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对全球银行风险体系管理有效性的检验,也是银行业经营稳健性的检验。这次我们看到很多银行破产倒闭,也有很多银行被收购重组,有些银行损失惨重,也有些银行损失不大,甚至还免于危机的损害。这些现象表明了这些银行机构在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上存在差异。这次危机也给我们风险管理带来许多思考,我们中资银行都在向西方银行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思想、风险管理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当我们还没有把老师的这些先进的东西学到手的时候,老师出问题了。我们怎么办?只能结合这次危机中间,各家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做法和一些失败的教训,来总结我们自己下一步对银行风险应该如何去管理。据此,我就以下五个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是风险管理战略的问题。大家知道风险管理战略是要服从一家机构发展战略,要服从一个机构整体发展目标的问题。那么,一家机构要建立在价值增值基础上打造百年老店,还是要追求近期利润?那么答案自然是不同的。为什么在这次危机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国际银行的选择不取苟同。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银行金融行为短期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行为短期化就使这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发生偏移,既然风险管理发生偏移,陷入危机,发生巨额损失就在所难免。在这个地方,我想起原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一句话“金融如水、当细思量”,我们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的时候应该来深入思考这句话。
第二就是关于风险管理的体制问题。
体制上第一个问题是,谁来约束决策者,谁来约束金融家,谁来保证利润最大化和这家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平衡。从整个这次危机所波及的银行,特别是被收购的银行来看,当决策者、当金融者出现金融非理性化的时候,不管从这一家机构的治理架构来讲,还是外部来讲,这个约束很软,这个约束效力不佳,为什么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
体制上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够纵向贯通、横向制约,这是作为一家银行构造风险框架体系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次危机中,我们发现几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同一家机构里面,一个部门将一类产品卖出,同时在这家银行机构里边同一产品被某另一机构再买进,为什么在国际大佬的证券银行出现这种情况,它已经凸显出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架构体系是缺乏效率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信息在内部是缺乏沟通和交流的。
体制上的第三问题是应该重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华尔街一家被收购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同仁们在网上发出一篇对这场风波的一个感言。他说在2004年到2006年期间当次贷市场兴旺发达的时期,实际上他们在风险管理里边已经发现了次贷危险,但不管他和业务员进行交流还是和高层进行交流,都被视为噪音,不能被重视。同时我作为一个风险管理者认为,在国际银行风险管理部在近五六年里面发现风险的端倪却能不引起银行管理层的重视,导致这么多银行巨大的损失,风险部门的独立性应该值得考虑。
体制上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对银行新产品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问题。这次我们考察损失巨大的银行,发现从银行机构内部对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出现了真空,比如说CDS产品,包括CDO等结构性金融衍生品,跨多期限、多品种、多币种的产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认为应当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管理,而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却认识它是市场交易产品,应当由市场交易部门管理,最后大家也不去管,只管交易购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觉在银行业内部目前国际所有银行关于这种新产品的内部管理的部门和职责和人员,包括方法、技术无疑存在缺陷。
第三是关于交叉风险的管理问题。这次金融危机有许多人把它归结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个人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本身没有罪,产品创新是一家银行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关键是对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如何来管理它的风险,这就有一个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显然我们这些受危机的银行没有解决好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所以,这应该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另外给我们带来思考的一些问题,就是这些交叉产品出现了一个新的风险管理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贷款信贷市场或者传统的市场交易产品,出现了许多产品已经是跨产品、跨部门、跨风险种类、跨账户的一些风险。对这些跨越许多传统风险管理观念上的一些东西,怎么来管?这个地方需要我们思考的就是这两年随着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落实的问题,作为一家银行机构怎样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新巴塞尔协议是不是就是风险管理的全部内容?它和2004年颁布的风险管理又是怎样的关系,我想风险管理同仁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第四是如何处理传统银行的主流风险种类和其他风险因素的关系。比如说这次危机直接的原因是由于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引发的风险,银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重视程度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风险管理权重上,你在下的精力上和整个方法、措施运用上是怎样的比重,值得我们思考
还有一个风险是战略风险,因为战略风险是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密切相关的一个东西,感觉银行业在这次战略风险还是有很多的思考余地。
第五是关于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银行业产品的过度创新,不但没有能够分散风险,而且集聚的风险,对这个问题要思考。本来金融衍生产品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它是用来分散和转移风险。从这次危机来看,这次创新产品没有起到这个作用,而用来管理风险、分散风险的工具反而成为风险的引发源,这是我们同仁们应该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方面问题是怎样统调市场信用和操作的问题。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问题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正在实施新协议的银行,作为金融风险系统的时候,金融风险主要的一点是企业或者个人等信贷系统。截至2008年9月末,国内有某家银行的存贷比例低于50%,也就是说这家银行有50%的资产已经是非信贷类产品,那么基于这种框架下建立的模型系统,你能涵盖这家机构全部的金融风险吗?你的交易机构的金融风险又由谁来管?如何来管?第三个方面是对集中性的风险管理。次贷危机爆发另外一个问题是集中性风险,显然各家银行关注不够,所以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第四个方面是关于压力测试的方法问题。西方所有银行对这次危机引发的产品都进行了压力测试,但是很少有银行把压力测试能够上升到一种程度,假定出来现在这种情景模拟。那么压力测试这种方法对我们又带来什么样的警示。第五个方面是关于模型本身的问题。所有的模型都带有许多假设的条件,当你的假设参数、假设条件或者依据的数据资料发生问题的时候,你的模型的结果可能就要值得大家去认真对待。
第六是关于风险防范的问题。为什么在这次风波中间,高盛能幸免于难,损失那么少,大家可以查阅有关资料。高盛避免这种风险是由两个交易人员向交易主管部门的人员和金融高管建议被采纳后才幸免于难,足以说明风险管理的全员、全过程的问题,可见风险文化对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第一是风险管理战略的问题。大家知道风险管理战略是要服从一家机构发展战略,要服从一个机构整体发展目标的问题。那么,一家机构要建立在价值增值基础上打造百年老店,还是要追求近期利润?那么答案自然是不同的。为什么在这次危机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国际银行的选择不取苟同。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银行金融行为短期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行为短期化就使这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发生偏移,既然风险管理发生偏移,陷入危机,发生巨额损失就在所难免。在这个地方,我想起原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一句话“金融如水、当细思量”,我们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的时候应该来深入思考这句话。
第二就是关于风险管理的体制问题。
体制上第一个问题是,谁来约束决策者,谁来约束金融家,谁来保证利润最大化和这家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平衡。从整个这次危机所波及的银行,特别是被收购的银行来看,当决策者、当金融者出现金融非理性化的时候,不管从这一家机构的治理架构来讲,还是外部来讲,这个约束很软,这个约束效力不佳,为什么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
体制上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够纵向贯通、横向制约,这是作为一家银行构造风险框架体系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次危机中,我们发现几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同一家机构里面,一个部门将一类产品卖出,同时在这家银行机构里边同一产品被某另一机构再买进,为什么在国际大佬的证券银行出现这种情况,它已经凸显出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架构体系是缺乏效率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信息在内部是缺乏沟通和交流的。
体制上的第三问题是应该重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华尔街一家被收购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同仁们在网上发出一篇对这场风波的一个感言。他说在2004年到2006年期间当次贷市场兴旺发达的时期,实际上他们在风险管理里边已经发现了次贷危险,但不管他和业务员进行交流还是和高层进行交流,都被视为噪音,不能被重视。同时我作为一个风险管理者认为,在国际银行风险管理部在近五六年里面发现风险的端倪却能不引起银行管理层的重视,导致这么多银行巨大的损失,风险部门的独立性应该值得考虑。
体制上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对银行新产品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问题。这次我们考察损失巨大的银行,发现从银行机构内部对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出现了真空,比如说CDS产品,包括CDO等结构性金融衍生品,跨多期限、多品种、多币种的产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认为应当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管理,而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却认识它是市场交易产品,应当由市场交易部门管理,最后大家也不去管,只管交易购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觉在银行业内部目前国际所有银行关于这种新产品的内部管理的部门和职责和人员,包括方法、技术无疑存在缺陷。
第三是关于交叉风险的管理问题。这次金融危机有许多人把它归结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个人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本身没有罪,产品创新是一家银行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关键是对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如何来管理它的风险,这就有一个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显然我们这些受危机的银行没有解决好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所以,这应该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另外给我们带来思考的一些问题,就是这些交叉产品出现了一个新的风险管理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贷款信贷市场或者传统的市场交易产品,出现了许多产品已经是跨产品、跨部门、跨风险种类、跨账户的一些风险。对这些跨越许多传统风险管理观念上的一些东西,怎么来管?这个地方需要我们思考的就是这两年随着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落实的问题,作为一家银行机构怎样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新巴塞尔协议是不是就是风险管理的全部内容?它和2004年颁布的风险管理又是怎样的关系,我想风险管理同仁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第四是如何处理传统银行的主流风险种类和其他风险因素的关系。比如说这次危机直接的原因是由于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引发的风险,银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重视程度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风险管理权重上,你在下的精力上和整个方法、措施运用上是怎样的比重,值得我们思考
还有一个风险是战略风险,因为战略风险是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密切相关的一个东西,感觉银行业在这次战略风险还是有很多的思考余地。
第五是关于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银行业产品的过度创新,不但没有能够分散风险,而且集聚的风险,对这个问题要思考。本来金融衍生产品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它是用来分散和转移风险。从这次危机来看,这次创新产品没有起到这个作用,而用来管理风险、分散风险的工具反而成为风险的引发源,这是我们同仁们应该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方面问题是怎样统调市场信用和操作的问题。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问题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正在实施新协议的银行,作为金融风险系统的时候,金融风险主要的一点是企业或者个人等信贷系统。截至2008年9月末,国内有某家银行的存贷比例低于50%,也就是说这家银行有50%的资产已经是非信贷类产品,那么基于这种框架下建立的模型系统,你能涵盖这家机构全部的金融风险吗?你的交易机构的金融风险又由谁来管?如何来管?第三个方面是对集中性的风险管理。次贷危机爆发另外一个问题是集中性风险,显然各家银行关注不够,所以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第四个方面是关于压力测试的方法问题。西方所有银行对这次危机引发的产品都进行了压力测试,但是很少有银行把压力测试能够上升到一种程度,假定出来现在这种情景模拟。那么压力测试这种方法对我们又带来什么样的警示。第五个方面是关于模型本身的问题。所有的模型都带有许多假设的条件,当你的假设参数、假设条件或者依据的数据资料发生问题的时候,你的模型的结果可能就要值得大家去认真对待。
第六是关于风险防范的问题。为什么在这次风波中间,高盛能幸免于难,损失那么少,大家可以查阅有关资料。高盛避免这种风险是由两个交易人员向交易主管部门的人员和金融高管建议被采纳后才幸免于难,足以说明风险管理的全员、全过程的问题,可见风险文化对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