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性为师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本期陈会昌教授继续“两颗种子”即孩子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的话题,谈如何培养孩子主动性的良策!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两颗种子”,言外之意,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们已经具备了发展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培养主动性的基础。但是,“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需要适当的阳光、水分和空气。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提供适合其两颗种子都茁壮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多对孩子说:“你是不是觉得……”
  
  反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例如儒家思想从来不认为儿童和成人是平等的,所谓“孺子不可教也”,意思就是说孩子不懂事,所以要大人管。这种观念长时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风俗,也影响着我们的家庭教育。
  
  中西截然不同的教子观
  
  我们曾经与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合作,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在家里录相,观察妈妈怎么和孩子说话。我们意外地发现,美国、英国的妈妈和自己的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以“Do you think……(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句型开头,例如,“你是不是觉得现在应该看一会书了”、“你是不是觉得你应该吃饭了”,而观察中国家长,很少有人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Do you think……”是一种建议、商量的口气,中国的家长则用命令。第一步,温和地命令:“乖,吃一点吧!”第二步,严厉的命令:“你吃不吃?!”第三步,体罚。这就是中国和西方家庭教育的现实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方的父母首先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中国的家长则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即使体罚孩子,也是为孩子好。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角度看,美国父母认为孩子两个月就会“想”,所以,他们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和孩子说“Do you think……”这样的话了;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2岁时才会“想”。
  在欧美,父母是不能体罚孩子的。据报道,在洛杉矶有一位中国母亲,她和丈夫离婚后,自己带着孩子生活。一次,她虐待儿子,孩子就离家出走了。后来孩子被带到警察局,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妈妈打他,结果这个孩子就被监护起来。妈妈上法院打官司,法院告诉这位妈妈:“你的孩子现在不适合在你的家庭里生活,他已经被领养到另一个家庭了。”这位妈妈若想领回自己的孩子,除非赢了官司,陪审团才会同意。这样的事在中国绝不可能发生。
  
  卢梭教子观影响全美国
  
  其实西方人对尊重儿童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尊重儿童”的思想。但是,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认为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父母、老师怎样教孩子,孩子就会怎样成长。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才有一位教育家提出:我们走了几十年的弯路,最后才发现,卢梭是对的。
  在儿童教育方面,卢梭提倡一种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回归天性,顺其自然,教育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这种新人身体好,有哲学头脑,感觉灵敏,理性发达,道德好,有良心,能劳动,能谋生,他是自然人,有知有能有勇有为,能创业,能探险,能经商,能从政。我曾问一位美国学者:“为什么西方的父母那么尊重孩子,用‘Do you think……’这样的口气跟孩子说话?”这位美国教授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他们相信卢梭是对的。”她说,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整个教育界有一场“回归卢梭”的思潮,卢梭的思想观念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家喻户晓。
  
  谁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师
  
  前几年,我们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我国中小学生在家、在学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况,根据学生自己的表述,在家里和学校能受到平等和尊重对待的学生不到1/3,其他2/3都认为自己所处环境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被尊重的现象。
  
  “尊重”攸关孩子健康成长
  
  在北京,就有这类因尊重而教育成功的个案和因不尊重而不成功的个案。
  成功的个案:
  个案1:这是北京中关村一小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优秀。她的父母都受过大学教育,对她的教育比较宽松,顺从她的天性成长,给她以支持、独立、平等和尊重。这个小女孩说的话和卢梭说的差不多,她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不能强迫别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老师、父母是和我一样的人,我们知识不平等,但是我们对待要平等。因为我也是人,他们也是人,应该受一样的对待。”8岁的小学生能说出这么高水平的话来,这和她的家庭环境是有关系的。但是如果她在家一直是受压抑的、被控制的、毫无独立性的对待的话,她就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个案2:这是一名15岁的初三学生,在育新中学,成绩优秀。父亲是德国回来的博士,父母对他采取很宽松的教育方式。他说:“家长一直都和我保持很平等的关系,一般做什么决定,他们都会先问一下我,如果我有不同意见,他们就会改变他们的想法,把我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融合一下,然后做出行动。我觉得谈话的时候最能体现出是否平等,他们不会把他们的意见强加给我。对我自己能管好的事情从来不去过问,因为他们觉得我能做好这些。对我的隐私他们也不问太多,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自由。”
  再看不成功的个案:
  个案1:北京一名12岁的初一学生,父母都上过大专,现在是工人。他经历了不平等的压制的对待,他认为:“不被尊重在我身边无时不在,父母总认为要高我们一等,很多事都被强制听他们的,老师认为这样是合理的,同学之间的不平等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更有甚者,石家庄的一名初一学生认为:“妈妈打我天经地义,不为什么,就因为他是我妈。”访谈结束,天色已黑,路过教室的时候他对我说:“你看教室像什么?多像一座灵堂,每一张课桌里都放着一只骨灰盒,等着装我们的骨灰呢。”这样的孩子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你说他有幸福感么?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不是很多人都这样。
  个案2:这是一位曾经当选十大杰出少先队员的中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干部。对她访谈的时候我们问她是否受到别人尊重,她说没有。什么原因呢?她觉得她的生活总是被别人控制着,她自己想干的事情不敢干,也就是说她的个性是被扭曲了的。
  
  “教育应以天性为师”
  
  卢梭曾提出,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他说过一句话:“天性的最初冲动永远是正当的,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是天性造人,而不是人来造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谁是孩子的老师?是他自己的天性。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不过是根据孩子的天性,给他创造有利于天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说,仅仅是爸爸妈妈在那商量给孩子报什么特长班,根本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做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天性的表现。
  卢梭认为,要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本能就是他的天性,不要和天性过多地冲突。幼儿时期应该实施相对来说比较消极的教育,不必教给孩子高深的道德,但要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知识,但要防止儿童对知识产生误解。他的意思是说,孩子自己会去问,会去探索,当他问的时候,你告诉他,或者给他讲一些道理,启发他自己思考,不给他一个正确答案也行。但他身上有坏毛病你要去管他。他还说,儿童12岁以前不知道文字写成的书是什么也不要紧。读书学知识是青年期理性觉醒时的事,你要他5岁学2000个字,这和7岁或9岁学2000个字的效果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反对娇生惯养,提倡吃苦耐劳;反对死记硬背,提倡接触实物。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这就是卢梭所主张的。这样的教育,孩子也许考不上名牌大学,但他有自己的第二颗种子,他有创造性,他的生活将是很愉快的。※
  (责编 冯 梅)
其他文献
从孩子出世到长大,家长们多会用许许多多的照片来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一张照片就是一段故事。进行家庭儿童摄影,也是有些简单的技巧的。    变化拍摄的角度    拍摄儿童照片,多数摄影者(家长)喜欢采取站或蹲的位置,与被摄者取平视角度拍摄的,因此构图平淡无味,照片看起来没有变化,多看几张让人看得都没耐心。家长在拍摄时至少应有三个角度,与儿童平视角度拍,站高些俯拍,蹲下来,甚至躺下来仰着拍,尽量多些拍摄
(2007年8月28日)  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治学态度严谨、勇于开拓创新的家庭教育研究服务队伍,是家庭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学会事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各级家庭教育学会要把团结人才,凝聚人才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各位学会理事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开展科学研究的指导服务实践的能力,为发展家庭教育、培养教育好下一代多作贡献。在此,希望广大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摘 要: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发展受年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为了使小学数学教学能有效开展,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于一体的学
【摘 要】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生写好作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是促进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要点”,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引导学生仿照练笔。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文的垂范作用在仿写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关键词】阅读;写作;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笔者认为要以“发展思维”核心目标,把“与思维同行”作为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通过教会学生多种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学校中设计各种的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比赛,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
【摘 要】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也相对陈旧,学生缺乏系统的语文能力训练。这对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不利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利用农村有利的生活资源引导小学生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资源;农村;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  农村经济落后,这不仅使农村小
摘 要:通过阅读,人们不仅可以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甄别和获取关于世界有效的、重要的信息,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民间故事是语文教材中阅读的重要素材,不少教育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分级阅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课内外融通、搭建平台、探究交流,能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
摘 要:实施“破冰工程”以提升教师的实际获得、促进教师的真实成长为宗旨,让教师成为行走的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成就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鉴于“远航工程”对该梯队教师的培养缺乏实效性,学校推行“破冰工程”,并提出改进实施举措:打破既定培养路径、打造新型培养模式、打通多维培养机制。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培养;学校发展  一、微改进缘由  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学校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场所。我校十
摘 要: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笔者从日常的课题研究中提出对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优化策略:明确观察主体,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教师的教学、关注课堂性质、关注课堂文化,以及搭建课堂观察与评价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力,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学生的课堂
孩子总是坐不住怎么办    我的孩子上三年级了,老师反映他上课时听讲不专心,要么东张西望,要么就是在下面搞小动作;在家里看书、写作业,也总是坐不住,不能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任务。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坐不住,主要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专注做事的习惯。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许多实例证明,新奇、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人的注意。不管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