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作为硬件基础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城市社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管理部门与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作为硬件基础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城市社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管理部门与社区居民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后人类审美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在第一个层次上,人们通过科幻影像和科技新闻炒作推演后人类形象和生活,其本质是超人移情在新技术背景中的升级版.在第二个层次上,新科技为破除既往的自然—文化壁垒提供了支撑.后人类审美因此拓展到对伴侣物种或有形他者(动物、植物、赛博格等)的新感性,具体体现为向着他者生成的倾向性.在更深的层次上,后人类(新人类)也将认识到所有存在物,上至宇观的星河、中及宏观的山川、下及不可见的量子都是过程中的"行动者"(actor),存在是一场由不同的"实在实有"共同完成的"行动者网络"(acto
道德理由的压倒性是指当与审慎理由产生对立时,道德理由总是在理由的权衡中胜出的一方.虽然道德理由对各方当事人采取中立视角,而审慎理由主要关注行为人自身的行动需要,但是它们所确证的道德合理性和审慎合理性之间存在共同基础,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一般意义上评价行为的合理性.当道德理由与个人利益对立的时候,前者也并非总是压倒性的,因为道德理由的严格程度和个人利益的具体特征都会对其权重构成影响.对于个人而言,道德理由的权重有多大,道德理由何时能够成为压倒性理由,则主要取决于社会共同体的接受程度.接受道德理由的压倒性有时将会
在构建符合中国各级政府实施创新补贴政策的行为特征和内在逻辑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2008—2014年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库的独特微观企业数据,检验了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企业私人性质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显示,政府创新扶持补贴政策对企业私人性质创新投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激励效应,验证了挤出效应理论假说在中国情境的适用性.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挤出效应,呈现出国有和集体企业大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大于外资企业的次序现象,这验证了中国情境下挤出效应的"所有制次序"理论假说.此外,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
智库在经历"外延式扩张"后,缺乏对内涵式发展的探究.本文以发展模式为切入点,以"知识—行动"为基准,将智库划分为四种:"双向发展型""知识导向型""行动导向型""单一型".进而,本文从问题导向与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转译阶段等环节展开阐述,以构建不同类型的智库行动者网络.比较各种类型的智库发展模式的异同,探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智库内涵式发展模式,可以得出的启示包括:设定强制通行点的重要性、非人类行动者的平等地位、异质行动者相互联结、异议阶段的动态调整和转译过程的双向互动.
恩格斯新闻思想形成于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他对于报刊和新闻事业的功能、报刊与政治的关系、新闻真实性、特定主体的倾向性与对报道所作判断的关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等都作过精辟论述.恩格斯新闻思想的鲜明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以他本人和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学说为基础和支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自身报刊活动密不可分,与马克思新闻思想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恩格斯新闻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其当代价值,对当前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仍有重大指导意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中国从文化复兴寻求民族复兴的思想努力呈现出清晰系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族拯救历史中独特的精神现象.贺麟从文化复兴至民族复兴的逻辑出发,提出了儒家思想新开展命题,在孔孟之真精神真道德基础上融贯汇通外来文化,依时代与社会需要创进民族新精神,建设民族新道德,为民族新前途铺垫坚实的文化基石,凸显其儒家思想立本开新的整体架构中民族复兴之精神取向,和近代中国具体历史情境中知识精英的现实关怀.
闽东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长期的革命斗争历程和建设改革实践,蕴育出优良的革命传统、厚重的红色遗产和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在新时代,地方高校应注重将闽东红色文化融入育人过程。以闽东红色文化汇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能量、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对廉政建设的百年探索是一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这三重逻辑相互统一的过程.从理论逻辑看,廉政建设是现代政党治理的内在诉求.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廉政建设是其治国理政的鲜明标识和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等近百年的廉政建设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面临的不同形势不断调适廉政建设基本方略和推进路径的历史逻辑.廉政建设的百年探索实际上也蕴含着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执政的实践逻辑.这既是近百年来廉政建设的实践底色,也是中国与西方
胡塞尔在对感知立义与立义内容的分析中触及常态的构造问题,并将之视为感知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一开始胡塞尔只限于从感知内容的最佳值出发来谈论常态的构造及其与观念性、规范性的相关性.随着感知中动感以及相关身体问题的揭示,常态的构造问题从两个维度得以呈现:原真的构造和交互主体性的构造.故而,身体、大地与视域成为常态构造的前提与基础.但胡塞尔晚年深入到原常态的发生构造分析,揭示了原常态构造在纵意向性维度上的原初发生.
污染环境犯罪治理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该类犯罪的生成模式.犯罪生成模式是犯罪原因的另一种表达,该模式以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现出来.从污染环境犯罪生成模式来看,促使污染环境犯罪生成的因素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对其进行治理也必须采用多元机制,即协同机制、法律机制与技术机制.协同机制主张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法律机制重视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衔接;技术机制强调建立识别与预防、监测与预警以及回应与决策为一体的污染环境犯罪治理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