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字词是组成课文的最小语言单位,如果学生对字词理解不深刻,是不可能进行高效化的文本阅读的。基于此背景,对优化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引导“平面推移”,沟通字词联系;引导“比较推敲”,理解字词意蕴;引导“基础提升”,整合字词理解的策略,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字词教学 优化策略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拥有灵活且准确运用的能力。其关键基础在于学生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基础词汇;不管是对世界的感知,还是开展相应的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词语。由此,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准确把握有效的词语训练点,并结合多元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知词语,灵活运用词语。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基本训练紧扣字词句段而展开,特别是字词教学,具有极为关键的基础作用,是其他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
一、引导“平面推移”,沟通字词联系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平面推移”的策略引导学生沟通字词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中字词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字词的。
师:在今天的这堂课中,老师将会为你们介绍一个乡村,在这个看似普通的乡村中种植着很多的槐树,每年5月的时候,槐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槐花,人们便把它叫做“槐乡”。(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槐乡视频,并相机板书槐乡。)“槐”实际上就是“洋槐”,(槐乡视频聚焦于一棵洋槐树,教师相机板书洋槐、槐树)每逢夏初,洋槐树开花,它的花朵被称为槐花。(多媒体聚焦于槐花视频并板书槐花。)大片的槐树,盛放的槐花,这是怎样一个优美的场景,是不是名副其实的“槐乡”呢?
学生们纷纷赞叹:是!
师:那么,接下来大家可以跟随老师读一读板书的这几个词:
槐乡 洋槐 槐树 槐花
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文本中出现的成串的相似词汇,笔者采用了“平面推移”的教学策略。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逐渐从槐乡推移到洋槐,再从洋槐转移至槐树,最后聚焦于槐花,以槐树、槐花之美拓展至槐乡的美。笔者将这些词语形成一个板块,借助具有直观形象性的多媒体演示,使词与词之间形成明显的联系,将教学推向高潮。
二、引导“比较推敲”,理解字词意蕴
即使是相同的词语,如果放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中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比较推敲的手法对词语展开比对和评析,既能够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把握表达内涵、感悟文本。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的 “浸”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反复推敲和品味的词语。
师:朗读下面这个句子,你认为其中的哪个词语能够为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生:让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浸”。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描述花的香气都会使用“飘”这个词,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用“飘”,而选择使用了“浸”呢?
接下来,笔者出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句子,第一句就是文本中的原句,第二句就是将原句子中的“浸”替换为“飘”,引导学生比对领悟。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生:在第二句中使用了“飘”字,仿佛只能闻到桂花的香味儿;而如果使用“浸”字,就能够使人感受到处处弥漫着花香。
师:假如你也是琦君的一个邻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桂花的香味实在是太浓郁了,真想摘一些下来泡茶喝!
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重点词汇 “浸”展开教学,并选择换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比对,使学生可以将目光聚焦于这个独特的动词上,使他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浸”所表达的浓度之深、时间之久,充分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精妙和艺术性,感悟文本之美。
三、引导“基础提升”,整合字词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基础提升”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整合化理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字词的。
师:在本堂课开始之前,让我们先听写几组词语吧!
(1)自由自在 悠闲 蝉
(2)举起前爪 横着身子 螳螂
(3)正要啄食 伸长脖子 黄雀
(4)瞄准 拿着弹子 侍奉关玉的少年
师:看来大家的热情真的很高啊!那么,我给大家奖励一组词语吧:
不堪设想 隐伏祸患 恍然大悟
接下来,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之前听写的五组词句,让学生自主比对和更正。
师:接下来的环节,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先不阅读课文,首先仔细观察文本中的插图,结合我们之前听写的五组词语,尝试讲一讲你心中的《螳螂捕蝉》是怎樣一个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首先提出的是文本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相关词汇,并综合这些词汇完成对《螳螂捕蝉》这一故事的讲述,所使用的是“基础提升”的教学策略。虽然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是其中却饱含深刻的寓意,怎样讲好这一故事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故事中的关键词汇,教师首先对这部分词汇进行了梳理以及整合,在课堂开始之前基于这些词汇展开听写,通过自主比对,逐渐拓展至句,之后再由句及段展开训练,由此实现了词语教学、句段理解以及文本欣赏的有机融合,既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词汇学习情境,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充分发掘了教学的深度。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字词的学习不够稳定、不够扎实,自然不可能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展开更深层面的探讨,一切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所以,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以及文本内容,恰当选择充满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词语学习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郭烈萍.小学语文语境式词语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2】董铭.高年段字词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1
【3】江亚丽.小学语文“立体式”词语教学模式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字词是组成课文的最小语言单位,如果学生对字词理解不深刻,是不可能进行高效化的文本阅读的。基于此背景,对优化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引导“平面推移”,沟通字词联系;引导“比较推敲”,理解字词意蕴;引导“基础提升”,整合字词理解的策略,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字词教学 优化策略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拥有灵活且准确运用的能力。其关键基础在于学生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基础词汇;不管是对世界的感知,还是开展相应的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词语。由此,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准确把握有效的词语训练点,并结合多元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知词语,灵活运用词语。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基本训练紧扣字词句段而展开,特别是字词教学,具有极为关键的基础作用,是其他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
一、引导“平面推移”,沟通字词联系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平面推移”的策略引导学生沟通字词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中字词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字词的。
师:在今天的这堂课中,老师将会为你们介绍一个乡村,在这个看似普通的乡村中种植着很多的槐树,每年5月的时候,槐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槐花,人们便把它叫做“槐乡”。(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槐乡视频,并相机板书槐乡。)“槐”实际上就是“洋槐”,(槐乡视频聚焦于一棵洋槐树,教师相机板书洋槐、槐树)每逢夏初,洋槐树开花,它的花朵被称为槐花。(多媒体聚焦于槐花视频并板书槐花。)大片的槐树,盛放的槐花,这是怎样一个优美的场景,是不是名副其实的“槐乡”呢?
学生们纷纷赞叹:是!
师:那么,接下来大家可以跟随老师读一读板书的这几个词:
槐乡 洋槐 槐树 槐花
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文本中出现的成串的相似词汇,笔者采用了“平面推移”的教学策略。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逐渐从槐乡推移到洋槐,再从洋槐转移至槐树,最后聚焦于槐花,以槐树、槐花之美拓展至槐乡的美。笔者将这些词语形成一个板块,借助具有直观形象性的多媒体演示,使词与词之间形成明显的联系,将教学推向高潮。
二、引导“比较推敲”,理解字词意蕴
即使是相同的词语,如果放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中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比较推敲的手法对词语展开比对和评析,既能够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把握表达内涵、感悟文本。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的 “浸”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反复推敲和品味的词语。
师:朗读下面这个句子,你认为其中的哪个词语能够为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生:让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浸”。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描述花的香气都会使用“飘”这个词,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用“飘”,而选择使用了“浸”呢?
接下来,笔者出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句子,第一句就是文本中的原句,第二句就是将原句子中的“浸”替换为“飘”,引导学生比对领悟。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生:在第二句中使用了“飘”字,仿佛只能闻到桂花的香味儿;而如果使用“浸”字,就能够使人感受到处处弥漫着花香。
师:假如你也是琦君的一个邻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桂花的香味实在是太浓郁了,真想摘一些下来泡茶喝!
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重点词汇 “浸”展开教学,并选择换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比对,使学生可以将目光聚焦于这个独特的动词上,使他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浸”所表达的浓度之深、时间之久,充分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精妙和艺术性,感悟文本之美。
三、引导“基础提升”,整合字词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基础提升”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整合化理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字词的。
师:在本堂课开始之前,让我们先听写几组词语吧!
(1)自由自在 悠闲 蝉
(2)举起前爪 横着身子 螳螂
(3)正要啄食 伸长脖子 黄雀
(4)瞄准 拿着弹子 侍奉关玉的少年
师:看来大家的热情真的很高啊!那么,我给大家奖励一组词语吧:
不堪设想 隐伏祸患 恍然大悟
接下来,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之前听写的五组词句,让学生自主比对和更正。
师:接下来的环节,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先不阅读课文,首先仔细观察文本中的插图,结合我们之前听写的五组词语,尝试讲一讲你心中的《螳螂捕蝉》是怎樣一个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首先提出的是文本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相关词汇,并综合这些词汇完成对《螳螂捕蝉》这一故事的讲述,所使用的是“基础提升”的教学策略。虽然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是其中却饱含深刻的寓意,怎样讲好这一故事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故事中的关键词汇,教师首先对这部分词汇进行了梳理以及整合,在课堂开始之前基于这些词汇展开听写,通过自主比对,逐渐拓展至句,之后再由句及段展开训练,由此实现了词语教学、句段理解以及文本欣赏的有机融合,既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词汇学习情境,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充分发掘了教学的深度。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字词的学习不够稳定、不够扎实,自然不可能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展开更深层面的探讨,一切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所以,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以及文本内容,恰当选择充满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词语学习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郭烈萍.小学语文语境式词语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2】董铭.高年段字词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1
【3】江亚丽.小学语文“立体式”词语教学模式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