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课堂问答的脉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问答方式、策略存在着种种弊病,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面对如此状况,数学课堂问答必须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相应的教材教法出发,做到问答用语正确、问答难度适当,积极鼓励学生问答,从而提高数学课堂问答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问答 高质量问答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问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问答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应采用合理有效的问答方式,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问答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问”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问答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课堂问答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问答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问答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问题和小结性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问答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问出实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问答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问答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细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却是由于教师的问答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二、增强课堂问答的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问答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手,在维持问答愿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修正,在问答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答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问答时要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思考。如学习了列方程组解题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商店里,一个顾客和一位售货员的一段对话。
  顾客: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售货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余的,但要在买一袋牛奶就少一元钱了。今天我们店在搞优惠活动,所以你买的饼干可打八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找你8角。(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根据对话内容,你能知道饼干和牛奶的价钱吗?
  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圆满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許多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在矛盾中创造高质量的问答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问答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问答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问答,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学生就提出了“除法分配律”这个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的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的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出结论。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探究呢?“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 200÷5=(100 200)÷5;(2000 3000)÷10=2000÷10 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a b)÷c=a÷c b÷c……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给予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给予了肯定,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问答,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问答策略。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
  [4]李晓明.新课程“解决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置.中小学数学,2004,5.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反映了学生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所体现的类比推廣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出了学生是否善于思考,是否积极进取,是否敢于创新。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方法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正确理解  严世健教授说过,数学意识是人们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逐步形成的对数学的看法和见解。通常在生活实践方面、数学学科内部和数学文化方面表现出来。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反映了学生在分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几何模型一:  假设a≠b,作线段AC=a,CB=b,以AB為直径作圆,作半径OD⊥AB,CE⊥AB,连接AE、BE、CD和OE,作CF⊥OE,分别用a、b表示OD、CE、CD和CF.  几何模型二:  如图,在梯形ABDC中,已知AB∥CD,AB=a,CD=b,PQ是平行两底的一条线段,在以下的证明中不妨设b≥a.  证明:过点A作BD的平行线分别交CD、PQ于点M
摘 要: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让学生受到数学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是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数学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随着数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学的作用显然会向更多方面拓展。所以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大学非数学专业的数学教
摘 要: 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具体做法: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要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注。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 后进生  当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掌握了某种技能,但最终却对所得到的知识与技能没有热爱之情,甚至十分厌恶,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
新华社北京分社50年(1946-1996)刘佩珩,夏俊生北京分社的前身──北平分社新华社北平分社诞生于1946年1月,坐落在东华门附近翠明庄中共代表团驻地;于2月下旬迁到宣武门外方壶斋9号。抗日战争胜利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