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次的语文课堂设计、教学、反思,都是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集思广益,以备不时之需”再到“水到渠成,豁然开朗”的变化过程,它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教学中的不同追求,这就像是从“心中有教材”到“教材化心中”的质变。其实教材也只是老师的抓手,如何在课本、课堂、学生中走一个来回才是真正的智慧。
关键词:
思文本 研设计 磨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独具匠心”,我又回到了一个哲学命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之所以说它具有哲学意义,是因为它还要回到“归宿论”,那首先我们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作用。难题想要迎刃而解,一切还得回到“根本”。宏观来看,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学要抓住其人文性和工具性。还其根本,要从文字中感受到文学的美,再去创造人性美。微观来看,回到一篇文章的教学中,这三步要做踏实——“思文本 研设计 磨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获。以下将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猫》的教学为例,反观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追和求。
一、思文本
不同年段不同的文本出现在不同的单元,这都是编者们的精心安排,教师在设计教学前一定要看懂文本不同维度的联系,读文字、读联系、读作者等。
第一,熟悉文本,其中包括熟悉横向的单元文本和纵向的作者作品。分析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以及本单元的主题等可以帮助定位设计。我在备课时关注到了这一点,立足“细致观察”“喜爱动物”“多种表达方式”这一多线主题,与单元中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或类比阅读。第13课《猫》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定有其首篇的意义,设计教案时也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到。比如第14课《母鸡》出自老舍,作者从讨厌到不讨厌的态度变化,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喜爱,我进行了一个渗透引读。第15课丰子恺的《白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只“高傲”的大白鹅,与“古怪”的猫相得益彰,教学时也可作为类比进行设计。
第二,纵向分析。文学大家的写作手法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对四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要准确地抓住本篇文章的特色,就要多了解作者同一类作品的特色。搜集相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找相同与不同,再回归到本篇文章,结合学情提炼出适合四年级孩子的关键词。比如《猫》,我提炼的语言特色是“平实易懂,感情平淡真切”。有了“立足之本”,面对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什么”。所以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文本,还要运用单元整合、“瞻前顾后”等方法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在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上会事半功倍。
二、研设计
万事俱备,还欠“设计”这一重要的东风,教学设计从“文本”中来,还得回到“文本”中去。部编版教材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要素的落脚点,它也是这篇文章要突破的重难点。
第一,划分好课时,并进行联系。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每一细节的关联性,这样设计才会变得灵动。《猫》这节课导入设计是“直接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回忆第一课时的重要内容,勾出“喜爱”这一主线,也紧扣了本单元人文要素之一——“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奠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基调。头开好了,教学中师生都不会跑偏,再慢慢去揭开“意图”的面纱。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要素。《猫》的教学中,在品析文章环节,我抓住“喜爱”进行板块式教学,落实语文要素“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里分三个板块进行,实现三个方面的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是抓住关键词体会手法,初步感受作者的喜爱。孩子们大胆圈画字词,充分去想象去表达。通过猫的动作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猫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愫。再通过朗读一起进入那些动人的场面。由文字感知情,再由朗读去感受情,一来一回,孩子们在不断地提升。第二板块是方法的迁移运用。这一环节,重点从语气词的教学入手,通过设计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那份亲昵,原来作家平实的语言却满是爱意。这些都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孩子们也会倍感兴趣。随即开展“小练笔”。先用“说它……吧,的确……可是……”去说,可以根据书本内容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通过表达既能达到共鸣也能获得启发。接下来就可以“落语成文”了,一起来写一写。最后再来评一评。四年级我们依旧要注意书写习惯,所以书写就是第一标准,词句运用和语言表达是第二标准,角度和立意则是第三标准。第三板块是拓展阅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文章分享,以此去激励大家阅读。带着方法、方向和一份喜爱,这样的阅读也会更有效果。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文本、方法、学生、学情都糅在一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学会获得知识,这是每一次的教学目标。
三、磨教学
真正的检验是在课堂,一篇好的设计不代表一节课,一次教学也设计不出好课。“磨”才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师而言每一节课、每一次教学都是在不断地追求。磨的不仅仅是设计,更是教师。
第一,“板书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要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无论是粉笔字还是白板字,老师的书写不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言传身教。书写的风格、姿态、效果都是对同学们的一种无形教育,这些功夫都是在平时“磨”出来的。再者就是课堂语言。作为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语言要“少而精,精而美”,每一个字都应该是恰到好处的。老师的语言少了,课堂里同学们的声音就多了;老师的语言美了,同学们的语言就更有魅力了。
第二,“课堂应是学生的阵地”,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磨的就是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引导”应该大于“传授”,“学生”应高于“老师”,“学习”应重于“知识”,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猫》的教学中我以一个问题牵动全文,以学生“发现—学习—体会—交流”,充分自主学习,回归课堂主阵地。
第三,“高效课堂”是教学的不断追求,不断打磨的课堂一定是越来越高效的课堂。在多次教学《猫》这篇文章过程中,我有以下浅知:首先,设计提问要精短且明确。比如本节课就是围绕“举例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这个问题引导同学们去感知文章的细枝末节,其他问题都要进行删减,通过学生的回答再回扣“喜爱”。其次,指导要到位。比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再将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时,不要让学生云里雾里,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透彻那就达不到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说一点体会,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指导朗读,这样学生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所以当指导变得明确时效果更容易达到。最后,要去等。每一个问题抛出去以后都要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一定要落到实处,多花点时间。特别是默读环节,学生们的水平不同完成起来的难易度也就不同,要顾及每一个学生,给足时间,多等一等。總之,课堂是老师的一亩三分地,学会耕耘就是我们的必修课。就像《资治通鉴》中说的:“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我想,这也是我们磨教学的最终目的吧。
万变不离其宗,让一切回到最根本的样子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让我们变成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们去加工它,师生再一起去改造和创造。回到语文课堂,其实就是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从而在生活中感知美,最终去创造人生美。
关键词:
思文本 研设计 磨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独具匠心”,我又回到了一个哲学命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之所以说它具有哲学意义,是因为它还要回到“归宿论”,那首先我们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作用。难题想要迎刃而解,一切还得回到“根本”。宏观来看,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学要抓住其人文性和工具性。还其根本,要从文字中感受到文学的美,再去创造人性美。微观来看,回到一篇文章的教学中,这三步要做踏实——“思文本 研设计 磨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获。以下将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猫》的教学为例,反观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追和求。
一、思文本
不同年段不同的文本出现在不同的单元,这都是编者们的精心安排,教师在设计教学前一定要看懂文本不同维度的联系,读文字、读联系、读作者等。
第一,熟悉文本,其中包括熟悉横向的单元文本和纵向的作者作品。分析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以及本单元的主题等可以帮助定位设计。我在备课时关注到了这一点,立足“细致观察”“喜爱动物”“多种表达方式”这一多线主题,与单元中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或类比阅读。第13课《猫》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定有其首篇的意义,设计教案时也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到。比如第14课《母鸡》出自老舍,作者从讨厌到不讨厌的态度变化,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喜爱,我进行了一个渗透引读。第15课丰子恺的《白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只“高傲”的大白鹅,与“古怪”的猫相得益彰,教学时也可作为类比进行设计。
第二,纵向分析。文学大家的写作手法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对四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要准确地抓住本篇文章的特色,就要多了解作者同一类作品的特色。搜集相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找相同与不同,再回归到本篇文章,结合学情提炼出适合四年级孩子的关键词。比如《猫》,我提炼的语言特色是“平实易懂,感情平淡真切”。有了“立足之本”,面对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什么”。所以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文本,还要运用单元整合、“瞻前顾后”等方法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在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上会事半功倍。
二、研设计
万事俱备,还欠“设计”这一重要的东风,教学设计从“文本”中来,还得回到“文本”中去。部编版教材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要素的落脚点,它也是这篇文章要突破的重难点。
第一,划分好课时,并进行联系。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每一细节的关联性,这样设计才会变得灵动。《猫》这节课导入设计是“直接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回忆第一课时的重要内容,勾出“喜爱”这一主线,也紧扣了本单元人文要素之一——“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奠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基调。头开好了,教学中师生都不会跑偏,再慢慢去揭开“意图”的面纱。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要素。《猫》的教学中,在品析文章环节,我抓住“喜爱”进行板块式教学,落实语文要素“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里分三个板块进行,实现三个方面的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是抓住关键词体会手法,初步感受作者的喜爱。孩子们大胆圈画字词,充分去想象去表达。通过猫的动作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猫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愫。再通过朗读一起进入那些动人的场面。由文字感知情,再由朗读去感受情,一来一回,孩子们在不断地提升。第二板块是方法的迁移运用。这一环节,重点从语气词的教学入手,通过设计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那份亲昵,原来作家平实的语言却满是爱意。这些都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孩子们也会倍感兴趣。随即开展“小练笔”。先用“说它……吧,的确……可是……”去说,可以根据书本内容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通过表达既能达到共鸣也能获得启发。接下来就可以“落语成文”了,一起来写一写。最后再来评一评。四年级我们依旧要注意书写习惯,所以书写就是第一标准,词句运用和语言表达是第二标准,角度和立意则是第三标准。第三板块是拓展阅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文章分享,以此去激励大家阅读。带着方法、方向和一份喜爱,这样的阅读也会更有效果。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文本、方法、学生、学情都糅在一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学会获得知识,这是每一次的教学目标。
三、磨教学
真正的检验是在课堂,一篇好的设计不代表一节课,一次教学也设计不出好课。“磨”才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师而言每一节课、每一次教学都是在不断地追求。磨的不仅仅是设计,更是教师。
第一,“板书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要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无论是粉笔字还是白板字,老师的书写不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言传身教。书写的风格、姿态、效果都是对同学们的一种无形教育,这些功夫都是在平时“磨”出来的。再者就是课堂语言。作为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语言要“少而精,精而美”,每一个字都应该是恰到好处的。老师的语言少了,课堂里同学们的声音就多了;老师的语言美了,同学们的语言就更有魅力了。
第二,“课堂应是学生的阵地”,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磨的就是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引导”应该大于“传授”,“学生”应高于“老师”,“学习”应重于“知识”,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猫》的教学中我以一个问题牵动全文,以学生“发现—学习—体会—交流”,充分自主学习,回归课堂主阵地。
第三,“高效课堂”是教学的不断追求,不断打磨的课堂一定是越来越高效的课堂。在多次教学《猫》这篇文章过程中,我有以下浅知:首先,设计提问要精短且明确。比如本节课就是围绕“举例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这个问题引导同学们去感知文章的细枝末节,其他问题都要进行删减,通过学生的回答再回扣“喜爱”。其次,指导要到位。比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再将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时,不要让学生云里雾里,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透彻那就达不到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说一点体会,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指导朗读,这样学生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所以当指导变得明确时效果更容易达到。最后,要去等。每一个问题抛出去以后都要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一定要落到实处,多花点时间。特别是默读环节,学生们的水平不同完成起来的难易度也就不同,要顾及每一个学生,给足时间,多等一等。總之,课堂是老师的一亩三分地,学会耕耘就是我们的必修课。就像《资治通鉴》中说的:“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我想,这也是我们磨教学的最终目的吧。
万变不离其宗,让一切回到最根本的样子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让我们变成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们去加工它,师生再一起去改造和创造。回到语文课堂,其实就是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从而在生活中感知美,最终去创造人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