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隐性辍学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潜在辍学”学生群体是隐性辍学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并以农村潜在辍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个案研究法,利用个人中心疗法,可运用真诚、尊重、倾听等技巧,让案感受到被接纳并信任社工,从而提升服务对象自我认知能力,达到改善自我的目的,是其回归到正常的学习轨道。
关键词:潜在辍学;个案工作;个人中心疗法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学者对辍学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隐性辍学生群体,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董小苹、魏莉莉,阜阳师范学院的袁强较早提出这个问题,并作了开创性研究。学者兰靖、张念蒙从隐性辍学的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研究。相对于显性辍学,隐性辍学的所包含的情况更为多样,概念界定也更为复杂。董小苹、魏莉莉认为“隐性辍学指除注销学籍外, 在未完成学校课程之前,因故提早离开学校的辍学。”并且他们将隐性辍学分解为未办手续、肄业、部分结业、部分毕业四中类别。学者兰靖,张念蒙认为隐性辍学群体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所没有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途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第二类是指经常不到校学习,经常缺课;第三类是所学知识没有达到一定时期内的教育要求,有些课程考试不及格。为做区分,本文运用“潜在辍学”一词来表示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人虽然在学校,但心却整日游离于课堂之外或较长时间离开课堂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具有辍学的倾向。仅从概念来看,隐性辍学学生群体是包括本文所指的“潜在辍学”学生群体的。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H乡村中学的小轩(化名)为例,尝试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农村潜在辍学青少年并进行分析。笔者在X学校开展项目期间,案主的班主任向笔者介绍了案主,通过多方收集资料,笔者对案主的问题进行预估和分析,制定服务目标和介入方案。
二、案例分析
(一)个案背景资料
1. 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姓名:小轩 性别:男 年龄:14 年级:八年级
服务对象是本项目组在项目开展时他的班主任介绍来的。小轩上课不听课,玩玩手机或者睡觉,和同学讲悄悄话,扰乱课堂纪律,作业基本靠抄,成绩比较差,有一次跟老师说想退学,被老师劝住了(学校有规定,中途有学生退学的老师要被扣奖金)。小轩性格开朗,爱玩游戏、爱唱歌,与同学们关系不错,但是在学校比较活跃,在家则比较沉默。
2. 家庭资料
父亲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家一两次。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在家附近打零工,家中有两个姐姐,一个已出嫁,一个在外打工。王轩平时是爷爷管教,爷爷在村里是个威望老人,脾气比较躁,感觉孙子不争气,王轩犯错时,爷爷常常会打他。
3. 学业表现
服务对象学习成绩较差,上课睡觉、玩手机,作业都是抄其他同学的。平时经常被老师批评,有的老师上课就让他坐在前面擦黑板。
4. 人际关系状况
案主性格比较开朗,下课常常与同学聊天、打闹,人际关系挺好。
(二)问题分析
社工依据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对案主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后认为,案主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问题
案主自初中入学以来成绩一直不好,据社工了解,案主小学的成绩也不太理想,成绩一直在班里后面几名。案主认为反正自己学不好,上课根本听不懂,不如不学,还想像姐姐一样早点出去打工。
2. 自信心问题
长时间以来,案主基础比较差,家里也没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的批评,让案主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否定,自信心受到挫伤。
3. 家庭关系
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有时打电话嘱咐案主在家听话,好好学习。案主与母亲的交流也不多,放学回家后常常自己待在房间里玩电脑。因为从小经常被爷爷打,所以比较怕爷爷。从这些情况来看,案主在家缺少沟通的人,也没人辅导作业,比较孤独。
(三)服务计划
1. 长期目标
(1)提高自信心——协助案主认识自我价值,提高案主的自我认同感。
(2)改善案主的学习态度,改进其学习状况,督促其上课尽量不玩手机、不睡觉,作业会做的尽量自己做,以提高学习成绩。
(3)改善家庭关系——教导案主学习掌握与家人沟通技巧,多于家人交流。
2. 具体目标
(1)发掘案主的长处,多方面肯定和欣赏他,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增加自我认同感,提升自信心。
(2)通过家访,了解案主的家庭环境,改善爷爷的教育方式,增进案主与家人的交流。
(3)协助案主制定学习计划,与之探讨学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引导案主构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4)建立案主支持系统,包括老师、同学对案主学习上的帮助,以提高案主的学习成绩,进而也有助于提升案主的自信心。
3. 介入模式的选择:个人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是,每个个体都有强大的内在力量,经过真诚、被接纳和深度了解之后,借着尊重和信赖,便有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且能改变先前的不良适应,朝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案主虽然成绩不好,在家也常常挨打,但案主歌唱的很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还不错,与社工交流也很流畅,按时与社工面谈。因此,社工可运用真诚、尊重、倾听等技巧,让案主感受到被接纳并信任社工,从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并改变自我。
(四)个案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
目标: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从老师、同学处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在校情况,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感,从而与其建立稳定的关系。 内容:由于案主长时间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社工担心与他聊学习很可能让案主产生厌烦的感觉,所以在第一次面谈中社工很少和他聊到学习的话题。了解案主的兴趣爱好,与其探讨他感兴趣的话题,如他爱玩的游戏、爱听的歌曲、爱看的电影等,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必须坚持以平等、尊重、接纳、倾听等态度,让案主感受到支持、理解、肯定和欣赏。社工对他的接纳,是使其增加安全感并与社工建立稳定信任的专业服务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阶段
目标:营造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让案主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感受,对未来的想法。
内容:案主成绩一直不好,家长、老师甚至案主自身都已处于放弃他的状态,在学校上课玩手机、睡觉,下课与同学打闹,回家玩电脑,案主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学习对未来的想法,同时案主也在潜意识里回避着这个问题,所以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麻痹自己。在与案主的面谈中,案主表示说“我也想学习好,可是我都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听不懂就想睡觉,要么玩手机……像我这个成绩也考不上高中,倒不如跟我姐一起出去”。案主认为自己努力也学不好,却因为害怕努力后的失败而没有真正努力过,并且有了辍学的念头。社工引导案主将藏在案主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对其信念与行为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对质。同时与案主一起探讨在校学习与在外打工两种境遇的情况。引导案主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让案主更为了解自己,转变学习态度,增强信心,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三阶段
目标:与案主一起讨论问题的成因,从家庭、老师、同学三个方面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服务计划。
内容:与案主一起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案主表示不知道该如何与家人交流,尤其是跟爷爷,说不上几句就要被骂。在学校老师对自己基本不管不问,劳动的时候总是能想到他。针对案主的情况,与案主一起制订了服务目标与计划,主要包括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与家人沟通等。
第四阶段
目标:探访案主家庭,与其家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案主的看法,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联系老师,希望老师给予案主更多的关注,增加其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内容:社工探访家庭,与案主的爷爷、母亲面谈,了解他们对案主的看法。引导他们看到案主的优点,不要总是批评他,并且鼓励他们多于案主进行交流,了解案主在校的情况。社工以电话的方式与案主父亲进行了类似的沟通。在与老师沟通时,社工表示希望老师多用鼓励的方法对待案主,发掘案主的优点,对其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
第五阶段
目标:挖掘案主的学习动力,并与案主探讨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法,协助他制定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面对困难时,鼓励案主努力坚持。
内容:案主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看不到希望。社工协助他订立细小的学习目标,包括能够做对多少习题,每次考试所应提高的分数等。由于案主基础比较差,在案主的努力下,成绩提高不太明显,但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帮助,仍让案主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社工对案主的努力与进步表示赞扬。并让其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
第六阶段
目标:肯定案主取得的进步,做好结案准备,处理离别情绪。
内容:与案主回顾整个个案过程,让案主看到自己的改变,肯定自己,树立信心,规划未来生活,同时邀请他参加在学校开展的小组活动——“成长加油站”,以更好的为其提供帮助。
(五)评估
目标基本达成。从对案主本人、老师、同学的访谈可知,案主的改善主要体在:
学习方面:案主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而且会主动问同学问题。
自信心方面:案主已经是班里的文体委员,学校举行联欢会的时候,他还和班上其他两位同学一起表演,加上学习成绩的提高,案主的自信心有很大提升。
家庭关系方面:现在案主回到家会将学校有趣的事讲给家人听,案主父亲也经常打电话了解案主的情况。
三、反思与建议
通过笔者的个案服务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农村潜在辍学初中生的帮助很大。这些潜在辍学初中生们在农村单一落后的教学环境下需要被理解,需要拥有倾诉的渠道,学校的老师因为学生较多并且有教学任务,所以可能无暇顾及这些所谓的“差生”。社会工作者恰恰能够满足这些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需求并能够给予适当的回应。
农村青少年辍学的现状己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很多的,我们在关注的同时还需要用微观的具体的方法去预防和解决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不良事件。本文采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手法对农村潜在辍学初中生进行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本案例中,社工与案主讨论学习问题时,案主一度沉默,这种无声的抗拒也曾令社工有些灰心,甚至产生过放弃辅导的念头。但经过反思,社工认识到,是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老师的批评,令案主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为此,社工即使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肯定和鼓励的态度对待案主,帮助其分析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时对案主的进步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同时帮助案主建立自我支持系统,与学校、家庭、朋友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本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使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初中生潜在辍学时应给予案主充分的接纳与尊重,同时要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并根据案主情况做好后期的服务跟进,使案主达到自助,这样才能保证案主在社工离开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董小苹,魏莉莉. 上海初中辍学生研究—个案调查与发现[J]. 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2.
[2] 袁强. 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 科技信息,2007年第2期:69.
[3] 兰靖,张念蒙. 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N]. 中国青年报,2008-10-21.
[4] 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13.
关键词:潜在辍学;个案工作;个人中心疗法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学者对辍学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隐性辍学生群体,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董小苹、魏莉莉,阜阳师范学院的袁强较早提出这个问题,并作了开创性研究。学者兰靖、张念蒙从隐性辍学的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研究。相对于显性辍学,隐性辍学的所包含的情况更为多样,概念界定也更为复杂。董小苹、魏莉莉认为“隐性辍学指除注销学籍外, 在未完成学校课程之前,因故提早离开学校的辍学。”并且他们将隐性辍学分解为未办手续、肄业、部分结业、部分毕业四中类别。学者兰靖,张念蒙认为隐性辍学群体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所没有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途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第二类是指经常不到校学习,经常缺课;第三类是所学知识没有达到一定时期内的教育要求,有些课程考试不及格。为做区分,本文运用“潜在辍学”一词来表示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人虽然在学校,但心却整日游离于课堂之外或较长时间离开课堂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具有辍学的倾向。仅从概念来看,隐性辍学学生群体是包括本文所指的“潜在辍学”学生群体的。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H乡村中学的小轩(化名)为例,尝试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农村潜在辍学青少年并进行分析。笔者在X学校开展项目期间,案主的班主任向笔者介绍了案主,通过多方收集资料,笔者对案主的问题进行预估和分析,制定服务目标和介入方案。
二、案例分析
(一)个案背景资料
1. 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姓名:小轩 性别:男 年龄:14 年级:八年级
服务对象是本项目组在项目开展时他的班主任介绍来的。小轩上课不听课,玩玩手机或者睡觉,和同学讲悄悄话,扰乱课堂纪律,作业基本靠抄,成绩比较差,有一次跟老师说想退学,被老师劝住了(学校有规定,中途有学生退学的老师要被扣奖金)。小轩性格开朗,爱玩游戏、爱唱歌,与同学们关系不错,但是在学校比较活跃,在家则比较沉默。
2. 家庭资料
父亲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家一两次。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在家附近打零工,家中有两个姐姐,一个已出嫁,一个在外打工。王轩平时是爷爷管教,爷爷在村里是个威望老人,脾气比较躁,感觉孙子不争气,王轩犯错时,爷爷常常会打他。
3. 学业表现
服务对象学习成绩较差,上课睡觉、玩手机,作业都是抄其他同学的。平时经常被老师批评,有的老师上课就让他坐在前面擦黑板。
4. 人际关系状况
案主性格比较开朗,下课常常与同学聊天、打闹,人际关系挺好。
(二)问题分析
社工依据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对案主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后认为,案主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问题
案主自初中入学以来成绩一直不好,据社工了解,案主小学的成绩也不太理想,成绩一直在班里后面几名。案主认为反正自己学不好,上课根本听不懂,不如不学,还想像姐姐一样早点出去打工。
2. 自信心问题
长时间以来,案主基础比较差,家里也没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的批评,让案主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否定,自信心受到挫伤。
3. 家庭关系
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有时打电话嘱咐案主在家听话,好好学习。案主与母亲的交流也不多,放学回家后常常自己待在房间里玩电脑。因为从小经常被爷爷打,所以比较怕爷爷。从这些情况来看,案主在家缺少沟通的人,也没人辅导作业,比较孤独。
(三)服务计划
1. 长期目标
(1)提高自信心——协助案主认识自我价值,提高案主的自我认同感。
(2)改善案主的学习态度,改进其学习状况,督促其上课尽量不玩手机、不睡觉,作业会做的尽量自己做,以提高学习成绩。
(3)改善家庭关系——教导案主学习掌握与家人沟通技巧,多于家人交流。
2. 具体目标
(1)发掘案主的长处,多方面肯定和欣赏他,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增加自我认同感,提升自信心。
(2)通过家访,了解案主的家庭环境,改善爷爷的教育方式,增进案主与家人的交流。
(3)协助案主制定学习计划,与之探讨学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引导案主构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4)建立案主支持系统,包括老师、同学对案主学习上的帮助,以提高案主的学习成绩,进而也有助于提升案主的自信心。
3. 介入模式的选择:个人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是,每个个体都有强大的内在力量,经过真诚、被接纳和深度了解之后,借着尊重和信赖,便有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且能改变先前的不良适应,朝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案主虽然成绩不好,在家也常常挨打,但案主歌唱的很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还不错,与社工交流也很流畅,按时与社工面谈。因此,社工可运用真诚、尊重、倾听等技巧,让案主感受到被接纳并信任社工,从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并改变自我。
(四)个案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
目标: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从老师、同学处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在校情况,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感,从而与其建立稳定的关系。 内容:由于案主长时间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社工担心与他聊学习很可能让案主产生厌烦的感觉,所以在第一次面谈中社工很少和他聊到学习的话题。了解案主的兴趣爱好,与其探讨他感兴趣的话题,如他爱玩的游戏、爱听的歌曲、爱看的电影等,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必须坚持以平等、尊重、接纳、倾听等态度,让案主感受到支持、理解、肯定和欣赏。社工对他的接纳,是使其增加安全感并与社工建立稳定信任的专业服务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阶段
目标:营造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让案主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感受,对未来的想法。
内容:案主成绩一直不好,家长、老师甚至案主自身都已处于放弃他的状态,在学校上课玩手机、睡觉,下课与同学打闹,回家玩电脑,案主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学习对未来的想法,同时案主也在潜意识里回避着这个问题,所以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麻痹自己。在与案主的面谈中,案主表示说“我也想学习好,可是我都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听不懂就想睡觉,要么玩手机……像我这个成绩也考不上高中,倒不如跟我姐一起出去”。案主认为自己努力也学不好,却因为害怕努力后的失败而没有真正努力过,并且有了辍学的念头。社工引导案主将藏在案主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对其信念与行为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对质。同时与案主一起探讨在校学习与在外打工两种境遇的情况。引导案主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让案主更为了解自己,转变学习态度,增强信心,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三阶段
目标:与案主一起讨论问题的成因,从家庭、老师、同学三个方面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服务计划。
内容:与案主一起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案主表示不知道该如何与家人交流,尤其是跟爷爷,说不上几句就要被骂。在学校老师对自己基本不管不问,劳动的时候总是能想到他。针对案主的情况,与案主一起制订了服务目标与计划,主要包括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与家人沟通等。
第四阶段
目标:探访案主家庭,与其家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案主的看法,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联系老师,希望老师给予案主更多的关注,增加其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内容:社工探访家庭,与案主的爷爷、母亲面谈,了解他们对案主的看法。引导他们看到案主的优点,不要总是批评他,并且鼓励他们多于案主进行交流,了解案主在校的情况。社工以电话的方式与案主父亲进行了类似的沟通。在与老师沟通时,社工表示希望老师多用鼓励的方法对待案主,发掘案主的优点,对其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
第五阶段
目标:挖掘案主的学习动力,并与案主探讨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法,协助他制定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面对困难时,鼓励案主努力坚持。
内容:案主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看不到希望。社工协助他订立细小的学习目标,包括能够做对多少习题,每次考试所应提高的分数等。由于案主基础比较差,在案主的努力下,成绩提高不太明显,但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帮助,仍让案主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社工对案主的努力与进步表示赞扬。并让其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
第六阶段
目标:肯定案主取得的进步,做好结案准备,处理离别情绪。
内容:与案主回顾整个个案过程,让案主看到自己的改变,肯定自己,树立信心,规划未来生活,同时邀请他参加在学校开展的小组活动——“成长加油站”,以更好的为其提供帮助。
(五)评估
目标基本达成。从对案主本人、老师、同学的访谈可知,案主的改善主要体在:
学习方面:案主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而且会主动问同学问题。
自信心方面:案主已经是班里的文体委员,学校举行联欢会的时候,他还和班上其他两位同学一起表演,加上学习成绩的提高,案主的自信心有很大提升。
家庭关系方面:现在案主回到家会将学校有趣的事讲给家人听,案主父亲也经常打电话了解案主的情况。
三、反思与建议
通过笔者的个案服务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农村潜在辍学初中生的帮助很大。这些潜在辍学初中生们在农村单一落后的教学环境下需要被理解,需要拥有倾诉的渠道,学校的老师因为学生较多并且有教学任务,所以可能无暇顾及这些所谓的“差生”。社会工作者恰恰能够满足这些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需求并能够给予适当的回应。
农村青少年辍学的现状己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很多的,我们在关注的同时还需要用微观的具体的方法去预防和解决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不良事件。本文采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手法对农村潜在辍学初中生进行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本案例中,社工与案主讨论学习问题时,案主一度沉默,这种无声的抗拒也曾令社工有些灰心,甚至产生过放弃辅导的念头。但经过反思,社工认识到,是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老师的批评,令案主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为此,社工即使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肯定和鼓励的态度对待案主,帮助其分析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时对案主的进步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同时帮助案主建立自我支持系统,与学校、家庭、朋友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本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使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初中生潜在辍学时应给予案主充分的接纳与尊重,同时要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并根据案主情况做好后期的服务跟进,使案主达到自助,这样才能保证案主在社工离开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董小苹,魏莉莉. 上海初中辍学生研究—个案调查与发现[J]. 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2.
[2] 袁强. 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 科技信息,2007年第2期:69.
[3] 兰靖,张念蒙. 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N]. 中国青年报,2008-10-21.
[4] 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