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予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许多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在一个水平线上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消化不良”,针对这一状况,本人在近几年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验课题。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阻碍、压制了学生潜能的合理发展,甚至有部分的同学失去了学数学的兴趣。原因之一是:传统教学中,老师向每一个班集体以刻板单一的信息传递形式和传递速度去传授知识,而学生则以个性不一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于是,在传授能力和接受知识双方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使优生得不到发展而差生跟不上进度。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势必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启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运作的一种模式,其核心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手段,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才是分层的真正目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根据它们之间的矛盾来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发展。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程序
  
  (一)教学分层: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在结合开学初的摸底考试进行适当分类,再尊重学生自己选择分成甲、乙、丙三組:分别为甲组成绩较优秀,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的。人数在10人左右。乙组为中等生,成绩居中或中下的学生,丙组为学困生,成绩偏差,甚至有的对小学的数学知识掌握较差,为了便于照顾,人数不超过十人,对于这三组同学要求所学内容相同,但要求不同,对甲组学生,在反馈练习中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有时也可给出一些与生活相结合且有深化知识的竞赛类练习,使他们在每节课都能得到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乙组学生按照教学大纲,以课本练习为主。注意这类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丙组学生,因基础差,应根据内容要求,对课本练习作适当变式,成为一些简单的提问式或填空式的题型,使这类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知识。
  (二)反馈练习分层: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拟定编题计划,确定检查本堂课知识的题型和数量,再配置供好、中、差学生练习有区分度的题目。
  (三)作业进行分层:为了配合分层教学的一贯性,作业也应分层,对甲组同学必须完成课本中A、B组习题,有时可补充一些灵活性相对大的与课本内容相适应的题目;乙组同学能完成A组习题,且对B组习题能去思考;丙组的同学必须能完成A组习题。
  (四)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分层。
  ①练习评价:在讲解练习过程中,对丙组同学的练习或板书,应多用鼓励性语言,找出闪光点,多表扬,使他感到有成功的可能。对于甲组同学主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和书写的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②作业评价:作业本身分层,在评价时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同学,可用三个等级不达标、达标、优秀,具体可跟考试评价同。
  ③对考试的评价分层:一般都用同一试卷,对甲组同学80分以上为达标,90分以上为优秀,乙组同学60分以上为达标,80分以上为优秀,丙组45分以上为达标,60分以上为优秀,在试卷上不出现分数,只出现优秀、达标和不达标,这样既可以使程度较好的学生不会因成绩高而产生自满情绪,也使差生经过努力能够取得相应成绩,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期考,半期考后对乙、丙组进步较大的给予升级,逐步缩小差生面。
  
  四、分层教学的一些体会
  
  1、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得。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老师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老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得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因为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不同练习进行提问,也可以离开练习提问,对于练习中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能做出肯定答复,而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以后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但有些学生可能做出回答,因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
  3、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增强。分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由于教师知识面不宽,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故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深深感到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适应力。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要想学好它,必须从培养兴趣人手。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得积极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这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能否更全面地掌握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積累了一些经验。    一、
期刊
语文课博大精深,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语文常识的训练,为学生的高考打基础。其实语文课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文化去熏陶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教活中学语文课呢?    一、博学多才,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期刊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的好文章为数并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期刊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期刊
当下的学生,为作文所苦的大有人在,一写起作文,笔杆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转不出思路;当下的教师,范文讲了一篇又一篇,手法讲了一种又一种,却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其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看来,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范文与技巧。而是生活与思想情感。2006年,《叶圣陶课程思想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被立项为苏州市“十一·
期刊
一节课的开始与结尾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开始的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课末小结的好,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下,就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谈些建议。    一、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大家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期刊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然而目前初中学生的数学应用学习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几点意见,以期与
期刊
搞好衔接教学学法指导的研究,以提高学习效率,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为此我们提出了实施“有轨尝试学习”这一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本文将就实施“有轨尝试学习”进行初步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实施有轨尝试学习的有利因素    1、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
期刊
[摘要]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1、指导观察;2、引导想象;3、鼓励求异;4、诱发灵感。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思维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
期刊
随着职业教育的發展,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中职新生文化基础普遍下降,对于数学而言,更是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兴趣,跟不上学习进程,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体验不到学习乐趣和成功,在数学面前变得自卑不自信,严重影响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如何有效转化中职数学学困生(简称数困生),对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健全人格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学习信念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