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只有五岁,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悄悄告诉我:“阿姨,你知道苹果里藏着星星吗?”我茫然不知,孩子用一把他还不该使用的小刀当着我的面切开,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不是从苹果的上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是横向拦腰切下去。这样的想法,不少人一定认为错了。但当宝宝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的面前时,我被其中从未看到的美丽图案感动了。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我忽然间闪过一丝领悟,或许这就是一种创造力。许多人一辈子吃了多少苹果,都是规规矩矩地纵向切开的,那么他们将不能欣赏其中深藏的星星图案的巨大魅力。当我看到宝宝充满灵气的目光时,我被震撼了。或许创造精神就是这横切的苹果所显现的星星光芒。
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允许孩子对一切已成习惯的事产生怀疑;允许孩子突破常规、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这是培养孩子确立创新意识的前提。由于孩子认识水平较低,生活经验有限,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教师的训练和培养,因而教师更要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跳出单一学科的小圈子,善于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嫁接,联系现实问题,设计能力型问题情境,从而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自身的创造言行将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具有重创新意识的孩子,教师必须先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一、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自由人”
1.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头脑。解放头脑,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解放思想,这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它把教师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而目前,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很好发挥,需要的就是这一类教师。
2.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双手。我们家长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而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而现在的教师更要经常以爱迪生、瓦特等发明家成长的实例来告诫自己。真正把自己的双手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3.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嘴。孩子有问题就勇于向别人请教,从问题的解答中,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发展了思维理解能力。记得陶行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4.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眼睛。 我们需要敲碎了有色眼镜去看事实,做到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发现真正的问题,并认真思考,使思维活跃,发展其创造力。
5.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空间。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教师通过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之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之三百六十行学习,为发展创造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6.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创新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美籍犹太人凯乐博士对日本人的高节奏工作就不以为然,他说:“一个人成天在街上奔走,或整天忙于做某一件事……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供他去思考,怎么会有新的创见?”因此,教师摆脱了“超负荷工作制”,每天都用一段时间去进行思考、探索,以求得创新的构想。
二、教师确立创新意识后观念的八大改变
1.由“智出于天”转变为“智出于学”。对每个正常孩子,教师决不能简单地说谁聪明、谁不聪明,更不能以为“智出于天”。比如一个演杂技的孩子,只是因为他早早地接受了专门训练,比别的孩子多发展了一些技能,而不能就此说他比同年龄的孩子聪明多少。唯有“智出于学,导学成才”,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取的创新教育观念。
2.由仓库填压转变为开发潜能。传统教育认为脑子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压仓库。人脑吸收知识绝非是简单堆砌,而是特定知识结构的组合与激活。创新意识坚持把孩子看成能动的各有个性发展的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坚信孩子个个富有创新潜能。
3.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孩子发展中心。创新意识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孩子主體地位、弘扬孩子主体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它力求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温暖的学习氛围,建立双向互动、共享信任的师生关系。
4.由唯诺则优转变为敢为人先。创新意识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从小锻炼起,不袭陈言,不落俗套,敢创则喜,敢新则优。
5.由唯书唯上转变为知行统一。创新意识既重知更重行,强调知行统一。读书要思辨,教学要反思,探求新思想,解决新问题。
6.由竖子难教转变为孺子可教。创新教育坚持认为孺子可教,贵在信任。关注孩子心灵、走进孩子心灵、抚爱孩子心灵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
7.由死教硬背转变为活教活学。创新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倡导知识学习重在四个知道: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请教谁”的知识。
8.由划一标准转变为发展个性。创新教育强调教育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发挥孩子主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开发孩子的个性潜能优势,引导孩子找到自身潜能中的“含金矿脉”,促进孩子个性不断和谐发展。
三、结语
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择业立场,这对在主体可以进行自主择业的今天尤其珍贵。它促使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否看到教师职业给人带来的内在尊严?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水平?这些问题,必将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孩子教师,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在未来,孩子完全有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其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获得更新和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允许孩子对一切已成习惯的事产生怀疑;允许孩子突破常规、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这是培养孩子确立创新意识的前提。由于孩子认识水平较低,生活经验有限,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教师的训练和培养,因而教师更要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跳出单一学科的小圈子,善于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嫁接,联系现实问题,设计能力型问题情境,从而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自身的创造言行将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具有重创新意识的孩子,教师必须先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一、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自由人”
1.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头脑。解放头脑,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解放思想,这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它把教师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而目前,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很好发挥,需要的就是这一类教师。
2.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双手。我们家长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而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而现在的教师更要经常以爱迪生、瓦特等发明家成长的实例来告诫自己。真正把自己的双手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3.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嘴。孩子有问题就勇于向别人请教,从问题的解答中,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发展了思维理解能力。记得陶行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4.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眼睛。 我们需要敲碎了有色眼镜去看事实,做到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发现真正的问题,并认真思考,使思维活跃,发展其创造力。
5.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空间。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教师通过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之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之三百六十行学习,为发展创造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6.创新意识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创新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美籍犹太人凯乐博士对日本人的高节奏工作就不以为然,他说:“一个人成天在街上奔走,或整天忙于做某一件事……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供他去思考,怎么会有新的创见?”因此,教师摆脱了“超负荷工作制”,每天都用一段时间去进行思考、探索,以求得创新的构想。
二、教师确立创新意识后观念的八大改变
1.由“智出于天”转变为“智出于学”。对每个正常孩子,教师决不能简单地说谁聪明、谁不聪明,更不能以为“智出于天”。比如一个演杂技的孩子,只是因为他早早地接受了专门训练,比别的孩子多发展了一些技能,而不能就此说他比同年龄的孩子聪明多少。唯有“智出于学,导学成才”,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取的创新教育观念。
2.由仓库填压转变为开发潜能。传统教育认为脑子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压仓库。人脑吸收知识绝非是简单堆砌,而是特定知识结构的组合与激活。创新意识坚持把孩子看成能动的各有个性发展的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坚信孩子个个富有创新潜能。
3.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孩子发展中心。创新意识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孩子主體地位、弘扬孩子主体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它力求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温暖的学习氛围,建立双向互动、共享信任的师生关系。
4.由唯诺则优转变为敢为人先。创新意识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从小锻炼起,不袭陈言,不落俗套,敢创则喜,敢新则优。
5.由唯书唯上转变为知行统一。创新意识既重知更重行,强调知行统一。读书要思辨,教学要反思,探求新思想,解决新问题。
6.由竖子难教转变为孺子可教。创新教育坚持认为孺子可教,贵在信任。关注孩子心灵、走进孩子心灵、抚爱孩子心灵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
7.由死教硬背转变为活教活学。创新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倡导知识学习重在四个知道: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请教谁”的知识。
8.由划一标准转变为发展个性。创新教育强调教育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发挥孩子主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开发孩子的个性潜能优势,引导孩子找到自身潜能中的“含金矿脉”,促进孩子个性不断和谐发展。
三、结语
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择业立场,这对在主体可以进行自主择业的今天尤其珍贵。它促使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否看到教师职业给人带来的内在尊严?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水平?这些问题,必将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孩子教师,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在未来,孩子完全有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其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获得更新和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