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习中,在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同时,特别是在这以后,还需要一个巩固的阶段。巩固知识的过程,就是通过记忆把感知和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即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学习过程的这一阶段,核心的智力因素是记忆。
关键词:数学记忆的过程和分类 遗忘 应用
一、数学记忆的过程和分类
数学记忆是学生对感知过或思考过的数学知识在头脑中的反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新知识输入原数学认知结构以后,新知识和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原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扩大,形成了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但是,这种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在新知识输入时新的意义一出现就告知结束的,这种相互作用还在继续进行,这种继续进行的相互作用就是数学记忆的心理机制。
数学记忆有一个“记”和“忆”的过程。“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再现。所以,数学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阶段。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阶段是识别和记住数学知识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反复感知和理解的过程。识记阶段也是新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原数学认知结构相互联系、获得新的意义的阶段。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的过程。保持阶段就是将已经识记的知识在头脑中保存和巩固下来,保持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保持所获取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新获得的联系和意义并非是机械的、固定不变的。在新知识与原数学认知结构的继续相互作用下,它们不仅被保存下来,而且会更加趋于稳定,更有条理性。保持是信息的储存和继续编码的过程。再认和再现阶段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将保持下来的知识和经验恢复起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恢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恢复新获得的意义。所谓再认,就是学习过的知识经验再现。机械记忆的能力与学生的数学能力关系不大,数学上的成就很少依赖于对大量事实、数学公式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依靠某种联系,很容易再认和再现。理解记忆能力与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往往采用理解记忆。
二、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出现错误的再认和再现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
在数学学习中,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在识记阶段导致遗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中有关数学知识经验本身不巩固、不清晰,或者根本没有适当的知识经验;那么这样学得的知识,一开始就是含糊的,极易遗忘;保持阶段,如果没有及时强化和复习,新知识与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就会脱离,从而失去所获知识的意义,迅速导致遗忘。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边学边忘,那将一无所有,只能永远处于无知的状态。因此,人们提出了与遗忘作斗争的口号。其实,不能笼统地突出与遗忘作斗争的口号,就是说不要奢求记住所有的东西,因为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需要牢记那些必要的知识,忘掉那些不必要记住的知识,这样有所取舍,才能巩固记忆。知识必须加工和组织,简化和减少遗忘负担,才能有效地保持认知结构。在有意义的遗忘过程中,人的认识简化符合经济原则,是以遗忘知识的具体细节为代价的。也就是说,有意义的遗忘不完全是一个消极过程,它的积极的一面是简化了的知识,提高了知识的概括性和通用性。所谓同遗忘作斗争,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实际上是同那种导致知识真正损失的遗忘作斗争。
三、记忆规律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记忆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若要记得,必先懂得”,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是为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凡是学生囫囵吞枣地记住的知识,不久就会忘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则往往记得比较牢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定要理解所学的内容,使其达到理解的记忆水平。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使数学结论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对象,而且要使形成这些结论的思想和方法也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对象。
1.系统记忆法。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计划地将各类知识及时整理,使其组织化、结构化、逻辑化,形成一个系统,就便于记忆。经验表明,系统的材料更便于把知识组成“块”,不仅能减轻记忆量,而且容易长久记忆。
例如,学生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形知识时,感到公式很多,难以记忆。但是,这些公式是以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我们可以将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推导线索系统整理,列成表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
2.形象记忆法。在数学学习中,要使抽象的数学结论与直观建立联系。由于直观形象在记忆中一般比较清晰稳定,通过它容易记住抽象的数学结论。
3.概括记忆法。在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公式、法则在结构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抓住这些规律和特点加以概括,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帮助记忆。
记忆的方法很多,比如分类讨论、对比记忆、重点记忆等,对于某些无意义的材料,我们还可以人为地附加一些意义,以帮助记忆。好的记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利条件,根据遗忘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复习,以减少遗忘。
关键词:数学记忆的过程和分类 遗忘 应用
一、数学记忆的过程和分类
数学记忆是学生对感知过或思考过的数学知识在头脑中的反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新知识输入原数学认知结构以后,新知识和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原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扩大,形成了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但是,这种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在新知识输入时新的意义一出现就告知结束的,这种相互作用还在继续进行,这种继续进行的相互作用就是数学记忆的心理机制。
数学记忆有一个“记”和“忆”的过程。“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再现。所以,数学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阶段。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阶段是识别和记住数学知识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反复感知和理解的过程。识记阶段也是新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原数学认知结构相互联系、获得新的意义的阶段。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的过程。保持阶段就是将已经识记的知识在头脑中保存和巩固下来,保持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保持所获取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新获得的联系和意义并非是机械的、固定不变的。在新知识与原数学认知结构的继续相互作用下,它们不仅被保存下来,而且会更加趋于稳定,更有条理性。保持是信息的储存和继续编码的过程。再认和再现阶段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将保持下来的知识和经验恢复起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恢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恢复新获得的意义。所谓再认,就是学习过的知识经验再现。机械记忆的能力与学生的数学能力关系不大,数学上的成就很少依赖于对大量事实、数学公式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依靠某种联系,很容易再认和再现。理解记忆能力与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往往采用理解记忆。
二、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出现错误的再认和再现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
在数学学习中,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在识记阶段导致遗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中有关数学知识经验本身不巩固、不清晰,或者根本没有适当的知识经验;那么这样学得的知识,一开始就是含糊的,极易遗忘;保持阶段,如果没有及时强化和复习,新知识与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就会脱离,从而失去所获知识的意义,迅速导致遗忘。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边学边忘,那将一无所有,只能永远处于无知的状态。因此,人们提出了与遗忘作斗争的口号。其实,不能笼统地突出与遗忘作斗争的口号,就是说不要奢求记住所有的东西,因为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需要牢记那些必要的知识,忘掉那些不必要记住的知识,这样有所取舍,才能巩固记忆。知识必须加工和组织,简化和减少遗忘负担,才能有效地保持认知结构。在有意义的遗忘过程中,人的认识简化符合经济原则,是以遗忘知识的具体细节为代价的。也就是说,有意义的遗忘不完全是一个消极过程,它的积极的一面是简化了的知识,提高了知识的概括性和通用性。所谓同遗忘作斗争,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实际上是同那种导致知识真正损失的遗忘作斗争。
三、记忆规律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记忆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若要记得,必先懂得”,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是为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凡是学生囫囵吞枣地记住的知识,不久就会忘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则往往记得比较牢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定要理解所学的内容,使其达到理解的记忆水平。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使数学结论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对象,而且要使形成这些结论的思想和方法也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对象。
1.系统记忆法。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计划地将各类知识及时整理,使其组织化、结构化、逻辑化,形成一个系统,就便于记忆。经验表明,系统的材料更便于把知识组成“块”,不仅能减轻记忆量,而且容易长久记忆。
例如,学生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形知识时,感到公式很多,难以记忆。但是,这些公式是以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我们可以将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推导线索系统整理,列成表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
2.形象记忆法。在数学学习中,要使抽象的数学结论与直观建立联系。由于直观形象在记忆中一般比较清晰稳定,通过它容易记住抽象的数学结论。
3.概括记忆法。在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公式、法则在结构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抓住这些规律和特点加以概括,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帮助记忆。
记忆的方法很多,比如分类讨论、对比记忆、重点记忆等,对于某些无意义的材料,我们还可以人为地附加一些意义,以帮助记忆。好的记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利条件,根据遗忘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复习,以减少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