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幽静的山谷里,握着你的手仰头望树,不见红叶。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唯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当然此时此刻,也好奇地望着一个女人躲开人群,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以树的年轮和沧桑,它们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软和脆弱。
从前,很古的时候,秋风乍起时,它们可曾有幸听过人在树下奏琴?最古的曲子当然是《高山》和《流水》了。高山有乔木,流水无知音时,伯牙一砸琴,会有无数红叶飘落成泥吗?那琴,那被古人用木雕成的琴,年轻时便是一棵当然的树啊。当人的十指弹拨如雨,琴音流淌似水时,那是树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呢,人和树,怎么就能如此相通呢?
今天再无人焚香净身,林中奏琴了。只有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地观赏红叶。
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百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侃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唯有树了,唯有扎根于深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霸王别姬”。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动容的永恒一幕。
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
“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自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飘落在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一棵树。鲜红的叶,像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在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如倒挂的金钟。蓝天下,风吹钟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什么树?!
柿树。北方的柿树。你说。
你还说,看见树的根部了吗?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
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
1997.10
作家小传
郑云云,女。祖籍浙江慈溪,江西师大中文系毕业。1968年随家下放赣北农村。曾当过工人、教师。现为《江西日报》艺术专刊主编,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画院高级画师、江西著名画家、瓷艺家。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金色的骆驼毛》《城外世界》《用笔签约》《邱娥国》《云水之境》等。曾获江西省作协首届“谷雨文学奖”“赣版十佳图书奖”,另有作品入选江西省“五个一”工程,散文集《云水之境》2002年获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l心散文奖”并入选教育部高中语文教材。曾在南昌及澳门地区等地举办国画、瓷艺展多次,其四幅国画作品,经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评审,入选法国“中国文化年”赴巴黎参展,并作为文化部国礼赠送;陶瓷作品获“中国陶瓷艺术创新金奖”和“银奖”等奖项,被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是2009年唯一获得“中国当代德艺双馨艺术大师”殊荣的艺术家。郑云云集记者、作家、画家盛名于一身,在所属各个领域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誉为“江南才女”。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为她拍摄了专题片。《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美国侨报》《澳门日报》《光明日报》和江西卫视等中外媒体都对她进行过专题报道。
阅读提示
《香山看叶》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借红叶来抒发心中之情,托红叶来抒写生命之理,使红叶具有新的生命形式。
秋天的红叶,由于具有那种绚丽的“红色”,自古以来都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题材。有的借红叶寄相思之情,抒别离之恨;有的则借红叶抒发对生命的歌颂。如大家都熟悉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就是写秋天经霜的枫叶,在夕阳晚照下,呈现出一派如火流丹、灿若朝霞的美景。在诗人眼中,这种红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美丽!这满眼的红色,让读者看到秋天和春天一样,同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而女作家郑云云的散文《香山看叶》,同样是借红叶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这篇散文在写法上却别有风致,与众不同。
首先,文章一开始就是由叶及树,由树及人,将人与树进行对照,丰富了意蕴,深化了主旨。“看叶”其实就是看树,叶是“树的眼睛”,叶和树是一个完美的生命体,共同昭示着一种顽强向上的精神。
面对山谷中的树,作者发出“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的感慨:人类非常脆弱,心容易变得苍老,而树虽历经沧桑,屡遭劫难,却依旧能绽放出青翠的绿芽;人生如树,只有经受起磨难的考验,承受住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才能结出艳若金钟之果,展现出超凡脱俗的美艳。联想丰富,缝合自然;情、景、意三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其次,文笔酣畅,思古接今,语言工巧,饱含激情;拟人、比喻、反问等一系列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看到秋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便想到了京剧舞台上的虞姬,二者都以自己的美丽消亡来换取“爱者的生之路”,自然贴切,耐人寻味;
“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那是树的眼睛”“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等,形象生动,激情洋溢,荡起人们心中的层层波澜。
另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赞美和感叹。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表达了对树的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
“蓝天若水,红叶如鱼”——在作者的笔下,红叶,一个意蕴丰富的形象,用它那最经典、最热烈的红色,绘出了人生之旅中最亮丽的风景。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文章的点睛之处。
小朋友们,状物写景,一是要认真观察,二是要联想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以眼前之景(物),抒心中之情,希望你们能懂。
(编者)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唯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当然此时此刻,也好奇地望着一个女人躲开人群,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以树的年轮和沧桑,它们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软和脆弱。
从前,很古的时候,秋风乍起时,它们可曾有幸听过人在树下奏琴?最古的曲子当然是《高山》和《流水》了。高山有乔木,流水无知音时,伯牙一砸琴,会有无数红叶飘落成泥吗?那琴,那被古人用木雕成的琴,年轻时便是一棵当然的树啊。当人的十指弹拨如雨,琴音流淌似水时,那是树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呢,人和树,怎么就能如此相通呢?
今天再无人焚香净身,林中奏琴了。只有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地观赏红叶。
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百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侃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唯有树了,唯有扎根于深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霸王别姬”。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动容的永恒一幕。
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
“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自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飘落在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一棵树。鲜红的叶,像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在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如倒挂的金钟。蓝天下,风吹钟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什么树?!
柿树。北方的柿树。你说。
你还说,看见树的根部了吗?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
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
1997.10
作家小传
郑云云,女。祖籍浙江慈溪,江西师大中文系毕业。1968年随家下放赣北农村。曾当过工人、教师。现为《江西日报》艺术专刊主编,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画院高级画师、江西著名画家、瓷艺家。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金色的骆驼毛》《城外世界》《用笔签约》《邱娥国》《云水之境》等。曾获江西省作协首届“谷雨文学奖”“赣版十佳图书奖”,另有作品入选江西省“五个一”工程,散文集《云水之境》2002年获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l心散文奖”并入选教育部高中语文教材。曾在南昌及澳门地区等地举办国画、瓷艺展多次,其四幅国画作品,经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评审,入选法国“中国文化年”赴巴黎参展,并作为文化部国礼赠送;陶瓷作品获“中国陶瓷艺术创新金奖”和“银奖”等奖项,被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是2009年唯一获得“中国当代德艺双馨艺术大师”殊荣的艺术家。郑云云集记者、作家、画家盛名于一身,在所属各个领域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誉为“江南才女”。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为她拍摄了专题片。《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美国侨报》《澳门日报》《光明日报》和江西卫视等中外媒体都对她进行过专题报道。
阅读提示
《香山看叶》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借红叶来抒发心中之情,托红叶来抒写生命之理,使红叶具有新的生命形式。
秋天的红叶,由于具有那种绚丽的“红色”,自古以来都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题材。有的借红叶寄相思之情,抒别离之恨;有的则借红叶抒发对生命的歌颂。如大家都熟悉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就是写秋天经霜的枫叶,在夕阳晚照下,呈现出一派如火流丹、灿若朝霞的美景。在诗人眼中,这种红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美丽!这满眼的红色,让读者看到秋天和春天一样,同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而女作家郑云云的散文《香山看叶》,同样是借红叶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这篇散文在写法上却别有风致,与众不同。
首先,文章一开始就是由叶及树,由树及人,将人与树进行对照,丰富了意蕴,深化了主旨。“看叶”其实就是看树,叶是“树的眼睛”,叶和树是一个完美的生命体,共同昭示着一种顽强向上的精神。
面对山谷中的树,作者发出“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的感慨:人类非常脆弱,心容易变得苍老,而树虽历经沧桑,屡遭劫难,却依旧能绽放出青翠的绿芽;人生如树,只有经受起磨难的考验,承受住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才能结出艳若金钟之果,展现出超凡脱俗的美艳。联想丰富,缝合自然;情、景、意三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其次,文笔酣畅,思古接今,语言工巧,饱含激情;拟人、比喻、反问等一系列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作者看到秋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便想到了京剧舞台上的虞姬,二者都以自己的美丽消亡来换取“爱者的生之路”,自然贴切,耐人寻味;
“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那是树的眼睛”“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等,形象生动,激情洋溢,荡起人们心中的层层波澜。
另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赞美和感叹。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表达了对树的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
“蓝天若水,红叶如鱼”——在作者的笔下,红叶,一个意蕴丰富的形象,用它那最经典、最热烈的红色,绘出了人生之旅中最亮丽的风景。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文章的点睛之处。
小朋友们,状物写景,一是要认真观察,二是要联想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以眼前之景(物),抒心中之情,希望你们能懂。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