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就法学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对国内外发展形势、法学双语教学的迫切性和自身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一些在法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和想法。此外文章对常见双语教学认识误区和操作误区做了分析,提出了有益于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些途径,并根据法学自身特点分析了法学双语教学中的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发展形势 特点 误区 教学模式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中国经济的成功入世,使中国的法律体制和法学教育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同时,法学双语教学也成为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法学院校所面临的双语教学发展形势
随着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又精通外语的法学人才,他们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和处理法律文书,甚至还要独立面对国际法律案件,很多法律术语、条款都源于西方法律,有些书籍为英文原版,而外语作为一种语言介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1世纪,法学院校面临着培养高端国际法学人才、并以此提高自身价值的严峻挑战。再者,“入世”以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往和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和频繁,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因此,迫切需要大量既能够运用外语又精通国际法律规则的专业人才。
二、法学双语教学的特点
(一)专业性
法学的产生是以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法学是以研究法律和法律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法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专业性比较强,而且文字艰深,词汇量大,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准确理解这些术语;另外,法律语言文体特殊,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对法律书籍的汉英版本进行对照学习,掌握法律文书的文体风格和特殊语言,努力达到专业水平。
(二)实用性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法律法规和法学原理都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应用性不强,不少高校法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仍限于单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却仍然无法用英语自由地表达,难以进行日常交流,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法律事务的交流,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或抑制学生、大学、乃至社会的发展,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线教师探索的热点。
(三)时效性
“法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法律信息的内容则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法律现象、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总和。在传播和利用法律信息时,如果离开了对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分析,就不能正确地揭示法律信息的内容实质。”(《法律信息特性及其传播》,周黎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论坛》,1999年3期)法律信息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法学研究的时效性,因此,法学双语教学的内容更为复杂,不仅要对国内外的立法、司法、执法本身进行动态研究和学习,而且要对其相应的英文术语和表达方式的变更进行不定期的学习,这无疑给法学专业双语教师增加了挑战。
(四)跨文化复杂性
法律体系庞大,内容涉及面广,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既有国家的也有地方的,法律事务的处理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语言、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交织,思想和语言上的沟通成为法律事务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
三、目前双语教学模式误区分析
双语教学源于双语现象,《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双语教学”的解释为:“The use of second of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并旨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但对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和双语使用的比例并没有规定。就我国大学双语课程实施情况而言,双语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聘请外国教师或本国教师使用外语教材用外语进行教学;使用外语教材,以中文授课。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将双语教学中第二语种(主要是英语)的使用程度作为双语教学模式理想化或先进性的评判指标,这一指标从根本上来说不符合国际范围内所谈论的双语教学的初衷,但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外语水平有限,且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主要使用母语——汉语,对外语的依赖性极小,加之师生对于双语教学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适应过程,因此我们不妨将上述评判指标作为阶段性标准,以后再根据中国国情和双语教学进展状况实施阶段性的计划。此外,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还必须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认识误区:双语教学≠外语教学
法学双语教学必然涉及英汉双语的学习,其中涉及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正确看待英语语言和法律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法学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区别开来,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确法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听说读写能力。而法学双语教学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提供的法学教育资源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它的目标是培养既有法学专业知识,又有双语表达能力的法律职业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外语人才。
(二)操作误区
A. 机械英汉翻译式教学:即,教师在朗读或翻译专业英文教材,或采用英文教材,教师完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违背了双语教学要求达到双语学习目的的初衷。
B. 传统语法点教授教学:沿用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旧习,容易导致以教师为中心,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语言的学习,但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C.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不均衡:多数高等院校现有的教师中,外语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有较大差异,大多从事法学专业教学的教师英文水平有限,尤其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上,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易导致过分注重法律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忽略听力和口语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建议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到教材的选取、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并将其合理匹配,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教材
我国双语教育专家王斌华教授在全国部分省市双语教学论坛上的讲演中指出,双语学习的问题之一在于“学生没有始终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我国的英语教材大都是经过剪裁、加工或详细注解的。长期大量阅读经过人为剪裁、加工或详细注解的课文,使得我们的学生始终停留在语言学习性阅读的层面,没有进入语言应用性阅读的高度。”王斌华教授曾将现有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或脱离我国社会环境,或脱离学生的认识水平,或出版的各级教材不配套,可见,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我们还需下很大的功夫。
法学双语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应坚持严格、准确、系统、全面的原则,兼顾法学专业性、实用性、时效性和跨文化复杂性的特点。好的教材是开展法学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各高等院校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也要精挑细选,坚决杜绝概念模糊、语言应用有错误及没有配套资源辅助的教材,应注重各个等级的教材之间的连贯性,避免学习中出现断层现象,有条件时可自行开发适合本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的双语课本。
(二)课程设置
法学专业双语课程的开设应与国际接轨,这是由经济全球化决定的。法学院校应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中先行推动双语教学,待教学成熟后可拓展至其它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宜采用以点到面的方式,可首先开展小规模示范课,如:以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授课,经过经验总结后再进一步调整课程的设置,逐步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
(三)师资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双语师资严重短缺,理论上说,双语教学可以由精通英语的法学专业人员来承担,也可以由进修过法学专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或聘请法学专业的外籍教师授课。但条件是,在双语教师资格审定方面要有一定的标准,在本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实施外聘,内外结合、增进交流、统一课件、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和监管力度、鼓励和支持法学专业的教师进修英语(尤其是增强口语交流和听力能力)或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修法律课程并为他们设置一些考试、不断壮大法学双语师资队伍,也可增加校内法学专业老师和英语专业老师间的互助,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授课和学习达到提高语言和专业水平的目的,节约资金和时间。
(四)教学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应转变观念,避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灌输模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综合运用讲授、案例、研讨等教学模式达到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掌握语言知识的目的。由于多数高等院校处于双语教学的实验和探索阶段,而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采用阶段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加大课堂应用外语的比例,逐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第一阶段采用英文渗透教学方法,即在正常的法学专业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包括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名词术语等,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词汇,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兴趣,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英文使用量宜在10%—15%。
第二阶段采用英汉交替法,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这一阶段是双语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双语知识的主要过程。虽然经过第一阶段的渗透教学过程,学生的专业英语接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第二阶段的教学也应该是渐进的,课堂上的英文使用量在50%左右为宜。
第三阶段主要采用纯英文教学方法。即在某门课程中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进行纯英语的专业学科教学。对于法学专业来说,一般可以选取某个章节或某个案例进行示范教学。这个阶段是对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强化训练和全面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英文环境,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根据我们现在的实际教学状况,这部分内容占总课时量的比例不宜过大,以每学期6—8个课时为宜。这三个阶段的双语教学可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分班分级同时开展,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方式,力求达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T.朗曼.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M].香港:朗曼出版社,1988:25-30.
[2]高志杰.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101-102
[3]郭玉军,乔雄兵.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77-381.
[4]刘亚丛,石景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93-95.
[5]沈木珠.国际贸易法双语教学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3):391-394.
[6]谭绍木,黄慧.论法学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57-59.
[7]王斌华. 双语教育、教学的中外比较. [EB/OL].(2005-3-30)http://www.pthcs.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6.
[8]王旭东. 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EB/OL].(2002-02-26)http://www.edu.cn.
[9]张乐平. 全球化背景下法学双语教学探讨 [J].河北法学,2005, 23(11):158-160
[10]钟金. 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 22 (B12):68-70.
关键词:发展形势 特点 误区 教学模式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中国经济的成功入世,使中国的法律体制和法学教育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同时,法学双语教学也成为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法学院校所面临的双语教学发展形势
随着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又精通外语的法学人才,他们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和处理法律文书,甚至还要独立面对国际法律案件,很多法律术语、条款都源于西方法律,有些书籍为英文原版,而外语作为一种语言介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1世纪,法学院校面临着培养高端国际法学人才、并以此提高自身价值的严峻挑战。再者,“入世”以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往和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和频繁,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因此,迫切需要大量既能够运用外语又精通国际法律规则的专业人才。
二、法学双语教学的特点
(一)专业性
法学的产生是以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法学是以研究法律和法律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法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专业性比较强,而且文字艰深,词汇量大,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准确理解这些术语;另外,法律语言文体特殊,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对法律书籍的汉英版本进行对照学习,掌握法律文书的文体风格和特殊语言,努力达到专业水平。
(二)实用性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法律法规和法学原理都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应用性不强,不少高校法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仍限于单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却仍然无法用英语自由地表达,难以进行日常交流,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法律事务的交流,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或抑制学生、大学、乃至社会的发展,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线教师探索的热点。
(三)时效性
“法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法律信息的内容则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法律现象、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总和。在传播和利用法律信息时,如果离开了对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分析,就不能正确地揭示法律信息的内容实质。”(《法律信息特性及其传播》,周黎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论坛》,1999年3期)法律信息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法学研究的时效性,因此,法学双语教学的内容更为复杂,不仅要对国内外的立法、司法、执法本身进行动态研究和学习,而且要对其相应的英文术语和表达方式的变更进行不定期的学习,这无疑给法学专业双语教师增加了挑战。
(四)跨文化复杂性
法律体系庞大,内容涉及面广,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既有国家的也有地方的,法律事务的处理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语言、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交织,思想和语言上的沟通成为法律事务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
三、目前双语教学模式误区分析
双语教学源于双语现象,《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双语教学”的解释为:“The use of second of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并旨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但对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和双语使用的比例并没有规定。就我国大学双语课程实施情况而言,双语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聘请外国教师或本国教师使用外语教材用外语进行教学;使用外语教材,以中文授课。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将双语教学中第二语种(主要是英语)的使用程度作为双语教学模式理想化或先进性的评判指标,这一指标从根本上来说不符合国际范围内所谈论的双语教学的初衷,但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外语水平有限,且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主要使用母语——汉语,对外语的依赖性极小,加之师生对于双语教学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适应过程,因此我们不妨将上述评判指标作为阶段性标准,以后再根据中国国情和双语教学进展状况实施阶段性的计划。此外,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还必须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认识误区:双语教学≠外语教学
法学双语教学必然涉及英汉双语的学习,其中涉及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正确看待英语语言和法律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法学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区别开来,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确法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听说读写能力。而法学双语教学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提供的法学教育资源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它的目标是培养既有法学专业知识,又有双语表达能力的法律职业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外语人才。
(二)操作误区
A. 机械英汉翻译式教学:即,教师在朗读或翻译专业英文教材,或采用英文教材,教师完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违背了双语教学要求达到双语学习目的的初衷。
B. 传统语法点教授教学:沿用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旧习,容易导致以教师为中心,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语言的学习,但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C.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不均衡:多数高等院校现有的教师中,外语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有较大差异,大多从事法学专业教学的教师英文水平有限,尤其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上,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易导致过分注重法律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忽略听力和口语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建议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到教材的选取、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并将其合理匹配,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教材
我国双语教育专家王斌华教授在全国部分省市双语教学论坛上的讲演中指出,双语学习的问题之一在于“学生没有始终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我国的英语教材大都是经过剪裁、加工或详细注解的。长期大量阅读经过人为剪裁、加工或详细注解的课文,使得我们的学生始终停留在语言学习性阅读的层面,没有进入语言应用性阅读的高度。”王斌华教授曾将现有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或脱离我国社会环境,或脱离学生的认识水平,或出版的各级教材不配套,可见,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我们还需下很大的功夫。
法学双语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应坚持严格、准确、系统、全面的原则,兼顾法学专业性、实用性、时效性和跨文化复杂性的特点。好的教材是开展法学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各高等院校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也要精挑细选,坚决杜绝概念模糊、语言应用有错误及没有配套资源辅助的教材,应注重各个等级的教材之间的连贯性,避免学习中出现断层现象,有条件时可自行开发适合本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的双语课本。
(二)课程设置
法学专业双语课程的开设应与国际接轨,这是由经济全球化决定的。法学院校应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中先行推动双语教学,待教学成熟后可拓展至其它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宜采用以点到面的方式,可首先开展小规模示范课,如:以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授课,经过经验总结后再进一步调整课程的设置,逐步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
(三)师资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双语师资严重短缺,理论上说,双语教学可以由精通英语的法学专业人员来承担,也可以由进修过法学专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或聘请法学专业的外籍教师授课。但条件是,在双语教师资格审定方面要有一定的标准,在本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实施外聘,内外结合、增进交流、统一课件、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和监管力度、鼓励和支持法学专业的教师进修英语(尤其是增强口语交流和听力能力)或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修法律课程并为他们设置一些考试、不断壮大法学双语师资队伍,也可增加校内法学专业老师和英语专业老师间的互助,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授课和学习达到提高语言和专业水平的目的,节约资金和时间。
(四)教学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应转变观念,避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灌输模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综合运用讲授、案例、研讨等教学模式达到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掌握语言知识的目的。由于多数高等院校处于双语教学的实验和探索阶段,而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采用阶段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加大课堂应用外语的比例,逐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第一阶段采用英文渗透教学方法,即在正常的法学专业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包括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名词术语等,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词汇,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兴趣,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英文使用量宜在10%—15%。
第二阶段采用英汉交替法,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这一阶段是双语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双语知识的主要过程。虽然经过第一阶段的渗透教学过程,学生的专业英语接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第二阶段的教学也应该是渐进的,课堂上的英文使用量在50%左右为宜。
第三阶段主要采用纯英文教学方法。即在某门课程中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进行纯英语的专业学科教学。对于法学专业来说,一般可以选取某个章节或某个案例进行示范教学。这个阶段是对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强化训练和全面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英文环境,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根据我们现在的实际教学状况,这部分内容占总课时量的比例不宜过大,以每学期6—8个课时为宜。这三个阶段的双语教学可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分班分级同时开展,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方式,力求达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T.朗曼.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M].香港:朗曼出版社,1988:25-30.
[2]高志杰.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101-102
[3]郭玉军,乔雄兵.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77-381.
[4]刘亚丛,石景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93-95.
[5]沈木珠.国际贸易法双语教学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3):391-394.
[6]谭绍木,黄慧.论法学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57-59.
[7]王斌华. 双语教育、教学的中外比较. [EB/OL].(2005-3-30)http://www.pthcs.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6.
[8]王旭东. 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EB/OL].(2002-02-26)http://www.edu.cn.
[9]张乐平. 全球化背景下法学双语教学探讨 [J].河北法学,2005, 23(11):158-160
[10]钟金. 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 22 (B1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