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十多年的胆结石,我住进了医院,下决心把不属于我身体的东西拿掉。
  术后第二天早晨,老公去开水房泡好茶进病房时对我说他听到的一个奇闻:这医院有个女病人,因为肝囊肿生病住院了,家里有两个女儿对她不闻不问,一个女儿就住在她自己家后面,另一个女儿住得稍远一点。这个妈妈也只有56岁,住院十多天了,只有自己五十三岁的妹妹在这伺候她,不仅伺候她,还拿钱替她看病。妹妹家在上海。
  老公不是一个八卦的人,他说是打水的过程中听人家谈论的,大概是觉得这两个女儿太奇葩了,所作所为让人闻所未闻,所以讲来给我听。同病房的人也听到了,隔壁床的阿姨从外貌上看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属于性情比较耿直的那种农村女人,“这种丫头生下来就应该掐死!”她咬牙切齿地说。她也是肝囊肿,手术后一直是独生的儿子在医院陪伴她。“真是少有见。”靠窗的23床的病人的妈妈也感叹说。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责骂着,连进院来一直少言的我也参与了这场谈话,大家都对这两个女儿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
  事情很快过去了,大家谈完也就忘了这茬事,谁也没有去打听这件事的细节,也没有去看望事件的主人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病痛愁苦着,绝大部分时间里大家都是关心着自己每天要输多少液?自己的身体恢复得如何?什么时候能下床正常排泄?输液的时候病人都昏昏沉沉地睡着,家属除了昏昏沉沉地睡还得不时警觉地惊醒看一眼输液袋,若液体还没输完就又昏沉沉地睡,若输完了便按床头铃喊护士换水,偶尔睡过了,输液水没有了却没打铃便吓得慌慌张张的。
  术后第三天夜里,我听到了呜呜咽咽的哭声夹杂着絮絮叨叨的诉说。因为白天输液睡多了的我正为睡不着而烦躁,此时的哭声无疑更增添了我的心烦。我循声来到走廊,哭声发自走廊的一张加床上,加床离我们病房也就五、六米的距离吧。
  加床上,一個老太倦缩着,正边哭边说,说些什么到是听不清,哭声却在这夜里传得很远,她的身边一个年龄相仿,长相也相仿的老太正劝说着她,语言也不甚清晰,但意思大致能懂,好像是告诉她咳嗽没什么的,不是病情加重,“我不是也咳嗽吗?”说话的老人,时而语气严厉斥责,时而语气温和劝说。渐渐地,有几个睡不着觉的病人或家属也来围观。我走近床前看了下:加五床,王秀玲,五十六岁。此时我才觉得说她们是老太是不妥当的,这姐妹俩也就比我大个几岁而已,在我们单位像她们这样年龄的人都还穿得花枝招展,相互之间还在比身材、比衣服的品牌和样式呢。而眼前这姐妹俩,一样的小碎花裤,上衣是菜市场地摊上那种花里胡哨的样式,不知什么材质的滑叽叽的面料,大概也就几十块钱一件吧。床上的这位姐姐满脸的皱纹和愁苦,可能是住院久了,一头短发乱蓬蓬地呲在头上。手上一双大手套套着,连接小膀处还用绳子扎了一道道。床下的妹妹除了一身衣服与姐姐相似,头发却要比姐姐的头发齐整得多,脚上是一双凉拖鞋。
  脸上并不比姐姐年轻多少,一样的愁容挂在脸上,牙齿微微有点向外呲,说话时并不甚清晰。
  这大概就是老公前一天告诉我的人们口中谈论的主角吧。在她们旁边,一个上身着旧黄色中山装,下身着蓝布裤子,身材矮小的老头坐在凳子上,不说也不动,就那么呆坐着,目光呆滞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老头得过脑梗。”围观者有人说。人们唏嘘着,小声谈论着。
  “为什么要给她套这么双手套?”我忍不住问道,“她用手拽管子,本来到有点好了,她自己说治不好了,将管子拽了,导致又发炎了。”妹妹指着姐姐身上那一根管子说。那根管子正将肝里的脓慢慢往外面的袋子里排,床边挂的袋子里果然有小半袋液体。“她本来已经住院看好了,出院回家后又发炎了,她的两个女儿便说她是重病,看不好了,不肯带她来看。”围观的知情者说道,“硬是这个妹妹要带她来看,妹妹家在上海,自己也只拿三千多元一个月,这么点钱在上海生活本来就很窘迫,她却舍得拿来替姐姐看病。”
  “你有几个孩子?”我问,“我就一个儿子,就一个。”“你儿子对你这种做法有意见吗?”“没有!有什么意见啊,没有!”“你媳妇呢?”“也没有!”“你老公呢?”“也没有,他有什呢意见啊,他在家带孩儿,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妹妹说话有点含混不清,她断断续续地回答我的问题。我无从考证妹妹背后的一家人是什么样子,但从她的谈话中,从她的做法中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而与之相对的病患者的两个女儿,从年龄上估摸出她俩是八零后,还是比较年轻的,也应该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她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贫苦,以至于将自己的生病的亲妈丢在医院不管不顾?!一个女儿这样,两个女儿都这样?女婿呢?也丧失了人性吗?她们就这样特立独行,不管世人的唾骂生活在她们周围的环境里吗?
  “你们就一直睡在加床上吗?”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不进病房呢?”“我们就住加床,不进去,加床便宜,只有十四块一张床,病房内床位费要十五一张床呢。”妹妹比划着告诉我。仅仅因为便宜一元钱,她们便睡在这走廊里的加床上,睡在这里连上卫生间、洗漱都不方便,可是每天能省一元钱!我鼻子一酸:生病的人是顾不上尊严的!
  直至我出院,一直没见到患者的两个女儿在医院露脸,据说,这两个女儿不但不肯掏钱给妈妈看病,还准备将姨妈给妈妈看病的发票拿去报销。人性竟可以黑暗到这种程度!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选自《当代作家》
其他文献
我们小区里经常会有一个拾荒的老太太,满头白发,背几乎驮到了九十度,她经常拎着一个破麻袋,到垃圾桶里去翻捡别人扔掉的瓶子、废纸,换取微薄的收入。有一次我听说这个老太太是有儿子的,我心中对他的儿子便充满了鄙夷———哪怕自己吃再多苦,也不该让年迈的母亲再来受这份罪啊!離我家最近的地铁口,有一个双臂残疾的年轻人,用双脚写字卖钱,维持生计。有一次,我从饭店回来,打包了一些饭菜。我看他可怜,就把饭菜给了他,谁
动极思静,静极思动,人性如此。北京的作家朋友狗子,早先从单位辞职下来写小说,几年过去了,忽然间对枯坐书斋写作感到无法忍受了,想找份工作重新上班。到处联系了一下,一个他以前的校友帮上了忙,那位校友在南京的某大學广播传媒学院当院长,他聘请狗子到学院当代课老师,教大三的剧本写作。寒假过后开讲,一个星期两堂课,一堂课六十元,待遇不低。狗子辞职前一直在杂志社当编辑,从没有教过书,也从没有写过剧本。没写过剧本
在乡下,“骂街”似乎已销声匿迹了。但每每想起,还是挺怀念的。女人若是挂上骂街的名,村里人就会骂女人是泼妇,骂街似乎就是泼妇的代名词。那时的农村,物质匮乏,敝帚自珍。谁家丢了东西都不愿意找大队干部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大喊大叫,因为得点头哈腰向大队干部递烟,赔笑脸,还得献媚叫上诸如大爷、大伯等称呼,当然最看不惯那张好像欠他钱似的黄瓜脸和摇头晃脑的样子,倘若非得上喇叭,就得走过这样的程序,大队干部才会在大礼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
我不想多说苏州菜怎么好了,因为苏州市每天都要接待几万名中外游客,来往客商,会议代表,几万张嘴巴同时评说苏州菜的是非,其中不乏吃遍中外的美食家,应该多听他们的意见。同时我也发现,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都说自己的家乡菜好,你说吃在某处,他说吃在某地,究其原因,这吃和各人的环境、习性、经历、文化水平等等都有关系。  人们评说,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
我参加高中毕业生的同学聚会,见到了三十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一番热闹与感慨,自然不必多说了。真正震动我的,却是大家的婚姻状态。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准备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剩下部分,在大家的逼问之下,面露哀色,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人到中年了,还有什么可以说的?有人借酒盖脸,望天呼吁,请婚姻幸福者站起来一下,让大家看到光明与希望。人人四顾,竟无一人站起。于是,举坐皆讪然,满脸尽是过来人的无奈。有一位所谓的成
没想到,林子根下的积雪那么平整,深厚,一脚下去竟没过了小腿。而这一排排的白杨树,根根都那么英挺,飒爽,俊朗,神清气爽地耸立在北国的青空之下。我常常透过它那萧疏蓬勃的枝条,忘我地沉浸于美丽的天空,高远,明净,广阔,心便柔曼得白云般在树梢游弋。此时日已平西,洁白的雪地也染上了淡淡的胭脂。几乎没有风,脖颈上大红的围巾也不再像那风中的旗,只有纷披的流苏在肩上微微浮动。雪后的气息像飞琼溅玉的山泉洗涤着肺腑,
我自幼生于农村,也曾去省城念过几天书。参加工作后,事情没做过多少,倒是由于接触过的人多了,一不留神竟也跟着吃了些“好东西”,可心情并没有因此而伟大起来,心中割舍不下的,仍是家乡那种独特的风味小吃———玉米面水饸饹。“打糊糊,煮山药,改善生活是水饸饹”。论起地方风味,水饸饹在广灵县是很有讲究的。它不知源于何朝何代,我只听父辈讲过它从六〇年饿肚时期以后特别是“学大寨”时就更加发扬光大起来。在那时候,它
红烧带鱼带鱼,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还是有深刻记忆的。自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带鱼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和它有亲密接触的机会,才能有肌肤之亲。相对于内陆城市的大同和70后的大同人,记忆尤为深刻。脑中一直存在一个固定思维,带鱼就是焖出来的,先油炸,之后爆香葱姜蒜,加酱油等焖煮,一定要到软绵才罢休。一股带鱼罐头味,挥之不去。一次,吃到一位北京知青妈妈做的红烧带鱼,才改变了我对带鱼味道的定义。并且学会了,
书写东营的灵感,来自于李白的《将进酒》。诗仙在他这首著名诗歌中,天才地发出一声浩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结束山东东营之行,回到西安的家里来,我想到一个题:海从天上来。来到黄河入海口所在的东营,还没有到入海口,我便思接千里万里,穿云破雾般思想起黄河的源头,是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上。那里地老天荒,那里雪山草原,那里所在的三江源水土孕育了我国著名的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各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