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到一所大学读书,想要转专业,被校方告之须缴纳十万元的转专业费。家长觉得这是大学凭借霸权地位而进行的“勒索”,但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却不愿意以此恶意来猜度大学的行为,只是想问一下:大学何以收取天价的转专业费?
常识告诉我们,一般只有卖方市场才能维持高价,大学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收高价转专业费,说明想转专业的学生非常多,以致大学必须运用定价策略加以阻遏。另一方面,在大学中转专业必然会带来成本支出,众所周知,学校配备多少老师、建多少实验实训设施等都是以专业招生人数为基础数据的,一旦这个数据出现较大变动,将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和经营成本支出。
大学的情况如此,职业教育也一样:一方面是大量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学校资源调配方面的巨大压力,二者的合力使多数学校对此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一些学校开展的宽口径招生、学生随意转专业或“二次选专业”的试点,而无法看到这些做法的大面积推广。
今天中国的主流教育理念已不再是四五十年前的“螺丝钉”理论,而代之以个性化、人本化等观念,所以我当然也赞成“二次选专业”之类的实践,但还是愿意跳出这一实践来讨论问题。
“专业”一词在英语中一般对应“主修”(major)或“项目”(programme)这两个词,这两个词都暗示中国人所理解的专业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些需要学生主要学习或因项目原因而组合起来的课程。东西方对专业的不同理解造成了管理上的差异。在我们的管理中,专业是教学资源配置的最小管理单位;而在西方一些学校中,课程才是最小单位,专业只是不同课程组合后的虚拟的结构。所以中国学校一般按照“学校—系(部)—专业—课程”的四级结构开展管理,而在西方,许多学校只有“学校—系(部)—课程”三级结构。显然没有专业这一级,学生至少可以在系(部)的范围内自由选课,上述的转专业问题给学校带来的管理压力顿时减小很多。
但在中国,加强专业建设仍是目前的主流思想,比如高职与中职的示范校建设都把专业作为基本单位,要求每个专业在课程、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都加强建设,这似乎是想把专业建设成一个小而全的分校:专业要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资源管理等各项权力。这当然远远脱离了学校办学的实际,但主管部门却乐此不疲。可以想见,在加强专业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二次转专业”只会越来越难,而不会既叫好又叫座。
肯定会有人问:没有了专业,学校怎么办学?社会会同意吗?篇幅关系,我们无法再讨论下去了。只是想提醒职业教育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专业并非必不可少的教育学概念,也不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层级,抛弃了专业思维,以生为本的理念就具有了更坚实的教育学与管理学基础,中国职教也许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江苏理工学院 臧志军)
(本期“问题讨论”栏目得到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职教处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常识告诉我们,一般只有卖方市场才能维持高价,大学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收高价转专业费,说明想转专业的学生非常多,以致大学必须运用定价策略加以阻遏。另一方面,在大学中转专业必然会带来成本支出,众所周知,学校配备多少老师、建多少实验实训设施等都是以专业招生人数为基础数据的,一旦这个数据出现较大变动,将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和经营成本支出。
大学的情况如此,职业教育也一样:一方面是大量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学校资源调配方面的巨大压力,二者的合力使多数学校对此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一些学校开展的宽口径招生、学生随意转专业或“二次选专业”的试点,而无法看到这些做法的大面积推广。
今天中国的主流教育理念已不再是四五十年前的“螺丝钉”理论,而代之以个性化、人本化等观念,所以我当然也赞成“二次选专业”之类的实践,但还是愿意跳出这一实践来讨论问题。
“专业”一词在英语中一般对应“主修”(major)或“项目”(programme)这两个词,这两个词都暗示中国人所理解的专业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些需要学生主要学习或因项目原因而组合起来的课程。东西方对专业的不同理解造成了管理上的差异。在我们的管理中,专业是教学资源配置的最小管理单位;而在西方一些学校中,课程才是最小单位,专业只是不同课程组合后的虚拟的结构。所以中国学校一般按照“学校—系(部)—专业—课程”的四级结构开展管理,而在西方,许多学校只有“学校—系(部)—课程”三级结构。显然没有专业这一级,学生至少可以在系(部)的范围内自由选课,上述的转专业问题给学校带来的管理压力顿时减小很多。
但在中国,加强专业建设仍是目前的主流思想,比如高职与中职的示范校建设都把专业作为基本单位,要求每个专业在课程、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都加强建设,这似乎是想把专业建设成一个小而全的分校:专业要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资源管理等各项权力。这当然远远脱离了学校办学的实际,但主管部门却乐此不疲。可以想见,在加强专业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二次转专业”只会越来越难,而不会既叫好又叫座。
肯定会有人问:没有了专业,学校怎么办学?社会会同意吗?篇幅关系,我们无法再讨论下去了。只是想提醒职业教育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专业并非必不可少的教育学概念,也不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层级,抛弃了专业思维,以生为本的理念就具有了更坚实的教育学与管理学基础,中国职教也许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江苏理工学院 臧志军)
(本期“问题讨论”栏目得到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职教处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