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冲击波”何时到来?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前所述,“低碳冲击波”的到来必将对整个经济产生剧烈的影响。但问题是,“低碳冲击波”何时会现实到来?
  事实上,在我们明确了“低碳冲击波”的传递层次后,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前面已经指出,“低碳冲击波”的影响首先会在宏观层面到来。而宏观层面的何种冲击会显得最为重要呢?显然不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事实上,究竟气候变化和碳排放之间究竟有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当然也不可能是社会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滞后的,一般都会在其他因素变动后才会产生。那么剩下的可能就是两个,即技术变迁和政策的变动。
  可以肯定的是,“低碳冲击波”是技术变迁和政策的变动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此,我们不想宣传什么阴谋论的观点,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提的—认为气候变化和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关系并非什么新观点,这一论点的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既然这个观点在如此早就已被发现,为什么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才开始重视对于碳排放的控制,而在此之前的半个多世纪,则任凭世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含碳燃料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呢?我们认为,其间更多的并不是科学因素在发生作用,而是经济和政治这两者在产生影响。
  在1950年代,石油和煤炭的使用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在20世纪50~70年代,石油的价格一直保持在5~7美元/桶的水平上。而与此同时,新能源的利用成本则显然过高。据记载,当第一块太阳能电池从贝尔实验室被生产出来时,其成本高达74美元。显然,在石油和新能源两者巨大的使用成本差异面前,没有什么国家会考虑到将保护环境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先污染、后治理”是那个时代的共识。
  但低价使用含碳原料的时代并没有维持很久。OPEC成立后,一直力图通过限制石油输出国的产量来控制石油的价格。19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致的“滞胀”让欧美发达国家着实感受到了危机。而在此之后,石油价格更是一路上扬,几近失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才开始被重视。在大力的扶持之下,新能源的利用成本出现了迅速下降,其下降规律已经接近于电子产品的“摩尔定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利用新能源方面的效率已大大提高。例如在意大利,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和利用含碳化石燃料发电的成本大体相当。底子硬了,才不用慌。在发达国家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已经变得不再强烈的时候,关心环保的呼声就开始日益高涨起来,“低碳”的要求才开始变得迫切。
  当然,我们不能指责发达国家目前要求全球减排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事实上这样的指责和扯皮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了解以上逻辑后,相关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就有了判断“低碳冲击波”具体发生时间的准则—既然“低碳冲击波”主要由发达国家推动,那么这些国家本身对于低碳的依赖程度将会是决定它们在国际有关谈判中强硬程度的底牌。这就启发我国的企业家,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不仅应当考虑自身目前所处的“小环境”,也应该对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政治环境的变化加以关注,毕竟这些因素将影响“低碳冲击波”的到来时间,而这股冲击波将会对每个企业都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其他文献
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常常喜欢拉关系、搞关系、套关系、靠关系。一提起“关系”,人们也通常会想起“拉关系,走后门,搞特权”。民国初年,李宗吾“遍检诸子百家,读破二十四史”,发现“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之后,“关系”就更被当做“不正之风”、“潜规则”、“厚黑学”的代名词。  搞关系是关系的误用,不是关系管理。    关系即厚黑?    其实,关系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我们对它的态度是大可不必
期刊
“千金市骨”是众所周知的成语故事,典出《战国策燕策》。说的是燕昭王求才不得,他的大臣郭隗告诉他,古代有君主派人寻找千里马,结果派出去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却是死的,于是就高价买了尸首回来。消息传出去,燕昭王一年内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这个典故是否属实并不清楚,《战国策》作为史实并不一定靠得住。然而,这个典故的广泛传播,却反映出一种用人的普遍心理。后来人们就以此类比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等爱惜
期刊
中企动力成立于1999年,是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大型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中国的成长型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经过11年的发展,中企动力已经成为信息化运营领域的领先企业。  中企动力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中国成长型企业,它们的特点是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发展意愿强烈,而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综合实力弱,非常渴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竞争能力,但又缺乏IT专业技术
期刊
  
期刊
“低碳”将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不仅影响产业界,更将全方位地重塑社会的全貌。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催生了蒸汽机的使用,使生产力如施了魔法一般地被唤醒,人类历史由此迈入了工业时代;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使用,让内燃动力的获得便捷而实际,汽车、飞机等先前只存在于幻想中的交通工具开始被人们轻松驾驭,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球形的世界逐渐变得平坦。  今天,新一轮的能源结构调整正悄悄到来。  在煤炭、天然气等
期刊
企业经营长期制胜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经典的商业模式会导致企业“猝死”?享誉世界的管理大师加里·哈默(Gary Hamel)在他和比尔·布林(BillBreen)合写的《管理大未来》一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答。继提出核心能力的理念之后,哈默又一次在企业界掀起了管理变革的浪潮。    只有15%的员工非常投入工作    20世纪,通过在“管理的技术”层面取得的突破,通用电气、宝洁、丰田和维萨等企业不断提升
期刊
前智 战略  人们应花更多的精力于外部的世界,更广泛地思考,使每个人都成为新想法的侦察兵    久负盛名的管理学者罗莎贝斯·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最近在接受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采访时表示:企业应该更好地嵌入社会,并从广泛的社会思想中获益。  坎特试图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创新和领导艺术联系起来,以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超公司(supercorp)。在坎特看
期刊
前智 领导力  人们对于棘手的问题往往避而远之,而真正的领导恰恰在于使人们不断正视现实,调整自我态度,最终解决问题    2009年12月2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巴马所支持的全面医疗改革法案,这意味着美国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全民医保新时代。这项举动被将被载入历史,保险行业利润将受到挤压,医疗行业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美国医疗行业将如何面对这种变革呢?一些学者(Heifetz, Grashow, Lin
期刊
前智 公司财务  当资本结构严重失衡时,尤其是出现偿付能力不足时,高管权利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倾向性是平滑解决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股东与债权人是公司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在多数情况下,双方从企业的持续增长中各取所需(股本增值和利息收入),实现共赢。但当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导致资本结构失衡,公司偿付能力遭遇困境时,双方的利益就会出现冲突。这种冲突会体现在对处于财务困境的企业投资项目选择、公司融资成本
期刊
在1990年代,爱多VCD曾风靡一时。作为“标王”,胡志标也广为人知。但谁也没有想到,在爱多危难之时,胡志标的创业伙伴陈天南给予了他致命的一击。陈天南的“律师声明”,成为了压死爱多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枭雄相聚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史,你会发现,很多名噪一时的企业家都是“草根”出身,爱多创始人胡志标和陈天南也不例外—两人都出身贫寒,文化程度也都不高。  胡志标是中山市民众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