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力、杯具、纠结……现如今,大学里“潮语”流行。这些语句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成了校园语言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校大学生传播和使用的流行语,蕴涵着大量的社会信息,折射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和生活方式,也是校园文化主流形态和发展轨迹的基本趋势。
“潮语”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生活方式形成了对应关系。
从分类看,如时事热点类:“世博、低碳、蚁族、范跑跑、次贷危机”;学习生活类:“拷(贝)、考研、鸭梨、蜗居、百度”;人际交往类:“顶、雷、忽悠、做人要厚道、I服了You”;课外活动类:“秀、PK、偷菜、泡吧、你太有才了”;日常消费类:“宰、透支、秒杀、山寨、不差钱”;爱情婚恋类:“泡、养眼、口耐、寂寞、非诚勿扰”;还有框架填充类:“超X、XX门、被XX、很X很XX、将XX进行到底”;等等。
从特点看,“潮语”具有概括能力强、使用频率高、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等共性,如当前流行的“给力”“神马”“低碳”“创先争优”“我们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等等。
从成因看,“潮语”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潮语”传递十分便捷,如大学生对“俯卧撑、做人不能太CNN”等的跟进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需要,如“百度”是查资料工具、“面霸”是频繁参加就业面试等。此外,“潮语”也是大学生个人压力宣泄与情感交流的载体。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包含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课外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式,往往紧跟时代前沿,特别容易与新近流行的“潮语”相关联,高校教育工作者若能充分把握“潮语”的内涵价值、发挥“潮语”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可以把“潮语”引人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并借此平台引领思想动态、激发学习热情、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社会阅历等,有利于学生建立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路径选择方面,如组织时事热点类“潮语”宣讲,可引领大学生做人格健全的人;开展学习生活类“潮语”讨论,可激发大学生做善于学习的人。
此外,在“潮语”背景或导向下,组织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倡导其做兴趣广泛的人;组织岗位见习等社会实践,可增长大学生社会阅历,做理性自律的人。
同时,高校还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制度上充分保障、在设施上加大投入、在行动上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纠正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才能涌现一批又一批“弄潮人”。
“潮语”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生活方式形成了对应关系。
从分类看,如时事热点类:“世博、低碳、蚁族、范跑跑、次贷危机”;学习生活类:“拷(贝)、考研、鸭梨、蜗居、百度”;人际交往类:“顶、雷、忽悠、做人要厚道、I服了You”;课外活动类:“秀、PK、偷菜、泡吧、你太有才了”;日常消费类:“宰、透支、秒杀、山寨、不差钱”;爱情婚恋类:“泡、养眼、口耐、寂寞、非诚勿扰”;还有框架填充类:“超X、XX门、被XX、很X很XX、将XX进行到底”;等等。
从特点看,“潮语”具有概括能力强、使用频率高、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等共性,如当前流行的“给力”“神马”“低碳”“创先争优”“我们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等等。
从成因看,“潮语”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潮语”传递十分便捷,如大学生对“俯卧撑、做人不能太CNN”等的跟进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需要,如“百度”是查资料工具、“面霸”是频繁参加就业面试等。此外,“潮语”也是大学生个人压力宣泄与情感交流的载体。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包含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课外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式,往往紧跟时代前沿,特别容易与新近流行的“潮语”相关联,高校教育工作者若能充分把握“潮语”的内涵价值、发挥“潮语”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可以把“潮语”引人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并借此平台引领思想动态、激发学习热情、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社会阅历等,有利于学生建立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路径选择方面,如组织时事热点类“潮语”宣讲,可引领大学生做人格健全的人;开展学习生活类“潮语”讨论,可激发大学生做善于学习的人。
此外,在“潮语”背景或导向下,组织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倡导其做兴趣广泛的人;组织岗位见习等社会实践,可增长大学生社会阅历,做理性自律的人。
同时,高校还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制度上充分保障、在设施上加大投入、在行动上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纠正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才能涌现一批又一批“弄潮人”。