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先生通过学校的Host Family Program认识了一对美国夫妻,丈夫叫Tom,妻子叫Lily。他们的年龄和我们的父母很接近,在他们的提议下,我们决定用“Dad”、“Mom”来称呼他们。从此我们多了一家美国亲戚,没有婚姻血缘关系的extended family。这家人让我们有机会对普通美国人的家庭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很多东西。
默契的老两口
在这里我写写Lily的父母,我们就跟着叫爷爷和奶奶。我和先生在两位老人的家里住了9个月,这9个月老人家没有收我们的房租,但我们所受的祝福远远超过我们省下的金钱。
我们认识这老两口的时候,他们都已经80高龄,住在一个有两个卧室的独立式红砖房里。不大的院落,一棵高大的枫树在夏日激爽的清凉和秋天如火的热情。一棵多年生的喇叭花沿着门口的篱笆攀缘而上,每到春夏就开出无数紫色的花朵,给这个小房子增添了几许生机。整洁的小房子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沙发窗帘的颜色透着老旧,电视机没有遥控,开关换台都是手动操作。爷爷的视力不好,70岁以后就不再开车了,奶奶记性不好,常常想不起来头天晚上吃的什么。但是两人取长补短,好像一个人一样配合默契:爷爷记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今天星期几,谁要来,哪个账单该付……奶奶负责需要读和写的事情,如写支票,写信,读书,读圣经……除此以外,奶奶还是厨房的主人,负责一日三餐,他们的饮食很清淡;爷爷虽然眼神不好,但还是每天在院子里忙活,不大的院子里种了玫瑰,菊花。时不时的,爷爷从院子里剪几支花,交给奶奶插在花瓶里,小小的房间顿时美丽亮堂起来。
收获的覆盆子(Raspberry),由奶奶做成果酱,一罐罐地装好送给孩子们。餐桌上有本相册像台历一样装订着,都是老人为之代祷的宣教家庭。一早起来,必定为一家宣教士祷告,第二天换下一家。每周两次老人要去教会查经和主日崇拜,教会的车会来接他们,俩老人总是早早打扮整齐,等在客厅了,绝不让接的人等他们。两位老人结婚60余年,一共养育了4男4女8个孩子。除了一个儿子参军后出车祸死在外州,其余7个子女都在出生地长大成家,生儿育女。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4代人同聚一堂,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的一家
原以为美国人不如中国人家庭观念深厚,这家人却比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还要浓厚。爷爷和奶奶的子女、孙辈常常来访。身材瘦高,长得最像老爷爷的二儿子几乎每次来都带来自己钓的鱼(处理好的,无皮无骨的鱼片);不修边幅的二女儿每周带奶奶去买日常用品和菜;总是打扮的整齐漂亮的小女儿每两周带奶奶去做次头发;健谈又和气的大女儿和大儿子一般都带着吃的用的来坐坐;最帅的小儿子则常常带着他花样年华,美得让人眩目的女儿一起来;孩子们也轮着带老人看医生;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玩拼字游戏。看得出,孩子们的来访让老人很开心。不过,他们并不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该做的,相反他们总是真诚地感谢孩子们抽空来看他们。当来访的孩子离去后,我最常听奶奶说的话是“We are so blessed”。
事实上我就没见过老人抱怨的时候。爷爷年轻时是个木匠,也盖房子。一大家子曾经住在他盖的有3间卧室的房子里,4个儿子一间,4个女儿一间,夫妻一间。爷爷和奶奶结婚的时候,礼服是租的,戒指是便宜货,但相亲相爱、共同生活了一个甲子。爷爷和奶奶曾经有过的矛盾就是只有一个收音机,奶奶想听话剧,爷爷要听球赛。但当老人说起过去,没有不甘,自怜,埋怨,只有调侃,甜蜜和感恩。
宽容,是最好的礼物
我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妊娠反应挺大,心情也起伏不定。一天我在卧室哭了起来,奶奶听到了敲开门进来,问我怎么了,我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就是难过。奶奶温柔地拍拍我的背,讲了让我吃惊并且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句话:“安妮,如果奶奶做错了什么,让你不开心,请你原谅奶奶”。
在这之前的20几年我从没听过见过一位长辈跟小辈道歉。奶奶那瘦小的身躯里有颗宽容的爱心,让我无法不敬重。1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我还是很感动。后来我有了儿女,错怪了孩子的时候我毫不介意向孩子认错,知道认错不会让孩子小瞧我,只会让他们尊重我,因为要求他们的我先做到了。
爷爷温文尔雅,虽然做了一辈子的体力工作,但是看起来倒像个教授,特别是一手好字,整齐漂亮得如同印刷品。我们曾陪他去看过次医生。当护士跟他说他小腿上的痣是老年斑,不是皮肤癌的时候,爷爷笑呵呵地回应:“我才80岁,你确定它是老年斑?”小护士乐了:“有人18岁就长了!”我们和老人同住期间,与老人有过两次文化冲突,一次是我炖了锅萝卜,那特殊的味道就在不大的房子里弥漫开来。时值冬日,老人不能开窗,又无处可躲,只好在他们坐的客厅里喷Air Fresh。两位老人没有说“你们不要再煮这奇怪的东西了”,倒是我向他们道歉时,他们说不怪我们,他们自己不习惯而已。但我的心里一直觉得很抱歉。
默契的老两口
在这里我写写Lily的父母,我们就跟着叫爷爷和奶奶。我和先生在两位老人的家里住了9个月,这9个月老人家没有收我们的房租,但我们所受的祝福远远超过我们省下的金钱。
我们认识这老两口的时候,他们都已经80高龄,住在一个有两个卧室的独立式红砖房里。不大的院落,一棵高大的枫树在夏日激爽的清凉和秋天如火的热情。一棵多年生的喇叭花沿着门口的篱笆攀缘而上,每到春夏就开出无数紫色的花朵,给这个小房子增添了几许生机。整洁的小房子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沙发窗帘的颜色透着老旧,电视机没有遥控,开关换台都是手动操作。爷爷的视力不好,70岁以后就不再开车了,奶奶记性不好,常常想不起来头天晚上吃的什么。但是两人取长补短,好像一个人一样配合默契:爷爷记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今天星期几,谁要来,哪个账单该付……奶奶负责需要读和写的事情,如写支票,写信,读书,读圣经……除此以外,奶奶还是厨房的主人,负责一日三餐,他们的饮食很清淡;爷爷虽然眼神不好,但还是每天在院子里忙活,不大的院子里种了玫瑰,菊花。时不时的,爷爷从院子里剪几支花,交给奶奶插在花瓶里,小小的房间顿时美丽亮堂起来。
收获的覆盆子(Raspberry),由奶奶做成果酱,一罐罐地装好送给孩子们。餐桌上有本相册像台历一样装订着,都是老人为之代祷的宣教家庭。一早起来,必定为一家宣教士祷告,第二天换下一家。每周两次老人要去教会查经和主日崇拜,教会的车会来接他们,俩老人总是早早打扮整齐,等在客厅了,绝不让接的人等他们。两位老人结婚60余年,一共养育了4男4女8个孩子。除了一个儿子参军后出车祸死在外州,其余7个子女都在出生地长大成家,生儿育女。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4代人同聚一堂,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的一家
原以为美国人不如中国人家庭观念深厚,这家人却比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还要浓厚。爷爷和奶奶的子女、孙辈常常来访。身材瘦高,长得最像老爷爷的二儿子几乎每次来都带来自己钓的鱼(处理好的,无皮无骨的鱼片);不修边幅的二女儿每周带奶奶去买日常用品和菜;总是打扮的整齐漂亮的小女儿每两周带奶奶去做次头发;健谈又和气的大女儿和大儿子一般都带着吃的用的来坐坐;最帅的小儿子则常常带着他花样年华,美得让人眩目的女儿一起来;孩子们也轮着带老人看医生;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玩拼字游戏。看得出,孩子们的来访让老人很开心。不过,他们并不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该做的,相反他们总是真诚地感谢孩子们抽空来看他们。当来访的孩子离去后,我最常听奶奶说的话是“We are so blessed”。
事实上我就没见过老人抱怨的时候。爷爷年轻时是个木匠,也盖房子。一大家子曾经住在他盖的有3间卧室的房子里,4个儿子一间,4个女儿一间,夫妻一间。爷爷和奶奶结婚的时候,礼服是租的,戒指是便宜货,但相亲相爱、共同生活了一个甲子。爷爷和奶奶曾经有过的矛盾就是只有一个收音机,奶奶想听话剧,爷爷要听球赛。但当老人说起过去,没有不甘,自怜,埋怨,只有调侃,甜蜜和感恩。
宽容,是最好的礼物
我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妊娠反应挺大,心情也起伏不定。一天我在卧室哭了起来,奶奶听到了敲开门进来,问我怎么了,我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就是难过。奶奶温柔地拍拍我的背,讲了让我吃惊并且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句话:“安妮,如果奶奶做错了什么,让你不开心,请你原谅奶奶”。
在这之前的20几年我从没听过见过一位长辈跟小辈道歉。奶奶那瘦小的身躯里有颗宽容的爱心,让我无法不敬重。1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我还是很感动。后来我有了儿女,错怪了孩子的时候我毫不介意向孩子认错,知道认错不会让孩子小瞧我,只会让他们尊重我,因为要求他们的我先做到了。
爷爷温文尔雅,虽然做了一辈子的体力工作,但是看起来倒像个教授,特别是一手好字,整齐漂亮得如同印刷品。我们曾陪他去看过次医生。当护士跟他说他小腿上的痣是老年斑,不是皮肤癌的时候,爷爷笑呵呵地回应:“我才80岁,你确定它是老年斑?”小护士乐了:“有人18岁就长了!”我们和老人同住期间,与老人有过两次文化冲突,一次是我炖了锅萝卜,那特殊的味道就在不大的房子里弥漫开来。时值冬日,老人不能开窗,又无处可躲,只好在他们坐的客厅里喷Air Fresh。两位老人没有说“你们不要再煮这奇怪的东西了”,倒是我向他们道歉时,他们说不怪我们,他们自己不习惯而已。但我的心里一直觉得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