努力提高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俨然成了各省份间的竞赛。各地都在蔓延着极其严重的人为造城风气,许多地区盲目扩大城区面积等问题尤为显著,许多城镇人口甚至比不上建筑物数量。
(三)常住人口远远大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
2012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为52.57%,和户籍人口仅为35.3%,两者相差17.27%。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而他们的下一代未能在教育、就业、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同步享受。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日益严重。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隐患。
二、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行
政府与国企仍主宰着现阶段的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足。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没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权,更不具备出租、抵押、转让土地权利。加之部分农村的自治制度不够完善,因此许多土地产权都是由农村干部来掌控;2.虽然我国的商品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仍是十分欠缺,因此城镇化建设中使用生产要素有着极强的政府干预色彩。
(二)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缺乏持续性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拉到力量大多来源于出口与投资,没有足够的内生动力,也没有形成投资、需求与出口三者协调拉动的经济结构,尤其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内需拉动型发展仍是十分的欠缺。而观察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如果依靠投资来进行驱动,则极易出现消费与投资失衡的现象,再加上如果出现外需不稳,那么这个国家必将出现产能过剩等经济危机。
(三)国民经济结构有所不足
近年来,政府高层已经逐渐认识到现有经济结构的不足,因此每年年底都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反复提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方针。可是在实际执行现实经济政策时,地方政府更偏重于“保增长”的方式,“转方式”“调结构”方针的效果较差,造成极大的经济下行风险。现阶段,我国的第二产业虽然规模极大,但产能不强,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持,难以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现代化与规模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潜在劳动力有待成为城镇人口。
三、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是互促共进的
(一)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载体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内需,建立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基础,它通过不断延伸的国内市场,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增长的需求,主要有外延式与内涵式两种。其中外延式增长指的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的消费数量大幅上升,增加了有关产品的需求;而内涵式增长指的是随着人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其购买欲望与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增加了有关产品的需求。
而新型城镇化拉到内需主要体现在:1.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固定资产,尤其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等消费都会明显增长,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新型城镇化会促进产业及消费的升级,因此产生较大的市场需求。城镇化带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提高了人民的消费层次。
(二)新型城镇化加速了有关领域的改革
新型城鎮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城镇化,因此必然会加速有关领域的改革。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目标是将城镇化率提升至80%,并以此目标提出了有关户籍、土地、城市群等多个方面的建设路径。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影响利益格局,新型城镇化也可以推动改革,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会不断创新制度,调整现有制度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仍有着较大的空间。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有关领域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化,拉动我国市场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继承.新型城镇化推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云南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09:65-71.
[2]高群媛.我国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5.
(作者单位:高天跃 华侨大学应用经济学 铜仁学院;秦邦媛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一)土地的城镇化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比值为1.05,相较于全球的1.95仍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有着明显的差距。虽然许多土地被划分进市区,但是大量人口却没有成为城市市民,人口的缺失导致了许多新城还未建成就已经成为了空城。2000年-2011年,我国城镇建成面积增长了76.4%,而人口的城镇化为50%,两者相差约20%。同时,“土地财政”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许多地方政府只顾享受城镇化带来的巨大收益,却不愿意负担城镇化所应承担的成本,无形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
(二)政绩和商业的城镇化
目前的城镇化发展,各地政府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为了响应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许多省份都开始努力提高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俨然成了各省份间的竞赛。各地都在蔓延着极其严重的人为造城风气,许多地区盲目扩大城区面积等问题尤为显著,许多城镇人口甚至比不上建筑物数量。
(三)常住人口远远大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
2012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为52.57%,和户籍人口仅为35.3%,两者相差17.27%。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而他们的下一代未能在教育、就业、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同步享受。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日益严重。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隐患。
二、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行
政府与国企仍主宰着现阶段的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足。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没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权,更不具备出租、抵押、转让土地权利。加之部分农村的自治制度不够完善,因此许多土地产权都是由农村干部来掌控;2.虽然我国的商品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仍是十分欠缺,因此城镇化建设中使用生产要素有着极强的政府干预色彩。
(二)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缺乏持续性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拉到力量大多来源于出口与投资,没有足够的内生动力,也没有形成投资、需求与出口三者协调拉动的经济结构,尤其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内需拉动型发展仍是十分的欠缺。而观察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如果依靠投资来进行驱动,则极易出现消费与投资失衡的现象,再加上如果出现外需不稳,那么这个国家必将出现产能过剩等经济危机。
(三)国民经济结构有所不足
近年来,政府高层已经逐渐认识到现有经济结构的不足,因此每年年底都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反复提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方针。可是在实际执行现实经济政策时,地方政府更偏重于“保增长”的方式,“转方式”“调结构”方针的效果较差,造成极大的经济下行风险。现阶段,我国的第二产业虽然规模极大,但产能不强,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持,难以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现代化与规模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潜在劳动力有待成为城镇人口。
三、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是互促共进的
(一)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载体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内需,建立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基础,它通过不断延伸的国内市场,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增长的需求,主要有外延式与内涵式两种。其中外延式增长指的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的消费数量大幅上升,增加了有关产品的需求;而内涵式增长指的是随着人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其购买欲望与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增加了有关产品的需求。
而新型城镇化拉到内需主要体现在:1.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固定资产,尤其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等消费都会明显增长,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新型城镇化会促进产业及消费的升级,因此产生较大的市场需求。城镇化带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提高了人民的消费层次。
(二)新型城镇化加速了有关领域的改革
新型城鎮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城镇化,因此必然会加速有关领域的改革。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目标是将城镇化率提升至80%,并以此目标提出了有关户籍、土地、城市群等多个方面的建设路径。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影响利益格局,新型城镇化也可以推动改革,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会不断创新制度,调整现有制度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仍有着较大的空间。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有关领域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化,拉动我国市场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继承.新型城镇化推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云南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09:65-71.
[2]高群媛.我国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5.
(作者单位:高天跃 华侨大学应用经济学 铜仁学院;秦邦媛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