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父母称谓词“爸爸”“妈妈”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汉语中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通过同英语、日语等不同语系的父母口语称谓词比较,我们发现其语音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汉语自古以来父母称谓词的分析疏证,可证明这种相似性并不是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也不是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自然和社会的原因。
  【关键词】:父母;称谓词;爸爸妈妈;口语;语音
  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称父母为“爸爸”“妈妈”(或是“爸”“妈”)。同时英语国家口语称父母一般为为“pap”“mum”等。从语音的角度,我们发现这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的中的口语对于父母的称谓着相似的发音特点,如汉语口语“妈妈”,以双唇音/m/为辅音后加响亮的单元音,而英语中的“mom”也是如此。
  G. P. Murdork在他的《World Ethnographic Sample》中收录了1072个称谓词(531个母亲的,541个父亲的)。他指出在历史中有很多语言虽然不相关却有着相似的父母称谓词。它们表示“父亲”“母亲”的口语称谓词,尤其是儿语(或其词根),都会不约而同的使用双唇的辅音配合一个容易发音辨识度高且响亮的元音来表示。
  這种对于父母称谓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相似并不是巧合。苏联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曾就此问题写过专文,他指出这些相似的父母称谓词皆来自于儿语(baby talk)。
  在这种语言里,成年人力图使自己的语言适应于儿童的语言习惯。它所新造的词语,有意适应幼儿的音位模式和幼儿早期词语的一般结构。这种儿语词,有的后来就进入了成人社会的一般用语中,例如“爸爸”“妈妈”。这些被成人采纳的儿语词明显地反映了儿童的言语发展及其共同特征。例如,对父母亲的口语称谓中所使用的音位的数目都是极有限的。儿童掌握语言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据此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语言中双亲称谓词的结构如此相似。
  很多早期的儿童言语是不用辅音连缀的,而只用辅音加元音的拼合。在表示“妈妈”、“爸爸”的这类词中,几乎无例外地都是用这种拼合。
  语言的语音和语义都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汉语是表意文字,其本身不承载语音。在现有的文献中,“父”“母”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父母称谓词。与现代汉语口语使用的“爸爸”“妈妈”语音上还有一定的差别。这种改变不只是地域方音所造成的,还有语音从上古到现在所经历的变化。
  语言与文字这两个系统相互依存又有各自独立的发展空间。汉语中表示父母的口语称谓词“爸爸”“妈妈”,其字形字音也是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发展变化的。
  “爸爸”,这一亲属称谓词是现代汉语里称呼父亲最常用的一个。它最早见于中古,南朝《玉篇》:“爸,父也。”《广雅·释亲》:“爸,父也。”王念孙疏证:“爸者,父声之转也。”《集韵》:“吴人呼父曰爸。”即“爸”由上古“父”字音转而来,因此,义同“父”,例如明周婴《巵林·卷七》:“单家呼父谓之爸。”“爸”字在中古已经出现,但它的使用频率在清朝以前远低于“父”。直到明清时期盛行白话小说这才有所改观,尤其是在“国语”运动之后,“爸”才广泛被使用。
  可见在中古,甚至是近代以前“爸爸”这个称谓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很少。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父亲称谓占主流的是“父”一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郭沫若根据“父”的甲骨文字形对其本义和语源进行解释,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发现“父”字的产生和古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为男性“持斧以事操作”的社会生产特点而赋予表示父亲这一角色的汉字字形为“父”。
  此外,东汉刘熙《释名》:“父,甫也,始生己也。”
  《诗·大雅·皇矣》:“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左传·定公四年》:“郧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
  《论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可见“父”表示“父亲”这一义项在现有文献中是出现最早的。又《广韵》:“父,扶雨切。”在並母,麌韻。清钱大昕指出“古无轻唇音”,可见,“父”字语音在中古乃至上古是双唇辅音,与今“爸”音相近。
  “妈妈”在《说文》及其同时代的字书典籍中也没有出现“妈”字。现有文献记载始于《玉篇》:“妈,母也。”《集韵·姥韵》:“妈,《博雅》:母也。”清代梁章钜《称谓录》:“方以智《通雅》‘齐人呼母为……江南曰阿妈,或作姥,皆母之转也’”。看来,“妈”是由“母”派生出来的方言变体。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清段玉裁注:“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桂馥义证:“母、牧声相近,《方言》:牧,飤也。”这里许慎以声训解释“母”字的“喂养”之义。此义项在现今已经消失,但在上古、中古时期语料中仍有出现,如:
  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
  唐孟郊《赵记室俶在职无事》:“大道母群物,达人腹众才。”
  此外,“母”因为“喂养”形象而被赋予 “母亲”义。段玉裁注:“像两手抱子也……《广韵》引《仓颉篇》云:其中有两点者,像人乳形。”可见,同“父”字相似,“母”字的产生也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意义,即女人作为“母亲”这一具有特殊形象的角色展现在文字中。同“父”一样,“母” 在中古、上古时期作为称呼母亲的主要称谓词。
  《诗经·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明归有光《先妣事略》:“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通过对现代汉语父母称谓词“爸爸”“妈妈”的考证,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证实父母称谓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相似性。且这种相似性不是巧合,而是基于人类语言的社会性和生理特性。
  基于baby talk的父母称谓词的语音特点可以从语音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解释。
  针对汉语“母”字的字形,《苍颉篇》指出其字中两点象两个乳房,这说明我国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乳房所具有的母性象征意义,并将之与母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再看其他语言,表示“母亲”的称谓词其辅音也多带有唇音和鼻音的发音特点。从语源学的语音摹拟理论来看,这是是摹拟哺乳期婴儿吃奶时的自然发音。“婴儿的吃奶动作经常伴随着一种轻微的‘呣姆’鼻音,往后,哺乳时发出的这种声音,就成了一见到食物就出现的一种预感信号……当婴儿嘴里没有食物时,‘呣姆’鼻音就可能跟随一个元音一起发出用来呼唤喂奶的妈妈”。[1]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嘴巴被占用,只能通过鼻腔发音与母亲互动。
  此外,在幼儿语言中通常会采用那些容易发音辨识度高的音节。
  世界很多语言中都有/a/、/I/、/u/这三个元音,其理由便是它们是最容易识别的元音。汉语的“爸爸”“妈妈”英语的“pap”“mum”都含有/a/这个元音。/a/这个元音口腔的阻碍小,且释放的力量大声音响。
  /m//p//b/是双唇辅音,它们的发音仅需双唇的闭合而不需要舌头的控制。所以,双唇辅音容易被婴幼儿掌握。而塞音又是同元音区别度最大的音。
  所以,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一样,汉语父母称谓词“爸爸”“妈妈”的产生并非是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是自古就有着必然的自然社会原因。
  注释:
  [1]任继昉. 汉语语源学.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2: 68?69.
  参考文献:
  [1](汉)许慎 / 校定 / (宋)徐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2
  [2]杨伯峻.《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9-10
  [3]周祖谟. 《广韵》校本(全二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其他文献
【摘要】:绘画创作中,个人作品在创作时期的感受与想法都会体现在本人的创作作品中。美本质是个人情感宣泄,对于没得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各异,从追根溯源,再到个人创作,同样是一个艺术规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积淀。长期以来绘画创作的本质一直是画家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画家总是会在创作题材、形式上煞费苦心。怎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是护甲医生都在研究的问题。画家的个人品质和生活情趣影响着画家的绘画表达
期刊
【摘要】:爵有悠远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国家中的重要的大事莫过于祭祀和练兵。从甲骨卜辞开始,许多典籍都有很多有关于祭祀的记载。它小小的体量和空间包孕有丰满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皇家的祭器,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记录悠久历史的厚重文本。  【关键词】:爵;祭祀;形制;装饰  一、前言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第一次接触到的文物便是爵,那是残缺了一个足的青铜爵,它满身布满了铜锈,即便如此,它还
期刊
【摘要】:本文从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的作品结构入手为线索详细的对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对肖邦奏鸣曲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弗雷德列克·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以浪漫主义的精神,独具魅力的音乐,带来了钢琴音乐史上的黄金时代,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他的音乐具有一种
期刊
【摘要】:论及摄影,必然先联系到光圈,焦距,快门等等,人类的眼球与相机镜头的光圈、焦点距离有类似的机能。使用照相机控制画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第一:光圈,简单来说就是来控制到达胶片光线的量,它是通过控制光孔大小来达到这一作用的。第二:快门,控制光线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第三:焦点距离,指从镜头的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的距离。  【关键词】:绘画;摄影;借鉴  我们可以利用这三种基本的方法来实现摄影
期刊
【摘要】:高色温会让光线所触及到的景物和环境产生出冷色调,颜色倾向下更接近于蓝色,蓝色的倾向带给人冷静、深远、沉思、流动及悲伤、压抑、恐惧之感。当光线小面积低照度照射在人物身上时,会产生出悲伤、压抑、恐惧的感觉,当光线大面积低照度照射在环境中时,会让整个环境产生一种阴森、寂静的感觉,比较适合进行负面题材的创作。当光线小面积高照度照射在人物身上时,会产生出冷静、沉思的感觉,当光线大面积高照度照射在环
期刊
【摘要】:世界上没有个性、心理、生理特性完全相同的人,对于这种容观存在的差异,声乐教师要有科学的认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势而雕琢”。  【关键词】:声乐;教学方法;因势而雕琢  一、当前声乐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必要性  人的声音是最美最动听的“乐器”,而这美丽动听的“乐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借声音的感觉,通过耳朵去听,去分
期刊
【摘要】: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然而,从这一天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将多了一个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种古老戏曲的名字——京剧。京剧是国粹,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共识,当国粹写入遗产,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剧舞台上的这份
期刊
【摘要】:动画,虽然是国外的词语,其实早在中国就有动画早期的雏形,像是皮影戏,走马灯等。然而动画在我国真正开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年代。随着我国动画艺术先驱的不断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国际上也有着“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然而在现如今的中国,动画处在一个畸形发展的状态。所以就不断有人提出——我们要找回中国动画的辉煌,找回中国动画。  【关键词】:动画;中国学派;困境;创造  一:中国动
期刊
【摘要】:中国歌剧自进入探索期出现了各种体裁的形式,以及响彻国内外的优秀的歌剧作品。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例,从剧情介绍、音乐与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个别人物的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还对作品的结构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形式;《雷雨》  一、中国歌剧概述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是1927年
期刊
【摘要】: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严复并未完全遵循这三个标准,也未按照原作的行文方式和逻辑布局进行翻译,而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地对原作进行了删减,省略,增译及改译。严复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翻译,是出于他所处的翻译的生态环境和翻译目的的考虑,是在不断地选择和适应中完成的。生态翻译学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包含“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论”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