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财政支农问题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从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相关性入手,以1978—2009年财政数据为支撑,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OLS回归,探索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财政支农效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97-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10年的5 916元,年均增长12.6%,这与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和支农机制的完善密不可分。“十二五”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推动政策思路调整,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十分必要。
国内一些学者曾就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展开研究。孙文祥(2005)通过建立滞后项的回归模型证实,支农生产费及事业费、基本建设费、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增收有正面影响,而农村救济费支出为负面影响。刘旦(2006)通过VAR模型论证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的长期协整关系,得出了长期农民收入与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呈负相关关系,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刘玉川(2010)证实,支援农业生产费、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科技三项费用则阻碍农民收入增加。由于模型和验证方法相异,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拟建立回归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变量因素的滞后性,以中国财政年鉴1978—2009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和农民收入数据为支撑,探索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国财政支农现状分析
1.财政支农总额不断增加。自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总额除1980年、1981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外,各年支出总额均呈快速上升态势,平均增速为14.3%: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支出达9 884.5亿元,较上年增长15.2%。
2.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不稳定。1978年以来,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达到了13.43%,而比重最小的是2003年,只有7.12%,整体上有下降趋势。另外,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受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调整影响较大,它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扩张和紧缩而上下波动。
3.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济等项目,从资金支出结构来看,农村生产费及事业费偏高,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偏少,甚至低于农村救济费,2002年—2006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如表1。
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为自变量:
X1: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总额;X2: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总额;X3: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三项科技投入的总额;X4: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救济的总额。
考虑到时间序列上物价波动较大,选取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Y)为因变量,建立初始模型如下:
Y=CX1αX2βX3λX4η
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以改进分析效果,建立变换模型:
1nY=1nC+α1nX1+β1nX2+λ1nX3+η1nX4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
1nY=1nC-0.2861nX1+1.0861nX2+0.1691nX3+0.511nX4
(-1.744) (4.214) (0.657) (0.190)
R2=0.946 =0.937 F=105.909
回归结果表明,F=105.909﹥F0.005(4,24)=2.78,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模型的整体效果比较好;同时,可决系数R2=0.946,这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农民收入变化的94.6%可由其他四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以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
三、统计结果分析
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支援农业生产支出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1.086,是影响农民收入最直接的因素。从农产品供给角度来看,农业受气候等客观条件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必须保障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
2.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弹性系数为负,当期支出增加影响农民增收效果,主要原因为时滞和“筛子现象”。
之所以出现时滞现象,是因为农业基本建设周期较长,当期支出效果延迟显现。为验证该构想,假设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存在三年时滞,Xt-3代表三年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构造改进模型如下:
Y=CXt-3αX2βX3λX4η
对数据进行OLS回归:
1nY=1nC+0.3781nXt-3+0.3181nX2-0.2291nX3+0.4471nX4
(1.398) (1.351) (-0.960) (1.953)
R2=0.956 =0.946 F=105.402
回归结果显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弹性升高到0.378,该支出对三年后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证明时滞现象的确存在。
而“筛子现象”的存在,是因为财政支农资金在不同管理层级间被截留,只有部分资金真正用在农业项目上,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效率变低。
3.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农民增收相关系数为0.169,仅存在微弱的相关性,说明我国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不能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研究周期长且费用高,而我国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又长期不足。
4.农村救济费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救济费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较高,达到了0.51,可以较快地临时性拉动农民收入增长,但持续性不强。
四、财政支农改进路径分析
1.调整财政支农目标。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取代农产品供应短缺成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因此,财政支农的首要目标也应转向调整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2.建立支农资金保障长效机制。要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其增长速度超过其它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健全财政支农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生产要素流向农业和农村。
3.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明确支出重点,由注重生产性投入向公共性投入转变,支持农业科研,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推动涉农行政体制改革。着重就农业相关行政机构和职权进行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部分涉农事业单位转企业,逐步降低农村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费用占农业生产财政投入的比重。健全财政支农的审计监管工作,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量到位,严惩截留支农资金的行为,最大限度克服“筛子现象”。
参考文献:
[1] 陶维乐.陶泓宇.财政支农问题浅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4).
[2] 孙文祥.蔡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05,(11).
[3] 刘旦.财政支农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J].北方经济,2006,(12).
[4] 刘玉川.财政支农与我国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10,(22).
[5] 王德文.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5).
[6] 柯柄生.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下降现象不容忽视[J].农村经济管理,2008,(9).
[7] 赵鸣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J].中国财政,2008,(15).
[8] 吴小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管理的建议[J].中国财政,2008,(19).
[9] 刘汉屏,汪柱旺.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8(1).
[10] Shixiong Caoa, Chenguang Xu, Li Chen, Xiuqing Wang.Attitudes of farmers in China‘s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towards the land-use changes required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ject’s success[J].Land Use Policy, 2009,(26) .
关键词:财政;支农;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97-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10年的5 916元,年均增长12.6%,这与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和支农机制的完善密不可分。“十二五”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推动政策思路调整,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十分必要。
国内一些学者曾就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展开研究。孙文祥(2005)通过建立滞后项的回归模型证实,支农生产费及事业费、基本建设费、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增收有正面影响,而农村救济费支出为负面影响。刘旦(2006)通过VAR模型论证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的长期协整关系,得出了长期农民收入与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呈负相关关系,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刘玉川(2010)证实,支援农业生产费、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科技三项费用则阻碍农民收入增加。由于模型和验证方法相异,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拟建立回归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变量因素的滞后性,以中国财政年鉴1978—2009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和农民收入数据为支撑,探索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国财政支农现状分析
1.财政支农总额不断增加。自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总额除1980年、1981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外,各年支出总额均呈快速上升态势,平均增速为14.3%: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支出达9 884.5亿元,较上年增长15.2%。
2.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不稳定。1978年以来,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达到了13.43%,而比重最小的是2003年,只有7.12%,整体上有下降趋势。另外,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受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调整影响较大,它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扩张和紧缩而上下波动。
3.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济等项目,从资金支出结构来看,农村生产费及事业费偏高,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偏少,甚至低于农村救济费,2002年—2006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如表1。
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为自变量:
X1: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总额;X2: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总额;X3: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三项科技投入的总额;X4: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救济的总额。
考虑到时间序列上物价波动较大,选取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Y)为因变量,建立初始模型如下:
Y=CX1αX2βX3λX4η
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以改进分析效果,建立变换模型:
1nY=1nC+α1nX1+β1nX2+λ1nX3+η1nX4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
1nY=1nC-0.2861nX1+1.0861nX2+0.1691nX3+0.511nX4
(-1.744) (4.214) (0.657) (0.190)
R2=0.946 =0.937 F=105.909
回归结果表明,F=105.909﹥F0.005(4,24)=2.78,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模型的整体效果比较好;同时,可决系数R2=0.946,这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农民收入变化的94.6%可由其他四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以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
三、统计结果分析
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支援农业生产支出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1.086,是影响农民收入最直接的因素。从农产品供给角度来看,农业受气候等客观条件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必须保障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
2.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弹性系数为负,当期支出增加影响农民增收效果,主要原因为时滞和“筛子现象”。
之所以出现时滞现象,是因为农业基本建设周期较长,当期支出效果延迟显现。为验证该构想,假设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存在三年时滞,Xt-3代表三年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构造改进模型如下:
Y=CXt-3αX2βX3λX4η
对数据进行OLS回归:
1nY=1nC+0.3781nXt-3+0.3181nX2-0.2291nX3+0.4471nX4
(1.398) (1.351) (-0.960) (1.953)
R2=0.956 =0.946 F=105.402
回归结果显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弹性升高到0.378,该支出对三年后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证明时滞现象的确存在。
而“筛子现象”的存在,是因为财政支农资金在不同管理层级间被截留,只有部分资金真正用在农业项目上,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效率变低。
3.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农民增收相关系数为0.169,仅存在微弱的相关性,说明我国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不能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研究周期长且费用高,而我国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又长期不足。
4.农村救济费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救济费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较高,达到了0.51,可以较快地临时性拉动农民收入增长,但持续性不强。
四、财政支农改进路径分析
1.调整财政支农目标。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取代农产品供应短缺成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因此,财政支农的首要目标也应转向调整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2.建立支农资金保障长效机制。要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其增长速度超过其它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健全财政支农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生产要素流向农业和农村。
3.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明确支出重点,由注重生产性投入向公共性投入转变,支持农业科研,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推动涉农行政体制改革。着重就农业相关行政机构和职权进行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部分涉农事业单位转企业,逐步降低农村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费用占农业生产财政投入的比重。健全财政支农的审计监管工作,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量到位,严惩截留支农资金的行为,最大限度克服“筛子现象”。
参考文献:
[1] 陶维乐.陶泓宇.财政支农问题浅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4).
[2] 孙文祥.蔡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05,(11).
[3] 刘旦.财政支农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J].北方经济,2006,(12).
[4] 刘玉川.财政支农与我国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10,(22).
[5] 王德文.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5).
[6] 柯柄生.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下降现象不容忽视[J].农村经济管理,2008,(9).
[7] 赵鸣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J].中国财政,2008,(15).
[8] 吴小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管理的建议[J].中国财政,2008,(19).
[9] 刘汉屏,汪柱旺.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8(1).
[10] Shixiong Caoa, Chenguang Xu, Li Chen, Xiuqing Wang.Attitudes of farmers in China‘s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towards the land-use changes required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ject’s success[J].Land Use Policy, 20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