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变·意变·神变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寺各庄竹马会是天津市武清区大孟庄镇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表演,2009年10月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因表演者的主要道具是将竹片做成坯子、外面包上绸布制成的马,故而得名“竹马会”。天津静海区、津南区等地均有“竹马”,但寺各庄竹马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别具特色,在天津竹马艺术中独树一帜。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下,已传承200余年的寺各庄竹马会现况如何? 笔者赴寺各庄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地理历史背景、表演形式特征、传承人情况、重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寺各庄竹马会;跑竹马;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J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36-04
  竹马会是天津市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的一种传统舞蹈表演,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9年10月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寺各庄竹马会曾是天津民间花会中的一种传统歌舞活动,以“跑竹马”与“歌唱”相结合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寺各庄竹马会在 20 世纪 80年代的天津仍然红火, 流传广泛。那时寺各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参加竹马会的人,当年竹马会出会时还没正式表演就已引得掌声雷动,人声鼎沸,还曾因为人群拥挤,造成场地不够用,为了给竹马会提供足够的场地,在出场前特别加了“跑驴子”[1]、秧歌和武术等表演。随着岁月流逝,竹马会已不似当年,这些附加的节目均已消失。传承了200余年的寺各庄竹马会现状如何?为此,笔者跟随导师王建欣教授到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 对这一天津传统舞蹈的地理、历史和信仰,技艺传承的历史与现状,表演内容和形式,传承人情况,重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地理、历史和民俗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从自然地理上看,寺各庄村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大孟庄镇的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向南距天津市区约50公里,向北距北京市约70公里。气候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日照长,升温快,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降水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降温迅速,日照少,冬季北风多,日照短,降雪稀少,天气寒冷。平均气温13.1摄氏度,最冷月份在一月份,最热七月份。地势地貌为海河冲积洪积平原区,地势倾斜,坡度平缓,地形相对低洼。[2]
  历史源流:对寺各庄竹马会确切的历史源头尚无史料记载,据传,寺各庄竹马会形成于清末民初,是在天津市武清区一带流行民间花会。所谓“花会”,《中国民间音乐词典》有云:“民间歌舞活动。流行于河北省各地。与秧歌形式相同。多在春节、元宵节举行。有高跷、太平跷、小车、旱船、狮子、洛子、秧歌、扇鼓、拉花、花棍、霸王鞭、花狸虎、推碌碡等数十种歌舞形式。内容丰富,有的表演历史人物、古代传说,有的反映人民的各种生活。所用歌曲多为当地小调,或采用戏曲曲调。”首创者是一位外来“卜”姓山东人,此人才多艺广,唱跳俱佳,尤其熟谙大量民歌小调,创会之初曾教给会员多支唱曲。该会有据可循的最早的会头是李明福及其同代传承人聂文志。经历了抗战和文化运动的特殊时期,竹马会遭到严重破坏,演员们很多年不演出不练习,谱本、曲本丢失,乐器和道具被没收销毁,这段历史对老会造成致命的打击。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王文焕、孙甫祥、孫庆瑞、马贵、任志祥等人带头筹措资金重组老会,组织人马修复乐器,制作道具,历经数年的不懈努力寺各庄竹马会终于获得重生。
  [FL(!@%(0,0,0,60)K2]
  寺各庄竹马会传承谱系从有明确记载的艺人算起,已有六代,他们以卓越的表演技艺和管理才能,为老会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竹马会的会长一般由多个职能不同的人担任,分别负责管理和表演,前者不参与演出,主要处理会里事务、起组织宣传作用;后者既是传承人同时也兼任会长,在表演中扮演“毛延寿”一角,在表演中起到引领指挥的作用。如第一代艺人李明福、聂文志;第二代传承人聂忠;第三代传承人聂秀夫;第四代传承人王文焕,应当说从这一代开始是寺各庄竹马会的新阶段,王文焕等人为恢复老会,重整技艺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得寺各庄竹马会在停滞多年后得以传承,保存下了这一民间艺术的火种。第五代传承人程明、第六代传承人程立东,他们都有极深的造诣。
  民俗信仰:寺各庄竹马会作为天津花会的一种,必然与民间信仰有密切关系,对于竹马会以及寺各庄村民来说,竹马会不单是歌舞表演,它内含的敬神祈福保平安的寓意更加深厚,所以他们看重每一次的出会表演,从仪式到演出都有很多的“讲究”。寺各庄竹马会在出会前要在会所门口先点三支铁炮,借三声炮响来预示神灵的旨意,如三声炮响音色饱满明亮则说明有神灵护佑可以出会,如果炮声不响或音色不亮则代表神灵不许出会,否则必有不顺。会里老人说,寺各庄曾叫寺家庄,过去的会旗上有“寺家庄进香老会”的字样。还有说,过去村里至少有五座寺庙,因寺庙多,遂得名“寺各庄”,其中最大的是关帝庙,村民习惯称其“老爷庙”,并将此庙视为“正庙”,每次出会前,竹马会的九位艺人要去此庙上香敬拜,俗称“拜庙”,向“关老爷”祈福后才能正式表演。进入80年代后,花会性质逐渐被竹马会摒弃,今天的寺各庄竹马会以完全脱离了传统民俗信仰的功用,完全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纯娱乐性质的民间表演艺术。
  寺各庄竹马会的组织架构里曾有一特殊群体——“少林会”,由村里年轻力壮会武功的年轻男子组成,专门负责竹马会的安全事务。81岁的聂秀全回忆说,过去,扮演王昭君的演员扮上相后,就成为最尊贵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昭君娘娘的现世化身,演员不可大声说话,众人要恭敬对待。有一次村里的一个痞子摸了一下“昭君娘娘”的脚,会长便大声呵斥他,少林会闻声赶来,挥舞手中的棍棒,那天的架势聂秀全记忆深刻。少林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需要而存在,曾对竹马会的精神信仰和人身安全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随着竹马会社会功用的转型,少林会已不复存在。竹马会在寺各庄人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具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属性,前者作用更甚一筹。昭君娘娘是和平的使者,给予村民们祈求平安的美好祝愿,竹马会对扮演王昭君的艺人可谓精挑细选,据说每次选角堪比一次选美比赛,王昭君在村民心中至善至美的尊贵形象已超越人的界限,成为了神灵的象征。   作为民俗花会的竹马会,曾是寺各庄村民祈福保平安的精神寄托,正式出会前要在本村的“关帝庙”敬拜进香,才可出会表演。今天的寺各庄竹马会摒弃了过去迷信附加的意义,已变为当地百姓的一种纯娱乐性质的民间表演艺术。
  二、寺各庄竹马会问题调查
  调查时间:2019年 3月
  调查地点:天津市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非遗活动中心
  采访者:剧若诗, 女, 1992年生,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7级研究生。
  采访对象:
  程立东:男,50岁,天津市武清区寺各庄人,寺各庄竹马会会长、第六代传承人。
  程明:男,75岁,天津市武清区寺各庄人,上一届会长、第五代传承人,现任会长及传承人程立东的伯父。
  任志祥:男,68岁,天津市武清区寺各庄人,现任会长,负责会里管理事务。
  卢秀荣:女,75岁,天津市武清区寺各庄人,曾担任会里“演唱”部分。
  聂秀全:男,81岁,天津市武清区寺各庄人,寺各庄竹马会第一、二、三代传承人聂文志、聂忠、聂秀夫之后辈,因从小体质较弱,只做跟班。
  调查问题之一:技艺传承的历史与现状
  寺各庄竹马会的传承境况不容乐观,会员的流动性极强。为了技艺传承,会里每年都在努力吸纳新学员,但是一般很难坚持下来,最多学一年就放弃了。受访者介绍说,过去老会兴盛的时候,全村一千多村民中,竹马会的会员就有100余人,几乎每家都有人会“竹马”,现在能组织起来的会员不到20人,而且以中老年人居多。寺各庄竹马会在迎面时代浪潮的变革中,技艺传承方式也随之改变。
  从性别来看,过去会里只有男性,随着思想解放、女性独立意识增强,缓解老会人员不足等原因,80年代后寺
  [FL(!@%(0,0,0,60)K2]各庄竹马会开始加入女性表演者。
  从技艺练习来看,“跑竹马”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品种,其中最难的就是演员们的“步法”。过去除了农忙时节,会里每天都练习功夫,行话称“排会”,排会时要求非常严格,演员为走出“行步如骑马” “自然有美感”的姿态和动作,要日复一日地练习,练习的人手拿一根小棍代替马鞭,另一只手抓着自己的衣服走路,两腿之间夹一根小树枝,走路时腿间的树枝不能掉出。现在看似枯燥乏味的练习方法,当时的艺人却都倾向于主动学习,他们肩负着把他们热爱的技艺学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随着时代变化引起审美差异,现在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欣赏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加之工作学习的繁忙、缺乏吃苦精神等原因,更不能再像过去的艺人一样精学这门技艺了。鉴于当前传承面临的紧迫形势,寺各庄竹马会对招收人员不再设置硬性条件,只要愿意加入即可;在技艺练习方面也降低了要求,练习者利用3至4个月学个皮毛就能参与出会。[BW(S(S,,)][BW)]
  传承的技艺品种也发生了改变。竹马会原是“跑”“唱”结合的表演形式,两部分交替进行,“唱”的作用是为“跑”的演员提供休息时间。唱的是當地的民歌小调,用工尺谱记谱,歌者练习时要先学唱工尺谱。原本会里有一套用工尺谱记录的曲谱,由于年代久远,现已遗失。竹马会教学主要通过口传心授,会唱的人越来越少,又没有曲谱,使曲调没有全部传承下来;现在会里保留着一套唱词的手抄本,是1979年艺人张军记录的,内含《叹行人》《春景》《鸳鸯扣》《十二月花名》等多首曲目,但是,只有艺人卢秀荣能唱一段完整的《十二月花名》。“唱”的部分基本失传,已被秧歌表演替代;乐队中曾为“唱”伴奏的吹奏乐器,如笛子、笙、唢呐等,也随着“唱”的消失而弃用。程立东说,现在村里还能找到会吹奏的人,但是表演中已经不用了。可见,吹奏技法的传承也面临窘境。
  调查问题之二:寺各庄竹马会的表演形式及内容
  “寺各庄竹马会”既指代演出团体,也特指这一传统舞蹈品种。因表演者的主要道具是将竹片做成坯子、外面包上绸布制成的马,故而得名“竹马会”,艺人们习惯称其“竹马”或“跑竹马”。寺各庄竹马会唯一的表演题材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历史上的王昭君为了边关安宁和民族友好而远嫁匈奴,促成了西汉与匈奴和睦相处,国家兴旺。寺各庄竹马会以歌颂王昭君为表演内容,据说是与竹马会产生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的,清末民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与西汉遭遇边关危机的史诗相吻合,而王昭君牺牲小我换来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历史故事因此成为了当时国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鼓舞。
  寺各庄竹马会分“武场”和“文场”两部分。“武场”表演“跑竹马”,是竹马会的主要看点,包括九个角色:凤冠霞帔的昭君娘娘、文官打扮的宫廷画师毛延寿、男头马匡衡、女头马林采、两个鞑子迎亲者、两个宫女即秀春和逸秋,还有一个给昭君娘娘打黄罗伞的小丫鬟。演员的行头和化妆几乎全部按照戏曲的样式。除了小丫鬟是在地上跑场,其余八个角色都骑竹马,各个角色有其特定的马匹颜色,如王昭君用枣红色的马,毛延寿使用黑色的马、鞑子迎亲者是乳白色的马,宫女是浅颜色的马。武场演员将竹马挎于腰间,上半身要演出人骑在马上时的各种姿态,下半身还要模仿马奔跑时的各种动作。技术核心在于演员“跑”的功力,讲究快慢自如,疾步如风、慢如静水,对演员的腿上功夫要求极高。骑着马穿梭来往,不断变换队形,摆出各种阵势,用“走”“跑”“圆”等步法摆出“一条线”“龙摆尾”“里外卷毛”“对边”“盘玉柱”“金钱眼”等多种队形。过去跑竹马时,对两匹马之间的距离有严格规定,要求保持一尺九的间距,象征“九九归一”,取完满之意。“武场”表演还要与伴奏配合默契,融为一体,节奏快速、鼓噪锣鸣,九位演员配合锣鼓点狂跑起舞。
  表演中掌控全局的人物就是“毛延寿”,担任这此角色的艺人在表演中起指挥作用。“毛延寿”一只手执“护手”——很像旧时江湖郎中所用的摇铃,队形变换前先摇铃,意在提醒队员要变队形和伴奏要变化了,然后另一只手做甩马鞭的动作,不同甩鞭的手势代表不同的队形和锣鼓点。在“毛延寿”的引领下,整场表演带有即兴意味,没有固定的“台本”,每次演出都是不同的,竹马会所有的演员听从指挥号令,使得动作一致、整齐潇洒。   “文场”演唱民歌小调。从艺术形式上看,文武场相互配合,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相得益彰。其实对演员们来说,他们更看重 “文场”可以为武场演员提供休息时间的作用,演员们利用表演空隙补充体力,促使大家后续更卖力地表演,获得精彩的演出效果。文武场的交替休息并不是散漫无矩的,艺人随时待命不能懈怠,只要听到领队的“摇铃声”就要马上起来准备表演。文场演唱有独唱、合唱等形式,伴奏以笛子、笙、二胡、嗩呐等管弦乐器为主;曲调多为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旋律抒情婉转;唱词内容丰富,诗意雅致,多为歌颂太平盛世、描写四时景象、讲述历史传说等。近年来,随着“唱曲”的衰落,竹马表演
  [FL(!@%(0,0,0,60)K2]中的“唱”已被“秧歌”表演所取代,曾经为“唱”伴奏的管弦乐器包括笛、笙、二胡、唢呐等也被取缔。秧歌队伍由十二名表演者组成,舞者手持彩色的扇子,跟随锣鼓乐的伴奏挥舞跳跃,场面欢乐喜庆。虽然“秧歌”的欢庆奔腾与“唱曲”的抒情典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表现,但二者始终发挥着相同的作用——为“武场”演员创造休息时间,积攒体力使演出更加精彩。
  调查问题之三:当前传承人情况介绍
  个人从艺经历:
  程立东16岁开始在寺各庄竹马会学艺,正值发育期的程立东身高不能达到参与角色表演的要求,因此刚开始在会里并没有主攻的技艺,文武场都参与学习,其中以吹笙最佳。后随着身高、技能等条件日渐成熟,程立东跟随王文焕、程明(程立东的伯父)学习表演“毛延寿”这一角色,直至26岁,程立东开始正式出会,接替程明成为领队,成为新任会长。
  艺术成就和贡献:
  表演“毛延寿”角色也就是演出团体的指挥,程立东发现,以前跟师父学到的指挥技术有明显的缺陷。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手势和动作,导致队员和伴奏有时不清楚指挥的意图,以往一直是“毛延寿”做出一个手势,告诉跑场的“丫鬟”接下来的队形要怎么变或要演奏什么曲目,通过“丫鬟”传递给其他的角色和伴奏人员,这就意味着指挥动作并无实质作用,全靠口头传话指示演员和乐队,这就造成指挥信号不能直接让队员理解,致使演出拖沓、不流畅,甚至由于错误的信号造成演员表演不一致。于是,程立东创造出艺人们容易理解的手势组合,统一了“毛延寿”的指挥动作,不用再通过“丫鬟”口头传达,便能让大家看懂他的指令,使演出过程更加顺畅,表演体系更趋完善。
  授徒传艺情况:
  程立东现收徒6人,其中一个18岁男孩在他尽心培养下有望成为下一代传承人。程立东说,寺各庄竹马会的传统是“只传自家人”,但是他的儿子和兄弟的儿子都不愿学习这门绝活,因此他只好把干儿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将自己钟爱的技艺传承下去。程立东收徒的标准可用“允公允能”四字概括,他说他将从艺者的人品视为第一要素,技术可以慢慢练习,但人的品性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所以他要求自己的接班人必须善良踏实,对竹马会一心一意,不能有贪心贪念。[LL]
  三、寺各庄竹马会的重要价值
  经调查,笔者认为寺各庄竹马会自身蕴含着时代的、艺术的和情感的多重价值:
  其一,寺各庄竹马会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唯一的表演题材即我国西汉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昭君出塞”。从寺各庄竹马会的艺术内容可以窥探到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据猜测,寺各庄竹马会产生于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交加、内忧外患之中,而王昭君牺牲小我换来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历史故事就成为了动乱中的老百姓们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将“女英雄”搬上舞台、请上神坛,只为在民俗表演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其二,寺各庄竹马会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是老百姓在生活舞台上即兴创作的艺术品。今天我们观赏到竹马会表演是历经数代民间艺术家的创造、改编进而完善而成,它文武兼备,形式完整,技艺独特,尤其“跑竹马”具有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极具表现力。竹马会凝结着数辈民间艺人的心血,彰显着乡土百姓伟大的艺术创造力,随时代变迁,更是历久弥新,显示出新时代寺各庄人民的艺术审美特征。
  其三,寺各庄竹马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寺各庄人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寄托,是人们连接情感的纽带。在二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竹马会在寺各庄村民的心里生根发芽,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它依然以坚韧的生命力扎根于这片土地,如同一条血脉牵动着寺各庄的子孙后代。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寺各庄竹马会在百余年的传承流变中,表演形式、功能意义和精神内涵均发生着变化;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换,作为天津非遗文化瑰宝之一的寺各庄竹马会,以它深厚的时代价值、情感价值和艺术价值,亟须我们关注、研究和挖掘的现实意义将永不会变。
  
  注释:
  [1]“跑驴子”:两名演员一人牵驴,一个骑驴,两人边走边表演滑稽剧目。驴子在场地上走一圈,观众也就随着驴子向后退,以此达到开辟场地的作用。
  [2]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寺各庄竹马会[R].天津市文化局,2009:4.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摘 要]“四相融合”指的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教育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四相融合”指导下培养出的音乐学专业人才,是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具有综合音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音乐人才。但当前我国大多數高校在培养音乐学专业人才时,由于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制度过于传统,加之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
期刊
[摘 要]在我国,钢琴教育很重要。我们对钢琴教育研究不能只是片面地研究如何让学生获得高超的演奏技巧,对学生进行一味枯燥的训练,这只会让学生反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实施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出更高的课堂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理论对中国现在钢琴教学影响深远,教学改革不能违背人才培养的初衷,教学改革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教学改革要求提前对该学科的教学形
期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歌剧也被推向了商品化的市场,思想一向被束缚的音乐听众得到极大解放,审美范围迅速扩大,审美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面对这种情况,歌剧音乐工作者也在积极努力,进行着各种尝试,反对的、赞同的声音,支持的、压制的呼声同时存在。音乐文化从内容到形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新时期歌剧的雅化倾向:自80年代起,中国歌剧在经过了整整20年(从40年代中
期刊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在音乐领域中,古琴曲是音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把传统古琴曲的艺术风格融入到现代钢琴曲的演奏中是对音乐艺术跨地域、跨文化的巨大挑战,不仅传承了原有的古琴音乐独到的魅力和价值,同时通过立体化的多音色的方式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如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便是经典之作。  [关键词]钢琴曲;梅花三弄;继承;发展  音乐文化
期刊
[摘 要]钢琴伴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听觉欣赏的艺术,还可以作为教学指导。并且当前我国钢琴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在新世纪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声乐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本文将就当前声乐教学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通过对钢琴伴奏的了解,探讨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指导与分析。  [关键词]声乐钢琴伴奏;声乐教学;指导分析  进入21世纪以后,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爱好,培养表现、欣赏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打击乐器集丰富的实践性和表现性成为新课标理念下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打击乐器;音乐教学;小学中年段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表现、欣赏和创造音乐的能力。[1]由于我国城乡教育长期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绝大
期刊
[摘 要]戏曲音乐教学是音乐学专业学习体系内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从戏曲音乐内涵、戏曲音乐教学大纲、戏曲音乐教学框架等方面入手探索如何促进戏曲音乐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戏曲音乐混合教学评价模式,通过教学评价的指向调控功能、审视判断功能来推动音乐学专业戏曲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戏曲音乐;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戏曲是一种文学、音乐、表演与美术相综合的艺术。它所运用的艺术手段与歌剧相似,但各种手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地位在逐渐提高,甚至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它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培育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教师要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心理素质工作重视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大提琴演奏中实现对学生想象力以及心理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希望可以为促进学生学习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学生想象
期刊
[摘 要]南京晓庄学院是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利用“行知”这一得天独厚的品牌资源命名,从品质化、高品位、品行高等三品,着力打造行知合唱团,把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基本要求与本学院的实际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再以“三品”行知合唱团促进学院内涵提升,培养人心凝聚的能力,将歌唱美和品行美推动音乐学院学风建设。  [关键词]三
期刊
[摘 要]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初中音乐教学标准逐渐提升,美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先从美育概念出发,阐述美育素养的必要性和初中音乐美育教学的重要性,对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进行探讨,并重点阐述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教育策略,旨加强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全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教育;融合  审美教育是音乐课堂的主要特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