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问答方式、策略存在着种种弊病,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面对如此状况,数学课堂问答必须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相应的教材教法出发,做到问答用语正确、问答难度适当,积极鼓励学生问答,从而提高数学课堂问答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问答 高质量问答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问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问答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应采用合理有效的问答方式,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问答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问”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问答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课堂问答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问答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问答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问题和小结性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问答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问出实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问答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问答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细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却是由于教师的问答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二、增强课堂问答的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问答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手,在维持问答愿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修正,在问答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答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问答时要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思考。如学习了列方程组解题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商店里,一个顾客和一位售货员的一段对话。
顾客: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售货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余的,但要在买一袋牛奶就少一元钱了。今天我们店在搞优惠活动,所以你买的饼干可打八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找你8角。(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根据对话内容,你能知道饼干和牛奶的价钱吗?
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圆满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許多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在矛盾中创造高质量的问答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问答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问答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问答,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学生就提出了“除法分配律”这个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的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的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出结论。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探究呢?“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 200÷5=(100 200)÷5;(2000 3000)÷10=2000÷10 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a b)÷c=a÷c b÷c……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给予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给予了肯定,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问答,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问答策略。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
[4]李晓明.新课程“解决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置.中小学数学,2004,5.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问答 高质量问答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问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问答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应采用合理有效的问答方式,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问答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问”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问答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课堂问答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问答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问答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问题和小结性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问答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问出实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问答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问答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细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却是由于教师的问答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二、增强课堂问答的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问答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手,在维持问答愿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修正,在问答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答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问答时要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思考。如学习了列方程组解题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商店里,一个顾客和一位售货员的一段对话。
顾客: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售货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余的,但要在买一袋牛奶就少一元钱了。今天我们店在搞优惠活动,所以你买的饼干可打八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找你8角。(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根据对话内容,你能知道饼干和牛奶的价钱吗?
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圆满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許多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在矛盾中创造高质量的问答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问答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问答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问答,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学生就提出了“除法分配律”这个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的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的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出结论。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探究呢?“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 200÷5=(100 200)÷5;(2000 3000)÷10=2000÷10 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a b)÷c=a÷c b÷c……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给予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给予了肯定,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问答,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问答策略。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
[4]李晓明.新课程“解决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置.中小学数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