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对高校教学观念和方法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不断的改进。思想政治课堂作为高校教学中一门基础性课程,由于以往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枯燥的理论讲解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始终无法获得有效提升。本文就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5-0082-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对现代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较为陈旧,而且内容十分抽象。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活动的政治方向,同时也承担着政治和社会知识传播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有着十分中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其重要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反应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延展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存在着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学生们的眼里,思想政治课虽然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是学习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课本中某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只是点到为止,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特别是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明显的差距,理论脱离实际,这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拓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空间,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
2.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缺乏创新发展意识。由于多年的教育制度影响而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有些教师在思想上跟不上时代脉搏的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传统的“传授型学习”和无反馈的“单向接受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呆板僵化,主动创新不够,拘泥于课本知识,不善于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和分析问题,对学生限制过多、惟书本至上,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着考试转,使自己成为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监工,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甚至于厌学,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与学之间互动性不够。教学应是一种达到和谐的双边活动。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注入式…‘满堂灌”等只管自己完成任务,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师生问的合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务实求真,改变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单一说教和知识传授的层面,只注重强调抽象的理论或道理,更不能把理论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单一的传授和枯燥的说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师要做到务实求真,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生动的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细节教育来感化、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们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采用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或乐于参与的教学形式。总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改革其内容,让其贴近现实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与方法。
2、关注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注重学生独立人格、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的培养,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与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关注学生,贴近学生的感受与生活,需要尊重学生的观念与主张,尊重他们的独立自主性;教育者或引导者不仅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必需投入感情,全面培养学生積极向上的情感和人生目标。
3、面向现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实例教学的比例,改变单一理论教学的75式。单纯的理论教育会让学生觉得比较空洞,如果不与实例结合,在学生心理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实例教学的探索。比如可以开展“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邀请院士,名家来高校讲述自己的故事,与学生们面对面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生受到精神感召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能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在名人力量的感召下,在同学问的相互激励下。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强,也就显示了思想政治教学实际意义。
(2)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改变以往的单纯课堂教育。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实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针对当前社会上热点现象和问题,开展讨论会,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教师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扰,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枯燥、乏味的印象产生改观,当一门课程体现出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便自然会对它产生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与当前的教学形势相适应,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来说,充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坚持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因此应当对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内心更阿基贴近,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5-0082-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对现代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较为陈旧,而且内容十分抽象。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活动的政治方向,同时也承担着政治和社会知识传播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有着十分中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其重要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反应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延展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存在着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学生们的眼里,思想政治课虽然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是学习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课本中某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只是点到为止,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特别是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明显的差距,理论脱离实际,这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拓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空间,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
2.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缺乏创新发展意识。由于多年的教育制度影响而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有些教师在思想上跟不上时代脉搏的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传统的“传授型学习”和无反馈的“单向接受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呆板僵化,主动创新不够,拘泥于课本知识,不善于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和分析问题,对学生限制过多、惟书本至上,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着考试转,使自己成为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监工,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甚至于厌学,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与学之间互动性不够。教学应是一种达到和谐的双边活动。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注入式…‘满堂灌”等只管自己完成任务,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师生问的合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务实求真,改变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单一说教和知识传授的层面,只注重强调抽象的理论或道理,更不能把理论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单一的传授和枯燥的说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师要做到务实求真,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生动的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细节教育来感化、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们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采用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或乐于参与的教学形式。总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改革其内容,让其贴近现实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与方法。
2、关注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注重学生独立人格、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的培养,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与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关注学生,贴近学生的感受与生活,需要尊重学生的观念与主张,尊重他们的独立自主性;教育者或引导者不仅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必需投入感情,全面培养学生積极向上的情感和人生目标。
3、面向现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实例教学的比例,改变单一理论教学的75式。单纯的理论教育会让学生觉得比较空洞,如果不与实例结合,在学生心理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实例教学的探索。比如可以开展“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邀请院士,名家来高校讲述自己的故事,与学生们面对面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生受到精神感召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能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在名人力量的感召下,在同学问的相互激励下。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强,也就显示了思想政治教学实际意义。
(2)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改变以往的单纯课堂教育。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实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针对当前社会上热点现象和问题,开展讨论会,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教师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扰,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枯燥、乏味的印象产生改观,当一门课程体现出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便自然会对它产生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与当前的教学形势相适应,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来说,充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坚持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因此应当对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内心更阿基贴近,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