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是每位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探求和研究的中心课题。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经验,本文就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刍议。
一、中小学和谐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育人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课堂教师实行的仍是单向传授、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家长制作风盛行,和谐课堂有其名无其实。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化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和谐课堂教学可以概括为三主意识,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追求以学会学习为其主要特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三维目标观照下,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教师在和谐课堂中起点、引、连、接的“导演”作用,学生主体“角色”的凸显才是课堂教学的动机与旨归。
因此,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平台,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会学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最终学会学习。
二、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的特征
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课堂需要与学生求知心理,笔者认为,和谐课堂教学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全体性、主体性、愉悦性、层次性、创新性等。
1. 全体性。对教师而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面向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学生有了感受,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不大好的差生,老师切不可为了追求教学速度,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让他们积极加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中来,逐步提高他们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共同进步。
2. 主体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快乐、轻松的课堂,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使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给学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发挥与表达的愿望,趁热打铁地让学生说与写,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动手给他改一改,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全体学生一起进步,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
3. 愉悦性。和谐化课堂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學中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投影仪、幻灯片、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配以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取得进步。
4. 层次性。承认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有差异是课堂和谐的重要体现。在语文课上,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情境和练习,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进步,有成功感。
5. 创造性。教学的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会阅读,会写作。要达到这点,就要求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养成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使自己在融会贯能的基础上升华能力。
总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时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中小学和谐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育人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课堂教师实行的仍是单向传授、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家长制作风盛行,和谐课堂有其名无其实。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化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和谐课堂教学可以概括为三主意识,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追求以学会学习为其主要特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三维目标观照下,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教师在和谐课堂中起点、引、连、接的“导演”作用,学生主体“角色”的凸显才是课堂教学的动机与旨归。
因此,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平台,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会学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最终学会学习。
二、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的特征
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课堂需要与学生求知心理,笔者认为,和谐课堂教学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全体性、主体性、愉悦性、层次性、创新性等。
1. 全体性。对教师而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面向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学生有了感受,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不大好的差生,老师切不可为了追求教学速度,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让他们积极加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中来,逐步提高他们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共同进步。
2. 主体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快乐、轻松的课堂,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使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给学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发挥与表达的愿望,趁热打铁地让学生说与写,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动手给他改一改,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全体学生一起进步,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
3. 愉悦性。和谐化课堂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學中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投影仪、幻灯片、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配以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取得进步。
4. 层次性。承认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有差异是课堂和谐的重要体现。在语文课上,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情境和练习,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进步,有成功感。
5. 创造性。教学的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会阅读,会写作。要达到这点,就要求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养成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使自己在融会贯能的基础上升华能力。
总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时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