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是我国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社会经济走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是我国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需要,是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深入地贯彻党和教育方针的有力措施。
1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主动的发展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努力为人类为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并幸福美满渡过一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它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上的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有以下特点:
1.1全员性。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与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2整体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诸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
1.3主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建立主体地位,以打破以往教师习惯的“我说你听”、“我讲你背”,把教育过程变为简单的训练过程的教育模式。
1.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上,而且表现在学生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上。因而学生初步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工作,不能用划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
2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需要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开展此项工作,关键在于转变观念,革除以升学率为重点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错误观念。
2.1要转变教育观。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的观念。认识到“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2.2要转变学生观。克服将学生作为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传统倾向,要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2.3要转变人才观。克服只有大学生、工程师、艺术家、专家学者才是人才的狭隘观念。树立为经济建设培养出的合格劳动者,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的观念。“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
2.4要转变质量评价观。要树立全面、整体、综合的评价标准,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既要看升学率,也要看合格率。
另外,转变观念问题还涉及全社会。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不得用分数和升学率去压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学校教育工作要按规律办事,建立和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家长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先天禀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应当顺其天性引导孩子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3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实行全员管理。学校行政领导,尤其是校长,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素质教育,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从而统一认识,提高认识,明确职责,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明确素质教育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同时,要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常规管理,当前,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效率是重中之重。
3.2制订计划,实行目标管理。教师要对任教的年级、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交由教研组集体讨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同时,制定有层次,有细则,合理可行,易于操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计划,做到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毕业时目标)相结合,使学生的素质水平逐年提高。
3.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加强学校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工作和综合研究,由教育科研单位牵头,建立科研课题组,组织在校教师集体攻关,多角度深入研究素质教育中的难题,并注重从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层面加强对提高学生素质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真正使素质教育工作新方法、新手段,及早注入到课堂教育中。
3.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校教师不仅要立志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而且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1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主动的发展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努力为人类为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并幸福美满渡过一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它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上的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有以下特点:
1.1全员性。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与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2整体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诸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
1.3主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建立主体地位,以打破以往教师习惯的“我说你听”、“我讲你背”,把教育过程变为简单的训练过程的教育模式。
1.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上,而且表现在学生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上。因而学生初步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工作,不能用划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
2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需要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开展此项工作,关键在于转变观念,革除以升学率为重点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错误观念。
2.1要转变教育观。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的观念。认识到“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2.2要转变学生观。克服将学生作为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传统倾向,要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2.3要转变人才观。克服只有大学生、工程师、艺术家、专家学者才是人才的狭隘观念。树立为经济建设培养出的合格劳动者,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的观念。“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
2.4要转变质量评价观。要树立全面、整体、综合的评价标准,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既要看升学率,也要看合格率。
另外,转变观念问题还涉及全社会。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不得用分数和升学率去压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学校教育工作要按规律办事,建立和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家长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先天禀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应当顺其天性引导孩子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3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实行全员管理。学校行政领导,尤其是校长,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素质教育,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从而统一认识,提高认识,明确职责,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明确素质教育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同时,要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常规管理,当前,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效率是重中之重。
3.2制订计划,实行目标管理。教师要对任教的年级、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交由教研组集体讨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同时,制定有层次,有细则,合理可行,易于操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计划,做到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毕业时目标)相结合,使学生的素质水平逐年提高。
3.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加强学校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工作和综合研究,由教育科研单位牵头,建立科研课题组,组织在校教师集体攻关,多角度深入研究素质教育中的难题,并注重从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层面加强对提高学生素质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真正使素质教育工作新方法、新手段,及早注入到课堂教育中。
3.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校教师不仅要立志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而且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